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聖跡仙蹤> 第十五回 大散關聞石雞啼鳴 陳倉山釋石鼓碣文

第十五回 大散關聞石雞啼鳴 陳倉山釋石鼓碣文

  卻說這日清晨,老子騎牛載灰鼠走下終南山。西行不足十里,便聽得身後有馬蹄聲響。回身望去,只見尹喜打馬疾馳趕來。尹喜近老子前下馬作揖,認真言道:「我心意已決,現與尊師一同西行!」老子微微一笑,任尹喜上馬,任其紅馬青牛馬並肩而行,一路西去。師徒一行踏古道,順秋風,當日便來到時為秦國關隘大散關。


  大散關,古稱崤關。周厲王時期,這一帶是周朝散國的封疆,後秦國穆公稱霸,將散國吞併。


  大散關坐落在西虢陳倉城南四十餘里的大散嶺中,東望函谷關天險,北眺渭水河滔滔,西窺祈山綿綿,南看陳倉山巍然。在這裡秦嶺山勢有所中斷,與自西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了一條隘道。先人利用這條隧道,開通了連結巴蜀與關中的陳倉道。大散關便是專為扼守陳倉道而設立,與武關、潼關、函谷關並稱為八百里秦川的四大門戶,也是關中入蜀的必經之所,素有「川陝襟喉」之稱,歷來皆是兵家必爭之地。設關以來,大散關頭大小戰役發生無數,其中最有名的戰役當數秦晉的「崤之戰」。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欲襲鄭,賢臣百里奚所推薦上大夫蹇叔,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且晉國早已對我虎視眈眈,還是有備無患為好。然而,穆公不聽,仍派孟明為主帥東征。當時蹇叔之子西乞叔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當秦軍將帥回國時,穆公對自己進行了痛心的責備。後人髯翁馮夢龍有詩嘆云:


  千里雄心一旦灰,西崤無復只輪迴。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墮淚來。


  大散關南端的陳倉山雄峰插雲,峰岳若同天柱矗立,似玉筍排空;西連吳岳,東接太華;雲繞峰腰,觸石時呈五色。山下有相傳為姜太公垂釣處的磻溪,還有文王廟和姜太公廟,廟旁有一巨石,據說是姜太公的釣魚台,台上猶有垂釣者兩膝著地的痕迹。


  陳倉山還有兩處奇觀,一處為石雞,一處為石鼓。


  陳倉山石雞位於雞峰頂處,體大如羊,光潔如玉。相傳,當年秦文公獵到一隻狀如虎豹而小怪獸,準備進獻周王朝國君。可是卻有一男一女兩個孩童勸他萬不可行,因為這怪獸名叫「獍」,也稱「破鏡」,其剛一出生,就張口吃其母,長大后食其父,還吸人腦漿。秦文公一聽,趕緊用力打頭,欲將其殺死。突然,獍開口說話:「你不要殺我,快放了我,去逮那兩個孩童,他們是神雞所變,雄雞為生肖元神,得其可稱王者;得雌雞可成霸業。」秦文公聞言,放下獍去逮兩孩童。剛抓到女童臂膀,女童便恢復神雞模樣,飛往陳倉山頂,化為石雞。童隨即也復神雞模樣,展翅飛往大地灣。秦文公放了獍,獍感其德,銜草掩護石雞。陳倉山從此林密草茂,幸賴石雞之福,以俟盛世。此後勵精圖治秦國,秦文公後到秦穆公時果得霸業。


  陳倉山石鼓願位於石鼓峰巔,石鼓共十面,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面花崗岩材質石鼓每個重約千斤。周宣王時被人發現后,派史籀前往,命工匠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鑿刻「石鼓文」,並將十面石鼓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每面石鼓數字不等,共計七百一十八字,每字有兩寸見方,字體為人所從未見過。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也有人言,石鼓記述了春秋時期為後人所不知的周王太史來秦宮與王出遊歷史。可惜,周宣王那裡知道,史籀在去往陳倉山路上,遇見一對賣桑弓、箕箭袋夫婦,口唱童謠:「月將升,日將浸;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史籀問其童謠所指,告曰:「周將為我滅亡,秦將取而代之。何必為其樹碑立傳,莫若歌秦。」史籀便按賣桑弓、箕箭袋的夫婦旨意內容鑿刻石鼓。因其操勞過度,待工匠鑿刻完工石鼓不久,便離世而去。賣桑弓、箕箭袋的夫婦也唱著童謠離去。此後,無人能詮釋「石鼓文」確切內涵。


