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清宮
小院子里有一顆大樹,大樹下有茶台,清揚道長泡好了一壺茶,招呼著顧文瀾坐過去。
茶是洞庭茶,清香幽雅,湯色碧綠清澈,很是討顧文瀾喜歡。
「我平日不愛吃茶,原來竟有這麼香的茶,要是這茶,我倒是願意每日飲幾杯。」
清揚道長笑:「這茶只在蘇州洞庭山有,因是貢品,尋常難得,我這點還是蘇州的道友特意為我留的,你想常喝倒是件難事了。」
文瀾倒是無所謂:「偶爾才能喝到一次也好,物稀為貴,再好的東西,倘若天天都能享用,終究會食之無味,之於我,世上美好的事物又少了一件。」
清揚道長:「你年紀雖小,但心中什麼事情都明白,那麼,在離開玉山縣之前,爺爺也要問清楚,你有沒有什麼打算?」
「這些天我也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和軒和哥哥的婚約是父親的遺命,按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軒和哥哥對我也不錯,我是該履行婚約的,至於余家的其他人,只要有軒和哥哥在,必不會再讓他們欺負我的。」文瀾頓了頓,接著說,「但是,大病一場后,很莫名的,我不想再過那樣的生活了,每日學著怎麼做個賢妻良母,到了年紀出嫁,開始相夫教子,從小到老,我的所有的生活,中心都是那個男人、那個家庭,何其可悲。」
清揚道長有些詫異於她如此反叛的想法:「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古來有之,你這麼想,豈不是所有女人都很可憐?余家是可惡,但我們可以解除了婚約,好男兒多得是,積善之家也有不少。」
顧文瀾:「二爺爺,女人都是這麼被教育長大的,然後又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自然沒有誰覺得不對,我也沒覺得她們一定不幸福,只是我認為我不應該把自己的所有都投注在一個人的身上,為了他而活。」
「我想學醫,追隨張仲景、孫思邈兩位大家,以「濟世活人」作為終生事業,專研醫術,著書立說,若是能流芳百世,豈不活得比天天想著怎麼討男人歡心更有價值。」
顧文瀾是獨女,自小被父親當做男兒教養,讀書寫字,吟詩作賦,通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卻從未碰過女四書,到了余家才知道,原來「女子無才便是德」,世道對女子極為苛刻。
她原以為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所以逆來順受,直到有了後世的記憶,她才發現,哪怕是女子,也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她倒不是真的奢求流芳百世,只要能讓她立足於世間,不靠任何人都能活得很好就足夠了。就算過程再難,受盡非議,起碼她的人,她的心是自由的,而不是被禁錮在一個地方。
清揚道長看著她說這話時,神采奕奕,鳳眼須清,透著堅定,心中感概萬分:「好志向,不愧是我顧家的孩子,與你父親幼時一個模樣,既如此,你隨我回雲州,十道九醫,我師弟清元乃是女冠,精通醫術,你拜她為師再好不過,我也認識許多道友,皆如妙理道長這般醫術高明,日後也可為你引薦。」
顧文瀾開心地笑問:「二爺爺不反對?」
清揚:「你有志向、有想法是好事,我們顧家的人沒有哪個是活得平庸的,當然啦,作為長輩也希望你早日成家,和和美美,不過學醫行醫也不耽誤婚事,爺爺認識的人多,會給你好好物色的。」
文瀾:「隨緣吧,對了,二爺爺,我們就這麼直接離開吧,軒和哥哥的為人我有幾分了解,提出解除婚約,他肯定不會同意的,還不如就當我被余家人賣了,他年紀原就比我大,到時父母安排婚事,他也不能不同意,婚約自然而然就作罷了。我知道您和陳伯因我而怨恨余家,看在軒和哥哥自小對我諸多關照的份上,就算了吧,反正從此以後都是陌路人了。」
