第1166章:宋軍的秘密
鬼姐很明白這句「我真的不能留了」的含義,因為她了解楊懷仁,也了解耶律跋窩台。
楊懷仁只要還留在遼國一天,必然要面對耶律跋窩台勸他留下來成為南院大王的邀請,說不定哪一天一道旨意下來,楊懷仁想走也走不了了。
如果站在耶律跋窩台的角度,楊懷仁這種人,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那麼也絕不能放虎歸山,讓他回到大宋。
西邊的戰事如火如荼,儘管耶律跋窩台沒有干涉,但不代表他不關心,這些天不斷的有抵報送到中京城來,他對西邊的局勢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一開始宋朝進軍西夏,確如楊懷仁所說,是為了討回之前大宋割讓給西夏的一些州縣,同時也為最近幾年從西夏身上吃了的暗虧一筆給找回來。
那些蠻荒之地的幾州幾縣,西夏並沒有多少重兵把守,宋軍因為出兵突然,很快就奪回了這些州縣。
但之後宋軍並沒有退兵,而是繼續向西向被開進,意圖很快便暴露了出來。
西夏並不介意宋軍臨時佔領了那幾州幾縣的地方,因為他們知道那幾個地方易攻難守,宋軍也不可能長期留下來,還計算著拖一拖宋軍,等到他們糧草不濟之時,便殺個回馬槍,不但奪回那些州縣,說不定還能反攻大宋,從而得到一些好處。
可惜一開始梁乙逋就錯誤的估計了形式,西夏軍忽然發現宋軍的機動性強了不少,也沒有繁重的糧草部隊影響了宋軍的作戰。
以往他們截斷宋軍糧草供應便能逼得宋軍後撤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反而因為輕敵,導致又多失了些市鎮。
梁乙逋這才意識到宋軍的醉翁之意,但當他感到威脅的時候,西夏朝廷又出了亂子了。
梁太后早就對他哥哥長期把持朝政不滿,之前因為沒有足夠的實力反對,所以暗中醞釀了好久,等到梁乙逋作戰不利,立即攜西夏皇帝以及党項重臣發起了一場爭奪權力的政變。
結果是趁著梁乙逋得病之時,從他手上奪回來朝政和兵權。
但梁太后並沒有實際操控朝政和軍隊的能力和經驗,她大權在握之後,撤換了前線作戰的原來梁乙逋主要的心腹將領,任命了一批她的親信之臣,但這些人更沒有什麼帶兵打仗的經驗和實力,戰事由此發生了轉折,西夏便在僵持中敗下陣來。
宋軍接連幾場大勝,打的西夏軍潰不成軍,並借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路打到了興慶府城下,逼的梁太后和皇帝以及一班朝臣棄城而逃,向賀蘭山北逃去。
若是放在以前的歷史里,西夏皇帝這時候再次想宋朝俯首稱臣,宋軍便可以撤軍了。
但章惇此人夠狠,根本沒給西夏皇帝投降稱臣的機會,繼續向西追趕,西夏最富饒的河西之地,盡在宋軍鐵蹄之下。
自此開始,西夏雖然沒有徹底滅亡,但國力縮減大半,再也不能成為大宋西北最大的威脅了。
因此一戰,大宋打通了和西域的商貿通道,而河套以北的優良草場,也盡數被大宋收為領土。
戰爭的結果有點出乎耶律跋窩台的預料,他搞不明白一直弱軟的宋軍,如何短短几年之間變得如此勇猛。
而在更多細節上,他沒有想明白,宋軍入西夏作戰,除了前期還有運送糧草的後勤保障之外,後邊宋夏兩軍進入膠著期和後來宋軍一路所向披靡的兩月之間,是如何吃飯的。
夏軍就算戰敗逃跑,也不會給宋軍留下糧食,按照正常的戰爭習慣,糧草帶不走,就算燒了也絕對不會留給敵軍。
直到後來在西夏的契丹暗探帶回來的絕密消息,著實嚇到了耶律跋窩台。
他那兩個一直都想不通的問題,也得到了答案。
宋軍勇猛,除了受到環州之戰大勝的鼓舞有了信心之外,他們自身的作戰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連西夏軍也沒想到明白,為何宋軍上到將軍下到小卒,為何跟換了一幫人似的,個個作戰勇猛,和以前印象里的宋軍完全不是一回事。
耶律跋窩台得到的消息是宋軍從去年開始了一種新式的訓練方法,雖然具體不知道是什麼訓練方法,但這種訓練方式的源頭,追查之下得出來的兩個名字,龍武衛和虎賁衛。
耶律跋窩台對這兩個軍衛的名字一點兒也不陌生,因為之前在調查楊懷仁的時候,便知道楊懷仁如今在軍中有了個頭銜,便是龍武衛大將軍。
雖然宋朝都有不少人認為這不過是楊懷仁眾多虛銜之中的一個罷了,楊懷仁本人更不可能懂得如何練兵。
但耶律跋窩台可不這麼想,這天底下的事情,都是有緣由的,為什麼是龍武衛和虎賁衛開始的新式訓練方法,而不是別人呢?
從他這些日子接觸楊懷仁,對楊懷仁的了解來看,楊懷仁的本事,絕對不僅僅限於廚藝和那點小聰明。
加上楊懷仁平時說話做事從來都是特立獨行,便讓耶律跋窩台對他起了疑心。
第二件事不難調查,宋軍之所以能不用後勤糧草保障便敢深入西夏和夏軍作戰,原因便是每個軍士都自帶了糧食。
耶律跋窩台一開始不相信,軍隊機動作戰,隨身攜帶的糧食不宜過多過重,否則會影響作戰效率,一般帶半個月的糧食屬於正常,再多就完全是累贅了。
可宋軍竟然能一人攜帶自己兩個月所用的軍糧,而且並沒有影響作戰能力,這就有點不合常理了。
他得到的理由,是宋軍新開發出一種新式的軍糧,只有普通糧食的十分之一的重量,卻能滿足正常糧食三倍的供給。
宋軍選擇四月份開始跟西夏決戰,更因為這是草原上草瘋長的階段,根本不缺草料,所以在沒有以前的隱患和限制的情況下,一蹴而就獲得了正常戰爭的勝利。
回過頭來深究宋軍的新式軍糧的出處,得到了一個名字,還是楊懷仁。
這就讓耶律跋窩台不淡定了,楊懷仁的能力和智慧,遠比他之前想象的還要強大,如果把他就這麼輕易的送回大宋,無異於縱虎歸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