  且說老子與尹喜一行來到大散關,已是傍晚時分。


  守關官吏名喚散瑞,與尹喜相識,還有些交往。據尹喜言,散瑞很有些來歷。其太祖父為西周開國功臣散宜生,是「文王四友」之一,與姜尚、太顛等同救西伯姬昌。當年西伯被紂囚禁,他進諫姬發,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通過權臣費仲、尤渾遊說紂王,贖出文王;后又佐武王滅商。因功得封地於大散關附近,守護通往巴、蜀要道。(周代流傳下來的一件青銅器散氏盤上的銘文記載:周厲王時期,矢國侵擾散國的城邑,被散國打敗后,便用田地向散國賠償。賠償的田地有兩塊,一塊是眉田,另一塊是井邑田。然後以新劃分的疆界畫了土地分界圖,由矢國送給散國保存,作為割地的依據。另外,在一國向另一國表示降服時,常以奉獻地圖為標誌。據資料所載各地還形成獻圖制度,在整個中國古代影響都很大,並且以後歷代皆沿用之,逐漸發展為定期呈獻及閏年獻圖制,成為使用於我國封建時期地圖檔案收集制度。)

  散宜生後人散瑞在出生時難產,三天三夜不肯落草。後來其母聞得陳倉山石雞啼鳴,他才得以出世。其父以為石雞啼鳴是瑞祥之兆,便為其取名散瑞。


  散瑞久已慕名老子聖名,今又見尹喜相伴,對老子師徒熱情相待,唯一要求是請老子詮釋陳倉山石鼓詮釋「石鼓文」確切內涵,老子應允。散瑞欣喜,不僅讓入關舍過夜,還特允許其師徒登上「烽火台」觀賞夜景,領略「川陝襟喉」兵家必爭之地之獨特。


  是夜,皓月當空,老子站在大散嶺頭「烽火台」上,遙想當年蹇叔在崤山下的老淚縱橫之狀,耳邊響起蹇叔之子西乞叔「三年當拜君賜楚」的錚錚誓言,不僅對尹喜感慨萬分道:「餚之戰標誌晉、秦關係由友好轉為世仇。」


  尹喜也感嘆道:「此後秦採取聯楚制晉之策,成為晉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雖未參加郩之戰,但卻是餚之戰最大受益者。」


  老子道:「你所言也有些道理。」


  尹喜道:「餚之戰可否與後人如此啟迪:戰爭是人類殘酷而又不可避免的大事。其勝負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軍隊是強悍是一個因素,但強悍的士兵沒有法度,就會像強健的秦軍一樣最終被打敗。擴而廣之不僅治軍如此,治理國家也是如此。國家不僅要有強人才,更要有好法度,這個國家才會有光明前途。」


  老子道:「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東西,人們通常都嫌棄它,所以,有道之人不靠向它。君子居處以左邊為貴,用兵打戰以右邊為貴——它們背道而馳。尖兵利器這些不祥和東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勝,也不要自鳴得意。因此而自鳴得意人是以殺人為樂的人。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的。吉慶之事以左邊為上,凶喪之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說明軍列的秩序儀軌等同於凶喪之事的行事儀軌。所以,準備征戰殺人的人群,要懷著哀痛的心情參加;既使戰勝了,也要按照凶喪的禮儀來處理。」


  不知不覺,已過午夜。老子與尹喜走下烽火台,奔往關舍。可就在此時,忽然聞得幾聲雄雞名叫,從陳倉山方向而來,還伴有石鼓咚咚作響之聲。老子似乎充耳不聞,表情淡定。尹喜驚愕道:「陳倉山石雞啼鳴,早有傳聞,不足為奇。然石鼓咚咚作響,乃瑞祥之兆,聞所未聞,定是為師傅到來所奏。看來,明日師傅詮釋「石鼓文」確切內涵定有新意。我次日過關,定能順暢。」