清揚道長摸了摸她的發頂,點頭答應:「文瀾心好,以後可要注意了,做善事行善心是好,但不要虧了自己,世人總是欺軟怕硬,對惡人的惡熟視無睹,對好人的好吹毛求疵。寬厚、善良雖是優點,但爺爺還是願意你能活得隨性一點,敢愛敢恨。」
「我知道了。」顧文瀾心裡暖暖的,這種話也只有家人才會對自己說了。
東西收拾妥當后,三人啟程離開,往雲州城方向去,同行的還有一支商隊,人數不少,十分安全。
顧文瀾第一次出遠門,不管是普通的山水、農家景色或是大同小異的小城鎮都覺得很有新鮮感,看得興緻勃勃,不過一兩日後,這股興奮勁兒也就散了,開始懶懶地躲在大馬車上,靠著軟墊看書。
從玉山縣到雲州城,一行人走了大半個月。
自進入雲州境內,顧文瀾就又來了興緻。雲州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絢麗,一山一水皆與中原不同,有其獨特的韻味,雲州又與南邦國相鄰,也有不少民族部落,這些迥異於漢族的特色風情更給雲州蒙上一層迷人色彩。
大周朝如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民風開放,對女子的約束也不如前朝那般嚴厲,不說貧苦人家的女人出來勞作,就是趕集日、廟會等,街道上都能見到許多嬌俏女子或是已婚少婦,就是比較講究的人家、高門貴戶,也不過是給女眷們準備帷帽,鮮有足不出戶,養在深閨無人知的。
顧文瀾年紀還小,因瘦弱更顯稚嫩,故而哪怕商隊基本都是男人,也不用太過避諱,可以自在、舒暢地騎著陳伯特別給她準備的小馬,跟在他們二人身邊,看沿途風光,聽二人給她介紹雲州的風貌,一路很是愉快。
清揚道長修行的上清宮在大研鎮外的盤龍山上,三人在雲州城內與商隊分開后,隨即便出城往盤龍山去,不過大半日功夫,馬車就到了盤龍山山腳。
顧文瀾抬眼向山上望去,果真如二爺爺所說一般,山頂雲霧繚繞,連綿的山脈交錯起伏,如同游龍盤旋於此。
據說,選址時,法師們發現此山靈氣十足,山頂終年被雲霧遮蓋,認為必是有仙人在此修行,故上清宮並未建在山頂,而是矗立在半山腰。宮觀依山而建,順勢而為,一重疊一重地向上,青石台階從山門牌匾開始,長長地通向道觀最頂端的大殿。如此長的階梯看得顧文瀾咋舌,怪道二爺爺與陳伯仍舊身體強壯,這一天走幾趟怕是腳都要酸了。
與中原地區的道觀廟宇不同,上清宮雖佔地不小,但少了許多宏偉的氣勢,更為樸素自然,與山林融為一體,突顯盤龍山的優美景色。因著修行講究「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除了齋醮科儀之日,平時都是山門緊閉,不受信士進拜,也就顯得更為寂靜幽深。
上清宮屬上清派一脈,以魏華存為開派祖師,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上清派素以士族知識分子為主體,上清宮又是子孫廟,故而觀中潛修的道士、法師並不多,另有一部分是已受持九戒的常住居士,皆是世家大族出身,自小崇尚老莊之術,或是仕途不如意,皈依山林的。
弟子們日常修行重在調意與煉神,不重符策、齋醮和外丹等,自然也就不會像很多出家人那樣,為了香火使出各種伎倆。偏如此,越是不在意香火,每逢山門大開之時越發絡繹不絕,信眾供養十分慷慨。
一路上,顧文瀾沒少聽二人介紹上清宮,但很多體會真的要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盤龍山的美、上清宮的靜皆讓她對日後的生活心生嚮往。
從山門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走,顧文瀾由清揚道長指引著到各個殿內跪拜觀中供奉的神仙、聖人。離著最高的大殿還有小半路程時,她自認能勉力登頂,最後還是被陳伯背了上去。
大殿外正站著一女道士,身穿青色道袍,頭戴逍遙巾,手執拂塵,面容溫和,氣質出塵。
見到清揚道長,女冠行了一禮,道:「師兄回來了。」
