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海巔峽游大禹遺迹 皋蘭山遇佛子辯道
話說老子告別秦佚舅父,騎上青牛,牛頭站立灰鼠,金虎背伏玉兔,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烏龍尾盤青蛇空中護行,走出槐里村,路過老古槐,一路西去行,奔奔海巔峽而去。
海巔峽位於狄道城南六十多里處,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接壤,洮河由此進入狄道境內。峽谷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湧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後人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其詩中所謂「崖飛高石出」,指的便是距峽口不遠處,有塊巨大石,高石岸上,建有一廟宇。傳說,這巨石是大禹之父鯀運來堵塞海巔峽的石料,這寺廟是周武王差人為祭祀大禹而建。
據說,早在老子出生前的上古堯帝時期,洮河洪水泛濫,生靈塗炭,洮河兩岸汪洋一片,百姓無家可歸。即槐里那老漁夫入住槐里養很山羊不久,堯帝就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洮河之水。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結果治理了九年後,水患還是沒有根除。堯為了責懲他的無能,下令處死了他,命令他的兒子大禹擔任治水首領,帶領百姓繼續治水。禹接受任務后,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洮河流經主要山脈,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發現海巔峽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於是他確立了一條與他父親鯀的「堵」相反的策略,叫作「導」,就是開鑿南屏山,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的通過。開鑿期間,工程中有很多難度,堅硬的岩石,簡陋的工具,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常常一籌莫展。後來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在面對堅硬的花崗岩時候,砍伐出山中的大樹,燃起火來,進行燒烤,等著把石頭燒到通紅,再澆上水,讓石頭裂出許多縫來,再用撬杠去撬。雖然效果良好,但進展緩慢。這日,大禹心裡非常焦急,便躺在其父用來堵河的那塊巨石上,昏昏沉沉地睡著。在睡夢中,大禹夢見有一個白鬍子老者駕著雲朵而來,送給他一把金光閃閃的寶劍。當大禹醒來的時候,發現老者已經不見,寶劍還放於巨石上。於是大禹提著寶劍劈開南屏山,使得河水由海巔峽傾瀉而出。治水終於成功。後來,周武王為了紀念這位為人民造福的有功之臣,便差人在大禹睡過的巨石之上,建了廟宇,名為曲子寺,並供奉他的神像,年年祭祀,以紀念大禹治水豐功偉績。
且說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走出槐里小村,行進七十十餘里,來到海甸峽曲子寺門前時,已是過午。
老子與秦佚下得牛馬來,在峽口岸邊巡遊,整整一個下午,查看大禹導水工程等遺迹,還行興緻勃勃地走一遍大禹所修建的棧道。烏龍、蟒蛇自然又到洮水中戲耍流珠,青牛與黃狗、胖豬也小心翼翼加入其中。灰鼠和玉兔在岸邊捉迷藏,白羊與毛猴在一崖壁邊攀援。金虎、白馬望洶湧澎湃,比賽長久吼叫嘶鳴。直到紅日落山,晚霞升起,天也漸漸暗下,老子將眾生肖呼喚到一起,與秦佚一同進入曲子寺廟。吃過隨身所帶食物,老子與秦佚便打開行李,與眾生肖分別卧大禹神像兩旁過夜。
是夜,寺外風聲濤聲咆哮,秦佚心似蘆荻,搖曳不止,久不得靜。秦佚所思所想甚多,皆似雲之水橋,虛幻縹緲,不得其蹤。逐起身坐起,見老子依然打坐,似睡非睡,便試探輕呼道:
「先生可曾入睡?」
老子道:「我亦睡亦醒,夜夜如此。你有事否?」
秦佚道:「明日先生將去皋蘭,我因應酬公務,不能一同前往,這一別將半年不得相見。先生可否再傳我些道理?」
老子道:「不知想知何道?」
秦佚道:「天地有大道,為何不直接施仁慈,卻要塗炭生靈。如這洮河之水,何以要泛濫?」
