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八卦爐鍛造金剛鐲 小李耳從師老商蓉
李耳九歲這年春日,胡氏回隱陽山北探家歸來,領來其六歲孫女,喚名嫣紅。
據胡氏對玉女講,這小嫣紅十分命苦。其父原本是楚國的一名戰將,在她剛出生不久,便在楚國與晉國爭霸的一次戰役中陣亡。三年後,即上個月,她的母親又積鬱成疾病故,胡氏無奈,只得將她帶於身邊照看。玉女表示十分理解,待嫣紅親生女兒一樣看待。
其實,這女僕胡氏一直以來並未向吐露實情。
嫣紅祖母並非人類,而是有千年道行母妖狐狸精,可自由行走天上人間,她與同類居住隱陽山北一大洞穴中。只不過那洞穴經母妖狐施展妖術點化,在凡人看來,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這日,母妖狐得知天庭西王母將在仲秋舉辦蟠桃會,邀請各路神仙赴會。於是,母妖狐便在仲秋這日,喬裝打扮一番,早早來到天庭,欲借參加西王母蟠桃會之機,食得蟠桃成仙,脫離妖界。卻不料被西王母慧眼識破真面目,當即被趕出,還斥責她不知自己身份。母妖狐羞愧難當,來到太元聖母處訴說王母不是。太元聖母也責怪道:「你原本妖類,被拒絕參加神仙所聚蟠桃會,應理解才是。」。言罷,又安慰母妖狐一番,還領其去後花園中賞花解悶。不料,母妖狐乘太元聖母不備,便將一盆含苞待放鮮花偷入懷中。母妖狐抱得這盆鮮花下界,卻發現那鮮花是一個女童。母妖狐甚是喜愛,便為其取名嫣紅,當做自己孫女百般呵護,欲將其撫養成人。
只不過連小嫣紅也不知祖母和自己的身世罷了。
嫣紅與其祖母胡氏來家不久一日中午,李耳午睡,被尿憋醒,就迷迷糊糊在自家院子內撒尿,不小心被小嫣紅瞧見。她跑過來好奇地問道:「耳哥,你為啥能站著撒尿呀?」李耳告訴她:「我是男孩子呀。」嫣紅再問道:「男孩子為啥能站著撒尿呀?」李耳道:「男孩子有*****嫣紅又問道:「能讓我摸摸你的***嗎?」李耳看了她一眼,臉一紅,沒說什麼,又回屋睡覺去了。再醒來時,就聽旁邊嫣紅,興沖沖地對剛進屋的玉女說道:「嬸娘,嬸娘,我時才,摸了耳哥的*****只聽母親玉女問她:「你是如何摸他的***的?只聽嫣紅說道:「我時才在他睡覺中,偷偷解開他的褲帶摸的。為啥耳哥有****我卻沒有呢?」只聽母親告訴她道:「嫣紅是女孩,沒有****李耳是男孩,他有*****母親接著問她道:「為什麼嫣紅可以與祖母一起洗澡,為何祖父卻從來沒有和你一起洗澡呢?」嫣紅說道:「我從未見過祖父。」母親再問她道:「你認為過女人和男人應該一起洗澡嗎?」嫣紅嫣紅想了想,說道:「不該。」母親笑道:「這就對了,男女有別。男孩和女孩是有區別的,所以你和李耳不能互相看對方的身體.也不能摸對方的身體。」嫣紅她又問:「為什麼呢?我還想等他醒來也看看我的。」母親說:「因為你是女孩,他是男孩啊。」嫣紅她似懂非懂.母親告訴她,你的手手和腳腳為什麼能露在外面,卻不能把屁屁露在外面呢?因為羞啊.這就對了,屁屁給別人看很羞的,嫣紅的屁屁只有嬸娘和祖母才可以看。
嫣紅又似懂非懂地應了一聲……
嫣紅來李耳這年秋天,胡氏拎了一大包衣服,領她去渦水水河邊。胡氏正在全神貫注地洗衣服。嫣紅趁胡氏不注意,偷偷跑到河上游邊上玩耍,不小心滑入將近丈深的谷水沙河中,掙扎著順流緩緩而下,時隱時現。待胡氏瞧見時,大吃一驚,呼喊「救命!」但只能眼睜睜看著嫣紅從眼前飄過。正在此時,李耳與本村同齡孩童徐二子來水河洗澡,恰巧路過此地。李耳見狀,奮不顧身跳入河中,向落水嫣紅游去。接近嫣紅后,單臂迅速將其摟住,艱難地游向岸邊,在胡氏與二子幫助下,把嫣紅救上岸來。然而,小嫣紅已經沒了氣息。這時胡氏對李耳叫道:「快給她送氣,方能救活。李耳顧不得多想,蹲下來就嘴對嘴為嫣紅吹氣。過了一會兒,嫣紅終於慢慢蘇醒醒過來,沖李耳一笑。胡氏便認真地對李耳言道:「男孩為救女孩迫不得已親了女孩,這女孩要嫁給男孩呢!」
嫣紅也叫道:「我長大了,李耳哥必須娶我!」
李耳頓時漲紅臉,如何答對……
二子也自摸臉頰,擠眉弄眼羞臊李耳……
不管怎樣,此事發生,小李耳與小嫣紅更是親近了許多,可謂是時常終日形影不離。
這年夏日,玄妙王與其師傅太乙元君也一同來家。第二日,玄妙王遵照太乙元君師傅指點,在自家庭院中砌了太極八卦爐,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雲靈性,運用內外相同之道理,開始煉製仙丹。開爐生火之日,小李耳手牽小嫣紅恰巧玩於此處,在一旁好奇地觀瞧。眼見見爐火正旺,呼呼作響,嫣紅不知怎麼就從李耳從左腕上擼下金手鐲,順手丟入熊熊爐火中。李耳先是一驚,繼而又沖嫣紅一笑,兩人若無其事地卻不料引發奇事出現。待太極八卦爐火整整燃燒九九八十一天,李耳與嫣紅強拉玉女再度來此,瞧看老玄妙王揭爐。只聞得轟然一聲,爐體爆裂粉碎,射出萬道金光,直衝霄漢。片刻,金光散盡,地上卻留有一個手鐲,手鐲中套著兩粒仙丹。老玄妙王不知所措,李耳、嫣紅與玉女更是驚得目瞪口呆。
此時,太乙元君師傅卻淡定自若,笑道:「此乃天意,大功告成!」笑罷,從地上先拾起兩粒仙丹,自服一粒,將另一粒塞入玄妙王口中。見其吞服,便又拾起手鐲,將其套與李耳左膊,言道:「此物名為乾坤鐲,經太極八卦爐火煅燒,性能更非同尋常,養就一身靈氣,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念咒語可大可小,放收自如。你要隨身攜帶呵護,日後自有用處。」隨即,又附耳密授使用乾坤鐲咒語,並告其道,「乾坤鐲於手中,還可與鼠牛龍蛇等十二生肖對話。」
李耳伏於地叩首謝拜道:「多謝祖師爺偏愛,但不知祖師爺能否再授以修鍊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
太乙元君反問道:「你為何要修鍊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