三人回禮后,顧文瀾聽到二爺爺稱呼女冠為「師弟」,陳伯口呼「住持」才醒悟,這女冠竟是上清宮的觀主清元道長。
清揚道長有意讓顧文瀾跟隨自家師弟清元學醫,說起雲州上清宮時便詳盡地給她介紹了一番住持。
住持清元道長與紫虛元君魏華存相似,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她比魏夫人幸運的是,家中子女眾多,父母並未反對她皈依受傳度。
清元自年少時就跟隨師父在上清宮裡修行,博學多才,精通道義,比起諸位師兄不遑多讓,特別是如清揚這般終日雲遊的,最終就由她接掌了道觀。無論是講經傳道,還是行醫布施,都讓清元道長在雲州極負盛名,不過她一心向道,靜修養煉,倒是鮮少見外人。
讓顧文瀾詫異的是清元道長年近五十,卻依舊面容皎潔、秀目黛眉,一身素色裝扮更顯端莊持重,與之相比,余家張氏不過三十齣頭,反倒是落了下乘,一時不禁感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清元早就收到了自家師兄的來信說明,因而並不意外於顧文瀾這個小女孩的到來。只是,她是女子,又出身世家,對於女孩子要受到的教育與未來的前程很清楚了解,因此對清揚的做法理解,卻不十分認可。
待三人跪拜過三清后,清元還是問了出口:「師兄,恕我直言,你這孫女還有幾年就及笄了,她的未來,你如何打算?」
清揚也考慮過很多次這個問題,只每次一想到這個顧家唯一的血脈病怏怏的模樣,就不捨得、不放心再將她交出去,只能苦笑著回:「等待機緣,再看吧。」
清元觀他神色,多少能明白他心中所想,勸他:「世人有『五不娶』,為了她好,師兄還是早做準備為妙。」
清元與清揚的交談並沒有刻意避開顧文瀾,在清元看來,女人本就勢弱,以顧文瀾的身世來看,小姑娘更應該早早地學會為自己打算。
這時,一旁的顧文瀾開口對二人說出自己斟酌了許久的想法:「清元道長,二爺爺,且聽聽看我的想法。」
「之前我與二爺爺說過我要從醫,追隨張、孫二位聖人,並非是我多想成名才決意如此,而是我實在想不出相夫教子一輩子到底有何意趣。」
「我自幼受父親言傳身教,如今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只能通過其他途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下定決心從醫后,我便知道,為了日後行醫方便,最好是出家。說來,除了《老子》、《莊子》、三傳五經,我還讀過不少道教的神書秘籍,我本性喜靜,頗為傾慕隱逸生活,要皈依也是出於真心實意,並非情不得已。」
「今日見到清元道長,風采奕奕,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我還年幼,不知日後會不會遇到心上人,但選擇了修醫道,無論什麼境況,我都不會放棄的。」
顧文瀾這一席話讓清元對她刮目相看,清元能拋棄富貴優越生活,從窈窕少女開始入道苦修,本身價值觀就與尋常女子不同,她內心裡是十分欣賞顧文瀾這種精神的。不過她身為上清宮住持,對於每個想要成為上清宮弟子的人都要嚴格考察,並不能因有清揚的緣故就破例。
「如此,我問你,現中原佛教大興,你認為佛家與道家有何區別?」
顧文瀾並未著急回答,她對佛家其實一點也不了解,好在後世的記憶里有不少值得參考的信息,理清思路才徐徐言道:「佛家修善,度人度己,重來世;道家修真,度己度人,重今生。佛法所攝非離非合,仙道所依亦離亦合。」
清元點了點頭,又問:「何為道?」
「道,自然也。」
「嗯。」清元轉頭看向清揚,「師兄,你怎麼看?」
「她是拜在師弟門下,自然是師弟說了算。」清揚說道。
他從顧文瀾說話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勸不回這孩子的。從他大哥顧騰文到他面前的這個小孫女,包括文瀾她母親,半個顧家人的陳濱,顧家每一個人都有一股勁兒,認準了一件事情就不會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