老子道:「我再送你《道德經》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秦佚略加思索道:「先生所言可否如此釋之: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老子道:「卻可如此釋之。」
秦佚再問道:「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清靜無為為好。然,天道還可長存乎?作用乎」
老子道:「再送你《道德經》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秦佚釋之道:「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老子道:「正是。」
秦佚再問:「先生所言,用『谷』象徵『道』,說明『道』既是空虛的又是實在的;用『神』比喻『道』,說明『道』生萬物,綿延不斷;用『玄牝之門』比喻『道』是產生萬事萬物根源。先生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然,其何以長久呢?」
老子道:「再送你《道德經》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秦佚釋之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道:「極是。老朽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人間『聖人』由於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
秦佚道:「可否認定大禹為上善於治水呢?」
老子道:「毫無疑問,大禹為上善者。其一,大禹三十未娶,三過家門而不入。禹繼任治水之事以後,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此為事善能。其二,禹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髒的活。此為予善天。其三,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禹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此為居善地。其四,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此為正善治。其五,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此為心善淵。其六,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此為言善信。其七,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再即天子位。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此為動善時。」
大禹最善於治水。如果我們以大禹時代為背景,對這一理解就能一氣喝成。上善治水。此乃是對大禹功績的表述。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此乃對水的性質的總結。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用於社會的治理所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夫唯不爭,故無憂。此乃治理的效果。
秦佚道:「先生所言,令人頓開茅塞。」
老子道:「明日我等要去皋蘭,后順路前往別處。你公務繁忙,不宜久陪,讓白馬送您回狄道如何?」
秦佚道:「您等自管前往,明日會有人前來接我。」
老子道:「也好。一年後,我等在槐里相見。」言罷,已進入夢鄉。
第二日清晨,雄雞曲子寺報曉。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白馬、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離開曲子寺,由秦佚目送出海巔峽,向皋蘭方向緩緩行去。秦佚則騎匹紅馬返回狄道郡。
有詩評曰:
海巔峽游尋禹跡,生肖找樂顧嬉戲。
青牛感知有天道,酬勤起始曲子寺。
