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聖跡仙蹤> 第四十三回 鳴沙山響噴涌聖泉 月牙泉邊詠嘆明月

第四十三回 鳴沙山響噴涌聖泉 月牙泉邊詠嘆明月

  話說老子與眾生肖,目送姑布子卿方士騎馬帶窮奇離去后,老子騎上青牛,灰鼠跳上牛頭,玉兔跳上金虎脊背,紅馬背立雄雞,白羊、毛猴緊跟,黃狗與胖豬隨後,烏龍腿爪盤蟒蛇遊盪上方,走出獓狠谷,行不過半日,便來到鳴沙山中。


  鳴沙山距三苗村寨西不足五十里,與三危山遙遙相望,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其山為流沙積成,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沙粒積聚而成。登高望去,沙峰起伏,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其山東西綿亘八十餘里,南北寬約四十餘里,主峰高不過百丈,沙壟相銜,盤桓迴環。


  鳴沙山又名神沙山。鳴沙山之所以神奇,其一它雖為流沙堆積而成,但是山而不是丘,而一般流沙只能堆積成平緩的丘,沙隨足落,經宿復初,白天被人從上踐踏而下的沙、留下的腳印,一夜之間又會被風吹復原狀,痕迹全無;其二它的鳴響,每當大風刮過或眾人結伴下滑,都會聽到或婉轉如歌,或鳴似雷聲的聲響,令人驚心動魄,別具情趣,而夜闌人靜,沙聲如哨長鳴,凄厲幽婉,令人悚然;其三是它雖通體金黃,但沙粒不是全一色的金黃,而是由紅、黃、綠、白、黑五色沙組成,晶瑩閃亮,五彩繽紛。


  唐代不知名詩人對鳴沙山奇觀有詩描述: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

  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

  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


  正是鳴沙山這許多的神奇之處,便有了許多離奇的神話傳說。


  傳說之一:很久以前,鳴沙山是蒼鬱茂盛的青石山,山中多神廟。每逢廟會,都要唱戲敬神。有一年正月十五鬧社火,山中社火隊雲集,鑼鼓喧天。不料,驚動了瀚海沙漠中的黃龍太子。黃龍太子兇猛殘暴,吼叫一聲,就會黑風四起,積沙如山。這晚,它難耐寂寞,愉跑出來看杜火。看到精彩處,激動得大聲叫好。霎時飛沙傾泄,一座沙山平地而起,將所有的人全壓在黃沙下面。黃龍太子自知罪行深重,回去也無活路,便一頭撞死在青石山上。從此,青石山便成了沙山。山底下的無數冤魂,便經常敲鑼打鼓,訴說他們的不幸遭遇。直到今天,當地人說:「後山響,轟隆隆。前山響,鑼鼓聲。」


  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有一天,黃龍來到敦煌,看到這裡花紅草綠,瓜甜果香,發起野心來,便施展淫威,噴吐黃沙,颳起黑風,搞得天昏地暗,風吼沙飛。碰巧,這天玉皇大帝的三女兒正在月牙泉洗澡,就把黃龍作怪的事奏聞天庭。玉帝聞報后,下令東海青龍去征討黃龍。二龍相遇大戰起來,從空中殺到地上,又從地上殺到天空,一直大戰了七七四十九天。青龍是條水龍,遠離海水,乾渴難當,廝打了一會,便伏卧在東面歇息。黃龍見青龍力不從心,十分得意,驕橫地又向東方飛去,青龍見勢不妙,急忙起身用角抵住黃龍,使盡全身力氣,死活抓住它不放。黃龍性強氣盛,使勁向青龍猛撞,青龍力疲但寧死不讓。只聽天崩地裂一聲巨響,黃青二龍都撞死在地上。黃龍躺在南面,形成了一座沙山,每當大風颳起,沙粒飛舞相撞,發出雷鳴般的吼聲,人稱鳴沙山。不過,那沙子不管隨風怎樣亂跑,也過不了青龍化成的那座石頭山,即三危山。


  且說老子與眾生肖來到鳴沙山下,登上一座沙峰,舉目四望,不禁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這鳴沙山蜿蜒像一條巨龍,在無邊無際淺黃色的蜿蜒波痕中矗立,一眼望不到盡頭。整個山體呈黃色,由五色細沙積聚而成,凹凸變幻,隨風移動,如波瀾起伏。肉眼望去,金色與黑色居多,塑造出形狀各異的造型,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鳴沙山雕畫得如此美麗而神秘。


