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登臨嶽麓相選地脈 欣幸洮河觀賞流珠
話說老子騎青牛,牛頭站立灰鼠,金虎背伏玉兔,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烏龍尾盤青蛇空中護行,走出紫雲山,一路東行,奔往來到嶽麓山。
嶽麓山坐落於古絲綢之路金城關(今蘭州)之南,素有金城「南大門」之稱,是狄道連接臨夏、甘南、隴南、定西的扭帶。還因其位於洮河之濱的狄道郡城之東,亦稱東山。后因宋時建東嶽廟于山麓而得名。此章為顯示其山大氣,故不曰時名東山,而用今名嶽麓。
老子一行來到嶽麓山下,眼前是五彩繽紛的秋色。這山其實不大,僅數十丈,卻有幾份韻味。雖然是在秋季,卻依然楊柳輕拂、松柏滴翠、碧水環繞、花放鳥鳴山光水色秀美奇麗,在萬綠叢中,銀杏泛黃,楓葉漸紅,檫樹塗上澄色,可謂野趣橫生,充滿魅力,毅然送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上山有左右兩條路,左路開闊平坦,右路狹窄陡峭,老子一行選擇右路,拾級盤旋而上。山勢雖不險,但越爬的高,就越見的風景多。登到一石壁台前,但見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從東而來,洄環左右,與溪水交匯,泠泠作響,且有花草樹木掩映,小鳥迴翔。夏秋之交,台上觀之,恍如御風而游太虛。臨近山頂,才忽然明白,原來左右兩條路就山勢形成一個圈,順轉和倒轉的效果是一樣的。上到山頂一寬敞平台處,便可以俯瞰狄道城郭。向北放眼望去,美麗的洮河沿著古絲綢之路向北而去,良田萬傾,人家參差,人生浩渺,天地無窮,狄道城象個乖巧的孩子,依偎在洮河的懷裡。老子立於一株頗有些年頭的梧桐樹下,禁不住讚歎道:「此山不比凡山,彷彿是有靈氣的滋養不見一絲蕭條荒涼之感,倒頗有幾份隴上江南的風韻。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山便是最佳之詮釋」。
聽老子出此言,秦佚也來了興緻,吟誦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嘆於室。洒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老子對秦佚笑道:「你所頌乃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叔所著國風《東山》也,不過此東山非彼東山。」
秦佚道:「先生所言極是,詩中所言東山,乃當年周公伐奄駐軍之地,應在今日楚國。時才聞先生讚歎此東山,我一時興起,便將此東山當做彼東山了。」
老子與秦佚等站在嶽麓山上,再往四周眺望,除自然的勝景以外,仍有村落,人家,田地,但不失脫離凡塵的仙家境地,比起那些名山來,這山大概更象一位農家平實而清俊的村姑,不粗不貴,不泯然眾山。老子又情自禁地讚歎說:「此地山靈水秀,真勝景也!」言罷,又問身後眾生肖道:
「我看此地及佳,地脈亨通,就在此築房造屋如何?日後,我等就在修身養性如何?」
眾生肖都頻頻點頭。
秦佚道:「築房造屋之事交予我辦,明春即可入住。」
老子笑道:「不忙,明秋入住即可。」
秦佚不解道:「為何要待明秋?」
老子言道:「我與眾生肖還將遊歷些許名勝古迹,到三危山方可返回。如此算來,最少還需一年時間。」
秦佚道:「我知先生用意,就依先生所言,明年秋季保您入住。」
眾生肖即刻歡呼雀躍起來:「好啊!師傅要領我等見識個多名勝古迹,甚幸!甚幸!」
老子微笑慎怪道:「你等切莫得意忘形。」
秦佚也忍俊不住笑出聲來。
老子眺望東方,手指一隱約可見村莊,問秦佚道:「那小村距此地不遠,我等今晚前去借宿如何?」
秦佚道:「那小村名喚槐里,乃我舅父居地,他也是喜道之人,家境還算富足,先生築房造屋所需物料,該應有盡有,可使用。他家還專門為我留有一套宅院,先生一行可在此多住時日。」
老子道:「就依你。」
於是,老子騎上青牛,牛頭站立灰鼠,金虎背伏玉兔,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烏龍尾盤青蛇空中護行,走下嶽麓山,再,一路東行,奔往槐里小村。
站在紫雲山看槐里小村似乎很近,其實足有二十餘里。好在道路通暢,老子一行走兩個時辰,便來到槐里村邊。只見一顆千年古槐立於村口,樹高約有五丈枝葉茂密,頂如華蓋。雖歷千年滄桑,卻毅然蒼勁挺拔、生機無限。據秦佚講,當地村民都稱古槐為為神樹,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來此燒香的。槐里小村名稱的由來,便與這棵千年古槐樹有關。