  老子道:「世間萬物皆有其道。過關之事也自有定數。」


  言罷,與尹喜回到關舍歇息,師徒一宿無話。


  第二日清晨,吃過早餐,散瑞便親自引領老子師徒登上陳倉山石鼓峰,果然見得有十面石鼓排列山巔。


  老子微笑眯起雙眼,仔細查看每面石鼓上的碣文後言道:「此石鼓字跡介於甲骨文和小篆之間,可稱大篆,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並非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也非人言,也記述春秋時期為後人所不知的周王太史來秦宮與王出遊歷史。實為石鼓上的文字是十首一組的史詩,記載和歌頌此前三百年秦人起源、創業和預言此後三百年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歷史大事,而鼓次順序也就自然排列出來。」


  接續,老子按事件早晚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詳細詮釋《馬薦》、霝雨》《汧殹》《虞人》四石鼓上的碣文內容:


  《馬薦》詩篇歌頌的是秦祖非子牧馬建秦、復續嬴氏祀之事,關鍵時間點為非子復續嬴氏祀之時;


  《汧殹》詩篇歌頌的是秦襄公封侯始國之事,關鍵時間點為襄公始國之時;

  《霝雨》詩篇歌頌的是秦文公伐戎遷汧建都之事,關鍵時間點為文公三年東獵遷汧之時;

  《虞人》詩篇歌頌的是秦穆公用賢乃至稱霸西戎之事,關鍵時間點為穆公五年用虞人大夫百里奚之時。


  見老子不在言語,散瑞問道:「先生可否接續詮釋《作原》、《鑾車》、《田車》、《而師》、《吾車》及《吾水》之內容?」


  老子沉思片刻道:「此六詩篇皆預言未來秦國之事,天機不可再泄露,見諒!」


  散瑞不便再問,只得引領老子下山。


  正如老子所言,那六面石鼓所皆預言未來秦國之事:


  《作原》詩篇預言歌頌的是秦孝公變法和遷都咸陽之事,關鍵時間點為孝公十二年遷都咸陽之時,即公元前350年;

  《鑾車》詩篇預言歌頌「天子致伯」秦孝公之事,關鍵時間點為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之時,即公元前343年;

  《田車》詩篇預言歌頌秦惠文王使張儀取陝打開東擴要道之事,關鍵時間點為惠文君十三年使張儀取陝之時,即公元前324年;

  《而師》詩篇預言歌頌「天子致胙」秦惠文王以及嗣王武王始國之事,關鍵時間點為武王元年始國之時,即公元前310年;

  《吾車》詩篇預言秦昭襄王定蜀之事,關鍵時間點為昭襄王六年司馬錯定蜀之時,即公元前301年;

  《吾水》詩篇預言歌頌始皇帝統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至天下太平之事,時間應不早於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六國之時,即公元前221年。


  此預言後來全部應驗。然而,老子當時不便詮釋預言。


  卻說老子等剛回到大散關,就猛然柑橘地動山搖。再向陳倉山望去,石鼓峰被削去大半,那十面石鼓也轟隆隆滾入山下,不知落入何處。陳倉城南荒草草叢中。


  老子言道:「此乃天道所為,後人自會發現。」


  言罷,騎上尹喜牽來青牛,灰鼠跳上牛頭。師徒一行告別散瑞,走出大散關,沿陳倉古道進入八百里秦川。


  老子與尹喜離開大散關七百年,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是安史之亂的第三年,唐肅宗李亨帶兵由靈武南下平定叛亂,行至陳倉時,復聞神雞啼鳴,聲傳十餘里,,看到陳倉山上錦雞萬千,不禁脫口而出,「果然是寶雞、寶雞」,於是改陳倉城為寶雞。


  公元627年,唐人在陳倉山下荒草叢發現的十個先秦石鼓,此後,德宗時之詩人韋應物專為石鼓文寫了一首《石鼓歌》:

  周宣大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煒煌煌。


  石如鼓形數止十,風雨缺訛苔蘚澀。


  今人濡紙脫其文,既擊既掃白黑分。


  忽開滿卷不可識,驚潛動蟄走紜紜。


  喘息逶迤相糺錯,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書遺此天地間,精意長存世冥寞。


  秦家祖龍還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跡。


  世人好古猶法傳,持來比此殊懸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