再表這皋蘭山,它西起龍尾山,東至老狼溝,形若蟠龍,高厚蜿蜒,如張兩翼,東西環拱州城,延袤二十餘里,是皋蘭城區的天然屏障。皋蘭建置亦早,夏、商時,為西羌族聚居地。周時由羌戎、月氏、匈奴佔據。春秋末年,匈奴趁秦向六國進軍之機,大舉南下。逼近黃河一線后,站到黃河邊上看到山非常高,所以取名叫皋蘭。從此時開始,這座大山就成了皋蘭州城滄桑歲月的見證。
此時,皋蘭山頂林木茂盛,小溪流淌,黃河就在距離山下不遠的地方。人們選擇了向陽面水的地方生活,人們把房屋修成長方形或方形,為了採光將房屋門開向東方,室內修了灶。此時此地的制陶業,已經興起兩千餘年相當發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人們一邊種地,一邊捕魚打獵,生活仍然極其艱難。此後從公元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在皋蘭山腳下設置了蘭州,歷史上從此有了蘭州這個名稱,今蘭州就是因皋蘭山而得名。然而,老子與眾生肖到達皋蘭時,距今日已經有1427年。時值春秋末年,還沒有蘭州地名,當時的蘭州稱為皋蘭。
再說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紅馬、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離開曲子寺,走出海巔峽,向皋蘭方向緩緩行去。歷經三日跋涉,方來到皋蘭山下的皋蘭城南郊外。恰逢雨後初霽,仰望皋蘭山,山間雲霧四起,山上樓台亭閣若隱若現,疑為天上宮闕,形成獨有「皋蘭山色」。
老子一行來到皋蘭山的北坡五泉山。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五泉山位於皋蘭城南,皋蘭山北麓。層樓疊閣,沿山鋪陣,溪流如帶,綠樹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很有些來歷:當年秦穆公爭霸西戎,曾駐兵於此,士卒疲渴,秦穆公手著馬鞭,連擊五下,鞭響泉涌,遂成五泉。然,後人又說這連擊五鞭者,乃漢武帝元狩三年霍去病徵西時所為。如此推算,這五泉之水形成時,霍去病還沒有出生。這雖無法考證,但五泉山「五泉」的神奇絕妙確為世人矚目。一為甘露泉,在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幹,飲之如甘露。二為掬月泉,在文昌宮東面,泉寬約尺許,深約五尺,形如井狀,中秋之夜,月出東山,這裡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盤中。三為摸子泉曠觀樓下的摸子洞中。過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說摸著石子的生男孩,摸著瓦片的生女孩。四為蒙泉,在東龍口下。這裡懸崖凌空,有瀑布瀉下,如掛練,如揚絲,墜入亂石叢中,濺起無數明珠,流到草坡間,積成一片明鏡。「蒙」為卦名,寓意東谷山下有險之意。五為惠泉,在西龍口下的企橋南端谷底,泉圓形,水凈沙明,清澈見底,味甘美,宜於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於民,故而得名。
後人明代探花黃諫,在其《游五泉山》中寫道:水結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共誇城外新蘭若,自是人間小洞天。清代詩人宋琬《寄蘭州司馬赴紫垣曰》:「城郭皋蘭北,衙齋面翠微。雪中千帳駐,樹里五泉飛。
老子一行,登上皋蘭山頂大豁峴附近,居高臨下眺望皋蘭城區,但見古色古香,風光迤邐。老子正嘆曰:「道可道,非恆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忽聽前方有個聲音傳出:「說話者可是老聃先生?」老虎等生肖忙隱去身形。老子循聲望去,只見一身著黃袈裟僧人,在大豁峴旁打坐。老子便答話道:「正是老聃。你是何人?」僧人起身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小僧乃釋迦摩尼弟子迦葉,奉佛主之命來秦地傳教,久聞老聃先生大名,並傳您新進收十二生肖為徒,今只想見識您生肖徒弟,不知可行方便否?」老子道:「老朽也久聞釋迦摩,十分敬重。他徒弟要見我徒弟,當然可行方便。只是我生肖之徒中,有生猛野獸,恐驚嚇佛陀,故已隱身。」迦葉笑道:「儘管令其現身,我迦葉姓氏,即含有大烏龜之意。」說罷,還當即變作大烏龜。