相傳這是個相當久遠的故事。那年臨洮一帶雨水較大,洮河水暴漲,淹沒兩岸很多村莊。一天有位老漁夫,一在洮河裡打魚。晴朗朗的天突然不知道怎麼就變的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待到風平浪靜時,他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隱隱約約得就看見前邊里有座霧蒙蒙的山。他把小船慢慢地劃了過去,近了他已看見山腳下的有棵大槐樹,大槐樹下躺著一個打柴的樵夫。他便系好了船,走了過去問路。樵夫說:「老人家你從哪裡來,你問我這是什麼地方,這裡沒有地名。我只知道從俺爺爺的爺爺的那輩起逃荒到這裡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來時就帶了這麼棵小槐,看它今天就長成了這麼粗。」
漁夫孤身一人,覺得這裡是仙境般的世外桃源。便搭了個棚子住了下來。開一片荒地,養幾隻黑羊,喝一盅老酒,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以後又過了許多年,陸陸續續的又從四面八方搬來一些逃水災的鄉民,同老漁夫一同養黑羊,這便人煙漸漸多了,成盛產養黑羊個小村莊。凡有外地人來買黑羊,問在何處,便有人告曰:在古槐里。人們就給這村莊起古槐里個名字。
正因為古槐里有黑羊,於是又引出下面一段故事,即「羊皮換相」。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百里奚,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制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個很有見識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曠世奇才,於是就鼓勵百里奚出遊列國求仕。百里奚從南陽出遊求仕后,歷經宋國、齊國等國家,因為朝堂里無人,都沒有得到錄用。在齊國,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討,繼續求仕生涯。在齊國郅地,他遇見了蹇叔,兩人一番高談闊論,就結為知己。此後,在蹇叔的舉薦下,到虞國當了個大夫。晉國滅虢國后,把矛頭指向虞國。晉國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由於他拒絕在晉國做官,被晉國充作奴隸,在穆姬嫁給秦穆公時候,陪嫁到秦國。百里奚在去秦國的途中,逃回到楚國。楚國國君楚成王聽說百里奚善於養牛,就讓百里奚為自己養牛。剛當上秦國國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國君,聽說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贖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謀臣公子縶說:「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讓百里奚養牛。若用重金贖他。那不就等於告訴人家百里奚是千載難遇的人才嗎?」秦穆公問:「那我該怎麼樣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縶說:「可以貴物賤買,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里奚。那樣楚成王就一定不會懷疑了。」然而,黑公羊只有臨洮一帶盛產,秦穆公便派人來臨洮,在槐里村尋到五張黑公羊皮,去楚國換回了百里奚。當百里奚被押回秦國后,秦穆公親自接見了百里奚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並與他商談,討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天,言無不合。穆公十分高興,要拜其為上大夫(上卿),委以國政,實際上就是把秦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百里奚。百里奚堅決辭讓不受,並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當上卿。最後,秦穆公就讓他用很重禮,將蹇叔請來秦國,讓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國的上大夫。
槐里是個小村莊,早些年也是個窮村莊。秦佚舅父既是喜道之人,也是慈善之人。有一年,村上遭了雹災,顆粒無收,莊上的人無法生活下去,大家準備出外逃荒討飯,秦佚舅父勸大家不要外逃,堅持在自己的家鄉生活下去。他把自家的糧房打開,將儲備的糧食分給槐里村的人們分吃,幫助莊上的窮人渡過飢荒。村人人無不為之感動,災荒過後人人勤勞,家家都在三年內致富。
老子一行進得村來,村人見有秦佚引領,且有金虎、烏龍、蟒蛇等等十二生肖作伴,都驚呼神仙下凡。待得知是出關老子,都奔走相告,跑出一睹老子風采,並跟隨其後,來至宅院。
見過秦佚舅父,入駐秦佚宅院,殷勤款待飯食。金虎、烏龍、蟒蛇等不避秦佚,便都現出身形。當晚在院中坐卧閑聊,秦佚請教老子道「我雖然官職不大,但仍想造福一方,可所管轄之村,並非都如桃花坪和諧,偷盜之事實有發生。先生能否指教為官治理之道?」