李耳回太乙元君道:「我雖年少,但也常見百姓因對養生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煉製神葯,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豈不是行善積德之舉?」
太乙元君說道:「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麼長生之葯。你日後只可煉製提神仙丹、飛升仙丹,但不能煉製出長生仙丹。將來你長大成人,可按我教你外祖父煉丹之法,煉製仙丹。但切記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鍊而成。你自己也必須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方為大功告成。」
李耳道:「不知我將來在何處煉丹為最佳地?」
太乙元君說道:「一切隨緣。然而,你現未成年,要緊的是學業,要優先拜師完成學業。」
玉女此時忙插言道:「太乙元君師傅所言極是,最要緊的是學業,但不知從師何人最為穩妥?」
太乙元君道:「鹿邑城有一先生,名喚商容,可去請他。」
玉女道:「我知商朝紂王時有一樂官,名叫商蓉,因他忠直被紂王貶黜。為了保護殷郊,撞死在九節殿。距今已有數百年,莫非他起死生還在世?」
太乙元君道:「此商蓉雖非彼商蓉也。此商蓉雖非彼商蓉,李耳拜他為師,只有三年緣分。此後順其自然,必有造化。」言罷,便拉著老玄妙王,推開院門,兩人瘋瘋癲癲出走,不知所蹤。
此後,玉女便帶李耳去鹿邑郡城,尋訪商蓉。足足尋訪了一年,待李耳長到十歲,終於在鹿邑城西郊外一小村中,尋到那位叫商蓉的老先生,將其請到家中,對李耳進行專門教授。
這期間,胡氏也向玉女辭別,領其孫女嫣紅回隱陽山北老家去了。
商蓉老先生年過五旬,首次教授李耳端坐一方桌前,搖頭晃腦吟誦著民間流傳歌謠:「《黍離》里的詩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李耳隨其吟誦,故作搖頭晃腦,感覺別有一番趣味。
其實,商蓉老先生循規蹈矩,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第二日起,便不再教授李耳吟誦民間歌謠,而是開始教授當時京都學子必修課程。一年之內,從《三墳》講到五典,從《八索》講到《九丘》。
商蓉老先生平素對人寬容和藹,但卻很認真嚴謹,教授李耳講求「知其榮,守其辱。」李耳問道:「何為知其榮,守其辱?」商蓉老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然而,李耳隨著年齡增長,愈發透出天賦聰慧,靜思好學,商蓉老先生在教他,已漸漸有些力不從心了。
據古籍記載:一日,商容對李耳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李耳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李耳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李耳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划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李耳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李耳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再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李耳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李耳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再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李耳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李耳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商容老先生教授李耳整整三年之後,便向玉女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李耳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已盡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李耳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李耳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李耳志遠圖宏之童也,老夫不可誤人子弟,李耳應領另請高師方可繼續深造。」
玉女老婦人再三挽留,怎耐商容執意離去。
此後一段時間,因一時沒請到合適先生,少年李耳便只能從老婦人玉女那裡,得道潛質開墾。同時,也與本村長其同齡少年徐二子,開始一段了牧牛生涯。
李耳牧牛,不再贅述。後人明代李東陽《北原牧唱》詩句,用來借喻李耳牧牛意境,卻也十分貼切:
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
兒家在原牛在坂,歌聲漸低人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