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第32章】番外,其物如故而人不複
第211章 【第32章】番外,其物如故而人不複
“都道是天仙化人, 怎會貪戀俗世紅塵?人間浮沉二十載,悲喜轉瞬幾度春。郎君,世事多羈縛, 莫苦天仙不留人……”
台上的青衣揮舞著天青色的綾羅水袖, 拿捏著圓融婉轉的唱腔,讓人想起翠鳥的啼鳴,也是這般聲聲流轉。
台上人唱得入神,台下人聽得著迷, 直到一曲《謫仙賦》落下帷幕, 眾人這才如夢初醒,拍手叫好了起來。
“常笙樓的這首《謫仙賦》當真是百聽不厭!”
“隻可惜郭先生一年隻唱一次, 同為《誌怪異聞錄》中的篇章, 為何不能像《玉蟬子》與《帝女花》一樣被經久傳誦呢?”
“唉, 這便是你無知了吧?天上真君仙名豈能時常掛在嘴邊?再說了, 郭先生一年唱一次又不是為了我們這些閑人懶客,還不是為了——”
茶客說著, 朝著樓上的包廂努了努嘴。
帝京的常笙樓是無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常聚之所, 雖是近些年來才興起的新秀,但戲曲卻時常推陳出新,令人大開眼界。
比起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南城河畫舫,真正想要以詩會友、談古論今的有才之士都會選擇常笙樓,畢竟這可是掛靠在首輔名下的產業。
“一年一次的《謫仙賦》, 年年都選在今日。據說當年首輔六元及第, 踏馬看盡長安花,陛下問他要何賞賜, 他說隻想聽一曲《謫仙賦》……”
“十年前南嶺水患, 多虧首輔未卜先知, 頂著朝廷彈劾他勞民傷財的質疑,疏散民眾,修建堤壩,植木固土,這才將傷亡減至最低。”
“當年首輔得聖上寵信,背靠柳家,又有一品護國將軍作為義父,可謂是前程似錦。可他卻不慕名利,跑去南方做了三年父母官,親力親為地督查河道的建立。”
“據說首輔歸朝之日,鋪天蓋地的萬民傘一路送到了嶺南邊境。郭先生也是嶺南人,聽說首輔愛聽戲,便一年隻為他唱一曲。”
“看到那個包廂了嗎?那是為首輔留座的席位,多少人一擲千金都換不來一回……”
常笙樓中不供烈酒,眾多文人以茶代酒,談起昔年舊事。也隻有在每年的今天這個極其特殊的日子,傳說中文曲星下凡的首輔會落座在距離他們如此近的位置。
那可是位高權重、譽滿文壇的首輔,其人才冠古今、功德兼隆,早已被天家錄入史冊,注定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想到首輔或許正在高處默默地觀察他們,平日裏多有清傲的文人紛紛正襟危坐,或是讚頌功德,或是高談闊論,暗中期翼著自己的表現能被首輔看入眼中。
若是能入首輔的法眼,將來自是平步青雲;就算無法與首輔搭上關係,能夠得到首輔的一兩句提點,也足以受益終身。
然而,在座的諸多文人墨客並不知道,他們心心念念的首輔並沒有低頭去看包廂下方紛雜的人群,而是捧著茶杯靜靜地望著窗外。
“大人。”守門的侍衛撩起竹簾,彎腰行禮,“郭先生求見。”
隔著竹簾,包廂內的人並沒有第一時間回答。侍衛也沒有起身,而是保持著恭謙的姿態安靜地等待了數息,這才聽見了一聲清淡的回應:“讓她進來吧。”
站在侍衛身後、還未卸去濃重妝容的青衣聽見了答話,微一行禮,低眉順眼地走進了包廂,輕喚:“見過首輔大人。”
“坐。”男子用茶蓋撇了撇茶沫,抿了一口茶水,“奉茶。”
一旁的侍女很快奉上了茶盞和點心,青衣卻隻是頷首示意,象征性地喝了一口,人卻還是正襟危坐,隻挨了半張椅子,隨時都準備好回答男子的問題。
“今年的戲,火候越發地足了。”男子垂眸,輕描淡寫地誇讚了一句。
“您過獎了。”青衣說著,“畢竟是要入您耳的戲,我等自是不敢輕忽。”
兩人客套寒暄了幾句,又複而沉默,青衣藏在桌下的手攥著衣袖,心裏陣陣發緊,不知今年,這位大人是否還會詢問那個問題。
“都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戲,所有唱《謫仙賦》的人中,你是唱得最好的。”茶杯升騰的白霧與屋內嫋嫋的檀香朦朧了男子的眉眼,青衣看不清他的神情。
“那你覺得,謫仙最後在想什麽?”