老子道:「我送你《道德經》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秦佚低首思索片刻解釋道:「先生所言可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不待老子說話,灰鼠便搶先言道:「及是,及是。」青牛搖晃一下牛頭,低聲說道:「灰鼠兄莫搶話,聽師傅與秦先生說道。
老子道:「此章關鍵在『無為』二字。」秦佚問道:「無為即為不作?」老子道:「非也。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無其為,是為;無其事,是事;無其味,是味。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秦佚道:「如此說來,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而不憑願望和想象行事。」言罷又道:「敢問先生,既然自然之道本無為,那麼大道在何處?」老子道:「再送你《道德經》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秦佚道:「我終於明白: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老子笑曰:「正是。」
老子師徒在秦佚,一晃兩月有餘。秦佚白日去郡府處理公務,老子與眾生肖去郊外周邊辛店、寺窪山等遺迹遊覽。夜裡,老子與秦佚講經傳道,有時秦佚舅父也前來看望問道。
說話間,時令已進入冬季,霜雪降下,嶽麓山已是銀裝素裹。遠眺狄道城西洮河,依然銀光耀眼,洮水如一匹白練,從天而降。這日晚,秦佚問老子道:「現洮河流珠十分壯觀,明日先生願去賞否?」老子道:「我正有此意。」
第二日清晨,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紅馬引領,走走出槐里小村,從古槐樹旁路過,向洮河前行。途中,除青牛、紅馬、黃狗,其他生肖均隱去身形。路人看來,僅有老子與秦佚各騎牛馬,後跟黃狗而行。
行至距河邊一人形石崖旁,展望洮河,就見得洮水奔騰不息,一瀉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蕩蕩地隨波而下。加之正巧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碧綠的波濤,起伏澎湃,前赴後繼,漸流漸遠,向北流去。時而水流急湍,激浪濺雪,時而澄清如鏡,綠水見底,游魚浮沉。在那潺潺靜流、碧波盪瀾、山樹映水而出的河面上,冰珠你追我趕,忽隱忽現,若奔若墮,相互撞擊中,彈奏出了一曲曲美妙動聽的樂曲。時而像松濤怒吼,如萬馬奔騰。時而叮叮噹噹作響,如崩豆落入銅碗之中。
近觀腳下,洮水東西兩邊冰層覆蓋二三米,夾著一條銀亮的河水,曲折蜿蜒,泛珠流丹,飛濤奔逐涌瀉而下。在那波光漪漪,煙波浩渺的水面上,飛翔著各種羽毛鮮艷的候鳥。站在冰層上,將流淌著的團團冰珠掬上一捧時,會驚奇地看到,那玻璃球大小的粒粒冰珠,色澤翠綠,亮如晶瑩寶石,圓似珍珠瑪瑙。在絢爛彩艷的陽光下,顆顆飛光,璀璨奪目,光滑明潤,極為精潔,自然天成,精巧絕倫。老子情不自禁言道:「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秦佚也嘆曰:「造物主之道,不能不信之神奇。似信手捧來冰珠,凌空潑灑冰層之上,竟會發出清脆悅耳弦音,真是奇妙至極極。這絕佳景色極其妍美,真讓人放眼盪胸,心目大爽,歷久不忘。」
兩人正在望河慨嘆,卻見不遠處有一伙人,來到洮河岸邊,用罐、盆、碗、瓢承裝流珠后,歡天喜地離去。秦佚告訴老子,這狄道人把洮河流珠視為吉祥物,有「流珠大,裝不下,流珠收成小」的說法。凡是哪一年洮河流珠來得早,數量多,去得遲,這年一定是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每年臘月初八,人們拿上乾淨的罐、盆、碗、瓢,到洮河裡去「請」流珠,將這天賜靈物「請」回來后,放在自家院中央的案頭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興緻勃勃地觀賞流珠。
洮水流珠的成因,當地說法極多。有曰:洮河,從白雲飄渺的西傾山脊的托禮嶺源出,經危崖峭壁、插天奇峰,像一幅懸挂的銀幕,又如一條狂怒的蛟龍,從萬仞危崖、巨峰交錯之處飛馳而來,激起萬斛水滴,在高空中不斷地被寒冷凜冽凝結成冰雹似的冰珠。若噴雪吐銀,飛珠散玉,灑落在河底流淌,撞擊形成洮水流珠。
又曰:數九寒天,洮河源頭山高氣冷,寒氣逼人,終年積雪不化,滴水成冰。在那密布懸泉、縱橫溪水彙集處,河道狹窄,冰封河面特早,冰層厚達二、三米。在封凍的河面下水流奔湍,不可遏抑,激起層層浪花,不斷猛衝冰層,再經重重暗礁、聳峙怪岩的拍打,雕磨成冰珠。經歷反覆滾動,澎湃不息的流淌,在河面寬闊之處衝出冰層,成團、成片、成簇躍伏水面,成為金彩耀目、璀璨無比的洮水流珠。