  觀看鳴沙山奇景,老子即刻像孩童般心中升起慾望,有一種要體驗滑沙的衝動。詢問眾生肖感受,大家出奇一致。


  於是老子與眾生皆登上沙峰最高處,一齊滑下。其沙吼聲如雷,震耳欲聾。直樂得老子如孩童般歡喜,眾生肖皆前仰後合,東倒西歪,相互揚沙打鬧,嬉笑不止。打鬧嬉笑過後,再奔上另一沙峰,向前方窪地遠望,卻有一片綠地盡收眼底眼底。但見此地芳草茵茵,林木蓊鬱。四周雖被流沙環抱,卻又不為流沙所掩蓋。更有趣的是,那流動的細沙不是向下流,而是由下向上流淌。老子不僅嘆道:「在茫茫大漠中有此綠地,在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可見道之造化神奇,令人神醉情馳也。」


  再往前行,立於紅馬背雄雞突然叫道:「前方有人,像一僧人。」


  毛猴眼尖,手搭涼棚一望,一指說道:「不錯,確是僧人阿難。」


  老子與眾生肖來到近前,只見阿難盤腿坐於一顆老樹下,雙手合十,口中反覆默念著「阿彌陀佛」咒語。阿難兩腿前還放有一個紫金缽盂,缽盂中裝滿聖水,聖水隨著阿難咒語,跳起無數根半尺多高的水注,上下抖動。原本晴朗的天空,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地而來。老子急忙喊道:「毛猴快拉那阿難起身,與眾生肖等速速撤往高處沙峰。」然而,任憑毛猴如何強拉,那阿難就是紋絲不動,烏龍幫忙用龍尾去掃卷,也無濟於事。眼看黃沙越積越厚,老子只得騎青牛召喚眾生肖后騰空而起,落往高處沙峰。


  風沙足足颳了半個時辰,方停了下來。再看那一片綠地,茫茫黃沙一片,連林木都被黃沙掩埋。只有那無數根半尺多高的水注,衝出黃沙,依然上下抖動。老子猛然覺悟,呼喚眾生肖道:「阿難還在黃沙下面,爾等順水注噴出處,速速下挖。」


  於是,眾生肖都最大限度膨脹自身,各顯其能,挖掘阿難。鼠掏、牛登、虎扒、兔撓、龍捲、蛇掃、馬踢、羊掘、猴抓、雞刨、狗撈、拱,一陣忙活,終於再現茵茵芳草,蓊鬱林木。只見阿難依然盤腿坐於一顆老樹下,雙手合十,口中反覆默念著「阿彌陀佛」咒語。阿難兩腿前依然還放有一個紫金缽盂,缽盂中裝滿聖水,聖水隨著阿難咒語,跳起無數根半尺多高的水注,上下抖動。老子照定阿難一指,阿難方如夢初醒,停止默念,起身朝老子及眾生肖作揖致謝。那跳動聖水,也回落紫金缽盂中,歸於平靜,竟然不進一顆沙粒。


  原來這阿難與迦葉奉佛祖釋迦牟尼之命,來三危山選地建造鑿窟。兩日前兩人均看中此地造寺,便由他在此地測試,迦葉則去往莫高崖。那金缽盂中聖水,也是釋迦牟尼賜予,反覆默念「阿彌陀佛」咒語三日,若不被黃沙所掩埋,方可在此地建造雷音寺。否則,要另擇別處。阿難在此地默念咒語剛剛兩日,便被黃沙所掩埋,虧得老子與眾生肖相救。不然,至少要在黃沙中呆上九九八十一年。


  老子嘆道:「這佛陀派遣高徒來西戎建寺鑿窟,真是煞費苦心也。」


  阿難既然已知此地不宜建造寺廟,便準備再去別處選址,便要帶那紫金缽盂中聖水離去。不料,在取那聖水之時,不小心將紫金缽盂傾斜,忽聽轟隆一聲,那缽盂聖水半邊傾斜變成一彎清泉,紫金缽盂也變成一灘褐色頑石,護與泉邊。


  從此,在這鳴沙山環抱中,便有了一彎清泉,漣漪縈迴,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且「泉映月而無塵」,蔚為奇觀,後人稱之為月牙泉。距月牙泉西南約十里處,出現了一座雷音寺,那便是僧人阿難重新選址所建造,至今香火不斷。


  清蘇履吉《月泉曉徹》,借景抒情,所描述的卻是鳴沙山中的月牙泉景緻:

  勝地靈泉徹曉清,渥窪猶是昔知名。


  一灣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鏡比明。


  風卷飛沙終不到,淵含止水正相生。


  竭來亭畔頻遊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鳴沙山環抱中,有了一彎清泉,漣漪縈迴,碧如翡翠。而且,轉瞬間,便有白楊婷婷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


  老子、阿難與眾生肖驚驚異過後,都歡喜萬分。老子對阿難與眾生肖道:「道法自然,佛法無邊,此乃天意。我等今晚就在此過夜如何?」眾生肖皆歡呼雀躍。阿難道:「此清泉在鳴沙山誕生第一夜,也該有有緣人陪伴。」