原來迦葉名為「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故摩訶迦葉即大迦葉。「迦葉」譯為飲光、光波,又叫大龜氏。大龜氏是他的姓,因為他祖上的人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他還被稱為「頭陀第一」,「頭陀」是譯音,意為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凈,后皆皈依佛陀。大迦葉從佛出家后,受佛教化,發正智,八日即證入阿羅漢果。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老子見迦葉當即變作大烏,龜忍俊不止,即喚眾生肖現身,與大烏龜迦葉一一見過,任其談笑玩耍,便獨自來到三台閣。足有半晌工夫,生肖來山頂地勢開闊的三台閣前游觀。過了半晌,大烏龜恢復迦葉身形,來到三台閣與老子告別。眾生肖也隨後來此。當晚,老子師徒便在大豁峴三台閣中過夜。
這大豁峴,據說是秦穆公斬龍脈的地方。秦穆公斬龍脈的傳說實際上是對春秋前西北緊張局勢的反映。民間認為自秦穆公斬龍脈之後,風水大壞,春秋以來,皋蘭甚少出大官,官職最高的僅僅是個大夫,更沒有頂尖的學術大師。因此人們在皋蘭山頂修建了三台閣,以便聚集皋蘭文脈。
是夜,老子端坐於三台閣內似睡非睡,眾生肖似乎有要事商議,一直在交頭接耳閑聊。老子恍惚中,見得白日所見那迦葉進入閣中。彷彿與眾生肖有約,徑直走過去,端坐於面前道:「今晚約與老聃高徒探討道佛之異同,我白日與眾生肖言佛教優於道教之說,並無貶諱之意,諸位生肖先請以證駁之。」
只聽老鼠首先言道:「道佛教門之雖有差異,但我以為,迦葉午後講道立教淺之,不能苟同。單從教義方面言,道教講長生,佛教說永滅,可見佛立教為淺。」
迦葉道:「尊師講人之患莫若有身,既然有身,怎麼能去除煩惱?如果講長生,尊師可長生嗎?所以道教與佛教相比,如同小井和大海,其教門優劣可知。」青牛繼續老鼠道:「生死若同道言有無,生即有,乃萬物之母;死即無,乃萬物之始。故生死不過是道之輪迴。」迦葉道:「果然名師出高徒,道言生死與佛說轉世大同。」
又聽金虎言道:「就二教之主出生方式方面而言,我師太上老君是托玄妙玉女而生,而佛祖釋迦牟尼是從其凡人母親而生的,且老君開左腋下而生,釋迦剖右脅而出,左勝右。」
迦葉道:「尊師老君之生逆於常理,而釋迦之生才順於世情。所謂玄女,只是牧羊女,而釋迦之母,是高貴的聖母。至於左右孰尊,華夏都以右為尊。」
玉兔道「既然大烏龜可變作迦葉屬於常理,腋下而生亦為常理。至於牧羊女與聖母誰為貴,尚無定論。所謂華夏都以右為尊,要看觀者方位,對面觀之,左則為尊。」
見迦葉不語,烏龍道:「道佛二教,從教主所在方位觀之,我師老君生於東夏,尊師釋迦降在西戎迦毗羅衛國,東主陽,主仁,主生;西主陰,主義,主肅殺。陰不及陽,仁深義淺。」迦葉道:「從三千大千世界來看,釋迦所在的迦毗羅衛國,正居其中,老君所在的震旦則在邊緣地帶。而且也不應以東西來立尊卑,按八卦論,父母生在西方,子女生在東方,豈能以此立尊卑?」
見烏龍無言以對,蟒蛇接續說道:「華夷有異,以華為尊,夷為卑。佛生於夷,禮與夏隔。」迦葉接續道:「老君最高官職,只為管理藏書小吏,釋迦生於皇宮,自幼熏陶良好。老君只講過《道德經》八十章,而釋迦演講佛法法無數,尊卑自明。」紅馬道:「老君生於周文王時代,而釋迦生時相當於周莊王時代,先者為尊。」迦葉道:「老君生於周末,而不是周初,是周末小吏。相反,釋迦生時,相當於周初。」白羊道:「當今仍然為周,豈可曰末?」
見迦葉沉思不語,毛猴道:「道佛教主有相好之異、容服之異。老君有妙相而釋迦無,老君容止威儀,而釋迦偏袒右肩。」迦葉道:「釋迦有不可勝數的莊嚴妙相,他著袈裟,乃異世俗之服。」雄雞道:「道法自然,老子著俗服和藹可親。」
迦葉笑而不語,黃狗道:「你們佛教怎麼也比不上我們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即『一心』、『一乘』、『一真法界』及『一佛一如來』。而我們道教是『二』,比方『乾坤』、『陰陽』,等,都是『二』,實在說,『二』要比你們『一』高明」。迦葉聽后,像是不解,問道:「真的嗎?你們的『二』真能勝過『一』嗎?」胖豬接續道:「只要你說『一』,我就能『二』,一定能勝過你們。」迦葉就翹起起一條腿來,慢慢說道:「我現在豎起一條腿,你能把兩條腿翹起來嗎?」胖豬頓時啞口無言!老鼠道:「我道家包容萬物,善待萬物。」迦葉道:「我佛家普度周生,慈悲為懷。」
此刻,老子似乎醒來道:「好了,好了。佛道雖然有異,確有殊途同歸之處。道佛應講求合緣。」
於是,一場道佛之辯,終於偃旗息鼓。正是:
問佛辯道皋蘭山,生肖迦葉會豁峴,
高徒論戰三台閣,釋迦善目視老聃。
太極圖前****旁開陰陽五泉邊。
佛道合緣方為上,求同存疑鎖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