——十幾年來,首輔都會詢問青衣這個問題。
青衣低頭,她唱這出戲唱了十餘載,也曾給出過許許多多不同的回答,但大抵沒有一個吻合男子的心意,所以他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問起。
“我想——”青衣抿了一口茶水,這個問題她想了很久,一直在想首輔想要聽見一個怎樣的答案,但後來,她又覺得首輔或許意不在此。
“我想,她應當是放心了吧。”青衣盯著青瓷杯盞,緩緩道,“紅塵雖好,卻非吾道。她是那麽執著前行的人,能這麽決絕的離開,許是覺得可以放下了。”
男子撥弄茶盞的動作停頓了,青衣卻是在片刻的思忖後繼續說道:“她恪守自己的本心,自然也會看重別人的‘自己’。”
“誠然,我等凡人提筆落墨,總難免期望仙人有情。因此唱詞花腔總是平添了過多的愁緒,一廂情願地認為仙人對紅塵有所眷戀,也會難舍難離。”
“妾身愚昧,不知首輔想要得到一個怎樣的回答。但是,妾身唱這出戲的時候,最後回首,不覺難過,亦不為之感到憂愁。”
青衣笑了笑,語氣溫柔:“因為‘我’來人間走一遭,能幫那孩子看清自己的路。這很好。”
青衣心想,謫仙到底是謫仙,故事中那位走入凡塵的仙人有這樣一個超脫世俗、不被動搖的信念。若是輕率提起,甚至顯得有些大逆不道。
——在身為父母的子女、他人的愛侶、誰人的友人、孩子的父母之前,你首先必須是你自己。
青衣粲然一笑。
“既然她走得無牽無掛,那必定是因為她認可了自己的人間。”
人生在世,又有幾人能夠無愧於心?
青衣慣例回答了問題,很快便起身告退。徒留男子一人坐在窗邊,在氤氳的檀香中回憶著從前。
那一天的雨下得很大,就像不周山傾天池塌,深紫色的雷霆如貫虹般道道劈下,那震耳欲聾的轟鳴與懾人的威勢,仿若天神要將人間毀滅。
那時候的首輔,或者說,柳南木,他年紀尚小卻已記事,他看見她衣袂翻飛,步入傾盆大雨,隨手拔出了一旁衙役腰間的鐵劍。
幾乎是在她踏出人群的瞬間,那於烏雲間醞釀已久的深紫色雷霆刹那兜頭劈下,讓躲在角落裏瑟瑟發抖的平民百姓發出被大雨模糊的驚喊與嘶鳴。
柳南木也衝了出去,想要跑到母親的身邊,義父卻一把將他抱住,隔著一片雨幕,望著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
在雷光劈落的瞬間,她也同時揚起了劍,明明是一柄凡物,卻瞬間攪動了人間的淒風與苦雪。她朝著蒼穹揮出一道劍光,幾欲撕裂蒼穹。
那輝煌而又清聖的劍光烙印在柳南木的眼中,像晨曦時分熹微的天光,卻如撩起紗簾一般將瓢潑大雨一分為二,與天地之威凶猛地撞在了一起。
那是足以斬落太陽的一劍。柳南木閉了閉眼,也是知道那時,他才恍然驚覺人與仙的區別。
九霄雷霆足足劈了三天三夜,那道單薄清瘦的背影便也在雨中佇立了三天三夜。
那三天之中,京都家家戶戶閉門不出,人人自危。就連十多年來勤勉不輟的齊國君都罷免了早朝,所有人都在等待雷雲消散,風雨初歇。
到得第四天的清晨,雷霆終究動搖不了那微小卻也如磐石般毅然的身影,烏雲翻滾了半日,終究是不甘不願地散去。
隨即,黯淡的天幕突然洞開了一線天光,恰好灑落在那人的身上。
柳南木一直堅守在距離她最近的地方,直到風雨散去,他看著她的背影,大喊了一聲“母親”。
而她聽見他的呼喚,卻隻是在模糊了她眉眼的天光之下回頭,看了他一眼。
隨即,她的身影便在晨光中漸漸淡去,和光同塵,消匿於天。
——世外謫仙,道號晗光。
這是那位方士辭去闞天監監司之職時最後留下的話語。