古往今來,有關洮水流珠的傳說很多,古有洮州無名氏《洮水流珠論》記載:「嗟夫,天下九江一河,五湖四海,溯流尋源,究而外由名峰百二,支山三千,分派而出,匯歸而流,則水源木本誠非無自矣。洮地鄙處邊陲,山高地涼,洋洋河水,屈指不勝,惟南河水勢洶湧,翻流迅激,俗謂之洮河,故不同求珠之淵,雖有象罔,恐難探驪須也。禹貢一書記:有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始知洮水之所自。當臨冬寒歲,霜堅冰至之日,常見隨流而輕浮者,似珠非珠,如傾萬斛之珠璣,隨波滾滾,玉潤珠圓,疑來仙人之掌上,且非河浦之奉還。雅人當玩喜,化機之元妙;俗士臨觀,鄙斛佩之不能必,不曰、水哉水哉,何川流而不息者,有此珠璣之珍,而流連以贊,以為洮地之一大觀也。」洮河流域地勢平緩,並非「經危崖峭壁、插天奇峰,像一幅懸挂的銀幕,又如一條狂怒的蛟龍,從萬仞危崖、巨峰交錯之處飛馳而來,激起萬斛水滴,在高空中不斷地被寒冷凜冽凝結成冰雹似的冰珠。若噴雪吐銀,飛珠散玉,灑落在河底流淌,撞擊形成洮水流珠。」
對此,文人墨客頗有著述。後人清陳鍾秀詩云:「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肯收。」又有詩云「誰把珠璣萬斛傾,嚴寒水面走盈盈。常疑無數痴龍戲,試問幾多老蚌生。解佩有聲鋒利勁,媚川隨處月華明。莫存合浦能還想,獨抱冰心一片清」。除此,古時在洮河流域就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其中最為感動的就是流傳於卓尼境內的「石媳婦」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牧主的女兒看上了給她家放羊的小夥子,並經常關心和幫助他,但小夥子儘管心底仰慕,只因家境困寒,難以言表。久而久之,兩位年輕人在長期的交往中,心心相印,相敬相愛,誓為連理。但老牧主決不答應。最後在女兒的執意祈求和以死相逼下,老牧主向放羊的小夥子提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那就是,如果一定要娶他的女兒為妻,必須以珍珠首飾作為聘禮。於是,小夥子和姑娘日夜尋思,可是到哪裡去才能尋找珍珠呢?
他們就這樣想著,到處打聽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一天晚上,正當他們為此而憂心如焚,如夢如幻時,一位白須仙翁從天而降,明明白白告訴他們說,在逃河源頭有一片珍珠林,那裡的珍珠是世上最好的,但那裡路途遙遠,處處是崇山峻岭,處處有狼蟲虎豹。第二天夢醒后,他們似信非信,但小夥子為了表達自己的一片誠意,發誓說,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去找。於是,小夥子在姑娘送別時含淚的目光中,踏上了尋找珍珠的漫漫長途。
走過秋天,踏上冰雪,在一片凜冽的西北風中,小夥子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長滿珍珠樹的洮河源頭。可是此時的小夥子已經精疲力竭,無力採摘綴滿樹枝的珍珠。他爬著、攀著,艱難地挪到了珍珠樹下,用畢生的儘力搖啊搖,霎時間,河面上落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隨波逐流,滾滾東去。
天天在家中守望的姑娘,終日站在河邊,盼啊盼,望啊望,眼見滿河的珍珠銀光閃閃,如期而至。面對如此景觀,她喜出望外,可又無心撿拾這滿河的珍珠,她一心期盼著心上人兒的早日歸來。可是,等啊等,眼看滿河的珍珠日漸稀少,也不見小夥子歸來的身影。就這樣,等到了春風送暖,冰河消融的時候,還不見小夥子的身影。這位久久站在河邊守望的姑娘,在霜雪凌厲的剝蝕中,在風雨無情的吹打中,在默默無望的期盼中,站成了一尊蒼老而憂傷的石媳婦。
老子聽過秦佚所述,嘆道道:「這個傳說雖然凄美哀怨,令人傷神。但卻給洮水流珠景觀平添些神秘,讓人浮想聯翩。想必這人形岩壁,便是石媳婦了。」秦佚道:「就是。」
正在此時,一直隱形的生肖們,見無旁人,都顯出身形。烏龍和蟒蛇已是急不可耐,竟不顧天氣寒冷,縱身跳入洮河,盡情在流珠中翻滾,大有龍蛇游珠、戲珠之美。其餘生肖呆看於岸邊,均露出羨慕之意。良久,老子大聲呼喚,方上得岸來,回到槐里。
當晚,老子與秦佚繼續講經傳道。第二日,秦佚回郡衙應付差事,老子與眾生生繼續觀游。如此這般,便到了春暖花開。這日,老子晚,老子對秦佚道:「我等明日將繼續西行,要先去海巔峽游尋禹跡,然後過皋蘭,去黃河以西。」秦佚道:「我送先生於海巔峽。」
第二日清晨,雄雞報曉,老子一行告別秦佚舅父,由秦佚引領,走出槐里小村,走過古槐樹,奔海巔峽而去。正是:
老聃西行復天命,講經傳道游聖景。
誰知無為是有為,揭開玄妙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