  正說間,只見東邊沙峰上出現一人,直奔月牙泉而來。再近前些,是一僧人。阿難驚喜道:「是我師兄迦葉!」


  迦葉踏鳴沙來到近前,先向老子雙手合十作揖道:「迦葉有緣再會老聃先生與眾生肖。」阿難問迦葉道:「師兄因何有來此?」迦葉道:「適才我莫高崖下查看地勢,忽見此地黃沙翻滾,還伴有雷聲,恐你有不測,便急忙趕來。不想你安然無恙,此地卻多出一彎清泉。」


  阿難道:「老聃先生及眾生肖有意約我今夜在此陪伴清泉,你來得正好,可否也在此過夜。」迦葉撇了眾生肖一眼,打趣道:「我也正有此意,但不知十二生肖可歡迎?」


  黃狗道:「豈有不歡迎之理。」毛猴詭秘笑道:「我等今夜還可以在論佛道。」老子正色道:「道佛本該相互包容,無須再辯。今夜大家可在泉邊望月賦詩。」玉兔忙符附和道:「今日恰逢中秋,伴泉賞月賦詩,極好,極妙!」


  阿難迦葉及眾生肖也連連說好。


  傍晚時分,大漠西方輝煌落日首先出現,繼而東方月亮泛出黃橙橙光亮。連綿起伏沙丘完整的一半金黃,一半銀白。阿難與眾生肖,忙不迭地跑上各個大小沙丘,尋找觀賞月亮的新奇角度,觀賞日光漸漸黯淡的景緻,感受月光漸漸明朗的過程。老子與迦葉靜靜則端坐在月牙泉邊,沐浴著落日的餘暉和清朗的月光,默不作聲地想像著四周居然是浩瀚無垠的鳴沙,體會那水中同望月的神奇意境。


  當落日的餘暉完全散盡,鳴沙山在月光下,只有一道道整齊的魚尾紋清晰可辨呈現出風的印跡時,阿難與眾生肖才先後回到月牙泉邊。玉兔剛剛還未坐穩就嚷嚷道:「賦詩,賦詩。請師父出題目。」


  老子笑道:「題目在天上,在地上,亦在各自心中:圓月、鳴沙、清泉,意境。眾人各賦一首,風雅頌不限,我先獻醜。說罷言道:

  「浩浩明月,四時皆有。稽於天道,圓於中秋。


  白豪千丈,妙象入眸。清泉鳴沙,風露清幽。」


  迦葉、阿難及生肖皆贊。只聽迦葉道:


  「擘破鳴沙,神來施手。聖水積泉,疑似月鉤。


  波光蕩漾,冰輪浮舟。度我超然,極樂悠悠。」


  眾生肖皆看阿難。阿難道:「生肖先請,由我斷後。」灰鼠便不謙讓,吻翕尖嘴,呲開利牙,得意誦道:


  「對空遙望,玉宇高頭。斗避光彩,雲駕風游。


  清泉微波,聖水環流。太虛鼠色,鳴沙吟秋。」


  接下來自然要按生肖排序,眾皆看不善言語青牛。青牛用舌頭舔舔鼻孔,不好不忙轉調誦道:

  「勝地靈泉,徹曉碧青。一灣如月,弦初上弓。


  半壁澄波,堪比明鏡。淵含止水,正得相生。」


  金虎接續誦道:


  「沙山嘶鳴,呼喚長風。荒丘漠漠,皓月清冷。


  聖泉如鉤,安卧從容。泰然若之,淡定不驚。」


  玉兔接續誦道:


  「冰輪浩浩,復似當年。泣鳴沙丘,玉兔泫然。


  今宵望月,倍感盈圓。嫦娥起舞,情愁莫怨。」


  烏龍接續誦道:


  「月中隱仙,倩影清泉。沙山奏鳴,妙曲婉轉。


  后羿重情,千古有傳。玉兔之心,蒼穹可鑒。」


  蟒蛇接續誦道:


  「大漠無際,鳴沙哀思。斷鴻聲聲,遙岑遠去。


  清泉初現,心曠神怡。皓月當空,夢境仙里。」


  紅馬接續誦道:


  「立馬漠丘,執戈當年。腳下悲鳴,英雄氣短。


  聖水一望,了卻恩怨。折戟沉沙,竭來泉畔。」


  白羊接續誦道:


  「孿生姐妹,玄泉沙山,動中有靜,鳴唱荒灘。


  冰輪秋冷,方曉清澈。聖水潤心,方知甘甜。」


  毛猴接續誦道:


  「荒漠故跡,鳴沙有傳。碧水一泓,再現奇觀。


  我欲撈月,實為笑談。登臨當護,後人可看。」


  雄雞接續誦道:


  「沙山臂暖,環抱清泉。雄雞思慕,魂繞夢牽。


  神交契合,覓醉心甜。仰望碧空,今宵月圓。」


  黃狗接續誦道:


  「大漠鳴沙,冷幕空掛。盡望無際,秋落誰家。


  聖泉瓊浪,碧凝華夏。滋育荒原,風光獨畫。


  胖豬接續誦道:


  「圓月暗鬥,鳴沙中秋。清泉冷月,淡淡思愁。


  胖豬靜卧,尋道方游。對空遙望,天道幽幽」


  眾生肖皆吟誦過,阿難略思片刻,便誦道:

  「一彎月鉤,沙鳴四周。聖水不涸,風吹平皺。


  美景如畫,誰描中秋。天道佛法,齊占獒頭。」


  至此,老子、迦葉與眾生肖及阿難,均已誦過。大家品評一番,已是月上中天。便各自選地,依沙傍水而卧。


  話說老子與迦葉、阿難及眾生肖,這一夜在月牙泉邊賞月吟詩,直到深夜,便就地而眠,直至次日清晨還在酣睡。唯獨雄雞按時起來,撲閃幾下翅膀,昂首報曉月牙泉邊,領引得四周沙丘經久鳴唱,一個個方從睡夢中被喚醒。


  大家圍坐一起,吃些所帶上食物,又先後飲過月牙泉水,才戀戀不捨地告別月牙泉,踏鳴沙一路東去三危山。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屬瓜州境域,綿延過百里,其主峰位於鳴沙山東麓二十餘丈高的崖壁對面,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老子與迦葉、阿難及眾生肖登上一座沙峰,遠望三危山。但見朝霞中山峰聳拔凌空,山勢起伏連綿,猶如一條青褐色的長龍橫卧東西。紅日東升,戈壁蜃氣在這裡升騰為紫氣,在山腰間繚繞,越發顯得神奇壯美,如夢如幻,紫氣在天空中出現神奇七彩顏色,飄向鳴沙山東麓二十餘丈高的崖壁上。


  突然,迦葉驚呼:「且看,那崖壁頂端似有千佛之狀,定是我佛之光!」阿難也驚叫:「我也瞧見,我佛之光,是我佛祖在此崖壁上顯靈,故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


  眾生肖都疑惑道:「佛主遠在他國,並未來我東土,即使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也未必能到達此地。我等只見三危山上升騰紫氣,何曾見鳴沙山東麓有崖壁佛光?」


  迦葉道:「佛主隨身在天竺,佛法卻無處不在,佛光需與佛有緣者方能見到,你等何以見到?」


  灰鼠笑道:「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乃釋迦摩尼高徒,時刻為其師傅貼金,令我生肖等欽佩。」說罷,回頭問老子道:「師傅是否也看到佛光?還是紫氣?還望明示。」


  老子微微一笑,平靜道:「不是佛光,勝過佛光。我東土紫氣與天竺佛光交相輝映,此乃天意。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迦葉與阿難相互對望一眼,似乎心有靈犀,顧不得與老子等告別,拔腿便朝鳴沙山東麓崖壁奔去。


  老子望著迦葉與阿難遠去的背影,讚歎道:「釋迦摩尼有如此兩位高徒,真是幸運。看來那鳴沙山東麓二十餘丈高的崖壁,日後定是僧侶拜祭之地。」


  正如老子所言。自迦葉與阿難到鳴沙山東麓崖壁祭拜三日,離開回天竺,此後八百年間,鳴沙山東麓崖壁,一直為僧侶拜祭之地。到前秦建元二年,又有一個名叫樂尊的苦行僧,尋迦葉與阿難當年足跡雲遊到此。當時正是夕陽西下時,落日的餘輝照在三危山,經過長途跋涉,樂尊十分疲憊,就是這時奇迹又出現了,三危山禪雲環繞,天女飛花,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樂尊被這佛國聖境暄惑了,聲言再次看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佛地神聖。並朗聲發願,要把此地變成一個令世人崇敬的聖潔寶地。還聲言這是佛陀對他的神指。於是樂尊就四處化緣,在三危山下,大泉河西岸的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在洞里坐禪修行,禮佛誦經。此後又有一個叫法良的禪師來到這裡,在樂尊開鑿的窟旁開鑿了第二洞窟。從此以後,受三危山佛光的誘惑,不斷有人到三危山開窟造像,歷朝歷代,都有佛門弟子,達官貴人,商隊百姓,到這裡開鑿洞窟,建寺立棺,歷經以前六百多年的蒼桑歲月,形成了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連續修建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石窟群,也就是們今天看到的這座舉世聞名的文化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七百多個,另有壁畫、彩塑無數。


  此是后話,不再贅述。


  有詩為證:


  佛主佑經傳中土,士行心血得以償。


  從此高僧東西往,天竺佛教落大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