在那之後,親眼目睹天地之偉力的京都著實為此瘋狂了一段時日,有人將京都中的神鬼奇聞盡數記下,收錄成冊,便有了那傳承至今的《誌怪異聞錄》。
《誌怪異聞錄》中的每個篇章都可以單獨存在,卻又在枝端末節處連結著千萬藕絲。
《文曲星》、《帝女花》、《玉蟬子》、《黃粱夢》……每一樁每一件,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
而屬於柳嫋嫋的篇章,名為《謫仙賦》。世人皆知她是入世渡劫的仙人,不敢妄議其尊名,隻以“柳氏”代稱。
她走後,殷澤收養了柳南木,他一生未娶,隻將柳南木視作自己的親子。因著“文曲星”的批命,殷家也不敢有反對之聲。
華陽大公主遠嫁邊境,成了丹木汗王妃,然而她不與可汗住在一起,而是住在自己的公主城裏。
後來可汗逝世,幾名汗王子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華陽公主最終成了背後黃雀,割下了銜接公主城的最大的一塊的地盤。
至於方知歡與殷唯,柳南木隻知道二嬸被治了罪,是二叔傾盡家財將她從監獄中贖了出來。
自那之後,二嬸便瘋了,但別人得了癔症總是難免神神叨叨,二嬸卻顯得格外安靜,整日像個孩子一樣傻傻地笑著,倒是安分了許多。
後來,柳南木聽說二叔被調任去了南方水師,他們一家便也跟著過去。雖然沒再聯係,但柳南木收到的情報卻是他們熬了幾年苦日子,如今也漸漸起來了。
但那已經與柳南木無關了。十五歲那年,柳南木從童生開始科考,從府試到殿試無一不是榜首,成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六元及第之才。
他踏馬從街邊走過,一路繁花錦繡,途徑常笙樓時,他聽見有人在唱《謫仙賦》。
那時的翩翩少年郎騎在高頭大馬上,沐浴著稀薄的天光,聽著那一字字一句句,不知怎的,忽而痛斷肝腸。
一首詞,一首曲,一年一年地聽。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許多年後,他權傾朝野,譽滿天下,但當他登上塔樓,舉目四望,他就又仿佛變回了昔日的小小孩童,懷揣著一腔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感,獨自行走。
她是世外而來的仙,是普照人間的月,是晨起時分撕裂長夜的第一抹光。
柳南木跟在她身後,一步步地跨過了人世的苦難。不知不覺間,昔日小小的孩童也成了自己憧憬的存在,成了他人心中清輝皎皎的明月。
這大抵便是傳承吧。
柳南木戴上鬥笠,避開人群離開了常笙樓。綰發做了嬤嬤的靜喧跟在他身邊,她年歲已經不小,高綰的發髻摻雜了幾縷霜白。
“少爺。”她還是這般喚他,仿佛那人還在,“您心情似乎不錯?”
靜喧感到有些意外,因為每年的今天,自家少爺都會來常笙樓聽一首《謫仙賦》,但他的心情往往都不會很好,因為小姐離去之日便是此時。
“不錯。”柳南木壓低了鬥笠,“隻是想到了母親,她那樣灑脫,應當不希望我想起她時毫無進益,隻是愁腸滿結。”
靜喧聞言,頓時露出了寬心的笑容,為自己從小看護到大的孩子能夠踏出這一步而感到欣慰:“您能這麽想就再好不過了,沒想到時隔多年,小姐仍能教您。”
“是啊。”柳南木笑了笑,仰頭望天,也不知那人是否在青雲之上,走得更高更遠,“她成就了我的一生。”
“她教我忘前塵、明事理、知天下、守本心、身作皓月、仍憐草木,心向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