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九章鳴鶴觀
第九章鳴鶴觀
從石梁景區出來沿盤山公路而下,一座座蓮一般的山峰盡收眼底。行至半山腰處,隻見西邊的山脈中,有群峰環拱一圈的“仙都”桐柏宮和奇峰飛泉相依的瓊台仙穀。
桐柏宮被稱為道教南宗祖庭,它“肇於周,靈於晉,盛於唐,擴於梁宋,重興於清”,是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道觀依山而築,設有山門、靈宮殿、真武殿、紫陽殿等建築,氣勢宏偉。隻可惜這般宏偉永遠成為曾經,在金庭湖水庫底下長眠了。新建的桐柏宮座落在水庫岸邊,另有一番格局,並繼續譜寫輝煌。司馬承禎、徐靈府、馮惟良、葉藏質、張天夢、張伯端、白玉蟾、高東籬、範青雲等高道輩出。
建在玉泉峰巔的鳴鶴觀依然古色古香,青蔓藤、石頭牆似乎時刻在感應水庫底下那不滅的靈魂。
唐詩詩和司馬龍到桐柏山已是下午四點鍾。她打算看過新桐柏宮,再去鳴鶴觀宿夜。第二天,由上而下,順棧道看瓊台仙穀。
師姑就隱居在鳴鶴觀。
師姑的年齡、身世是個迷,在唐詩詩的記憶中,師姑仍像二十多年前一樣精神煥發。舉止靈動,談吐暢快,特別是眼神有一種直抵對方心靈的穿透力。唐詩詩一家與師姑結緣,真是天意!
那時候,唐母楊嵐在桐柏小學教書,上下山都是山路,極不方便,有時候一上山就是個把月不回城。生女兒前天,她還在上課。那天,秋高氣爽,楊嵐吃過午飯,走到操場,一邊欣賞山坡上的映山紅(十月小陽春),一邊貪婪地呼吸新鮮空氣。突然,她感到肚子疼起來,急忙返回宿舍,可走到半路上,疼得走不動了。校長看到後,立馬叫上一名女教師送她下山。山道彎而陡,校長和另一名教師扶著她沒走過一個彎,她就再也堅持不住了。楊嵐坐在台階上,血已經滲出來。校長是農村長大的,聽母親說她是坐在豬圈旁生產的。她奶奶還是用破碗片割了臍帶。現在的情形,也隻能就地生產了,於是,倆人將楊嵐扶到一個斜坡上,讓她躺下來。
這時,樹木裏響起一陣樹葉抖動的瑟瑟聲,倆人剛一抬頭,隻見一名身穿道袍的女子站到麵前。校長一眼認出來者是鳴鶴觀女道士,大家都稱她師姑,其實她看上去才三十出頭的年齡,而且身材苗條,臉龐俏麗,聽說師姑什麽都知,什麽都會。校長激動地叫了一聲師姑。師姑點一下頭,看一眼抱著肚子呻吟的楊嵐,說:“我送她下山。”說罷,敏捷而輕快地抱起楊嵐。校長和女老師隻感雙眼一黑,再睜開眼,隻見風聲中,師姑懷抱楊嵐到了下一個山彎。她倆又雙眼一閉,風聲遠了,師姑她們不見了。等她倆趕到山下的衛生院,楊嵐已順利產下一對孿生姐妹。
百日那天,唐之風夫婦帶著兩個女兒來鳴鶴觀謝禮師姑。師姑說:“天台上應‘三台’,東臨大海,山水神秀滋養人,我不遠千裏來天台,何求何為?天知地知。‘上盡崢嶸萬仞巔,四山圍繞洞中天。秋風吹月瓊台曉,試問人間過幾年’。桐柏真是人間天堂,你們要謝,就謝日月之輝,山水之靈。”
唐之風心領神會,連忙點燃香火,和楊嵐一起拜天地。此刻兩個嬰兒一左一右枕在師姑的胳膊彎裏睜著大眼睛笑。
“‘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師姑感慨道。
唐之風用敬仰的目光望著師姑:她不但能背誦唐孟浩然的詩,而且還通曉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的《天台二女》故事(即桃源仙女》,他深信桐柏宮至今仍有高人隱居。而他的二個女兒,師姑的言外之意非常明確。又想,如果不是妻子性格耿直,得罪了教育局的某領導,也就不會發落到山裏任教,正所謂“因禍得福”,桐柏山有仙氣!
從此,唐家與鳴鶴觀結緣。
令人驚訝的是,唐家兩姐妹能說話後,第一次見到師姑便脫口而出:“雲姑姑”。
雲是師姑的字號。
太陽西沉,霞光映紅金庭湖水麵,玉泉峰半明半暗。鳴鶴觀的粉牆黛瓦在暮色中顯得更有神韻。紫陽殿前,一名年輕的道士舒展雙臂,專注每一個細節動作。
司馬龍說:“他練的是什麽功?”
唐詩詩說:“《易筋經》。”
“能不能介紹一下?”
“你愛看武俠小說嗎?”
“讀中學時,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那你應該知道《天龍八部》裏,說遊坦之輕輕一練《易筋經》就能跟南慕容、北喬峰過招了。”
“說起來倒還有印象,不說也一時想不起來。”司馬龍說,“原來《易筋經》是練內功,一個武術高手,沒有內功支撐的招式就算是最精妙也發揮不少應有的威力。”
“所以說《易筋經》練成了,其臂、指、掌,神力無比,硬如鐵石。有道是‘指可貫牛股,側掌可斷牛頭’更有甚者,‘手托城閘,力能舉鼎’。”唐詩詩說,“不過,這都是武俠小說把《易筋經》神化了。現實中,它是道家修煉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強身、防病、益壽,而《易筋經》側重‘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使人的五髒六腑及全身經脈得到充分疏理。宋朝的高道張天夢就雲遊天台山,常住鳴鶴觀,他練的仙功,以靜見動,睡非睡,以99歲高齡羽化,還有道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的《悟真篇》把人身作為鼎爐,以人的精氣神為藥和火候,進行‘煉丹’,達到健身益壽。清朝的老壽星高東籬,煉得一身超凡的道術,人家打他,他不還手,結果打者通體青黑。當代龍門派傳人謝希純,1950年來鳴鶴觀,他獨創‘胎息’氣功,做到像人在胎胞中,能不以鼻口呼吸。謝希純長老,93歲無疾而終。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煉功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強調人的精氣神。”
司馬龍覺得這鳴鶴觀太神了,迫不及待地問:“現在這裏有身懷絕技的高道嗎?”
唐詩詩腦子裏猛地閃過師姑的形象,但馬上又改變主意,笑道:“這《易筋經》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撰寫的,在天台現如今學《易筋經》的人上萬。”
“你學《易筋經》嗎?”
唐詩詩衿持地說:“這個問題似乎不在我導遊的回答範圍。”
司馬龍歉歉一笑:“對不起,我一高興,就忘了自己的身份。”
唐詩詩望著他去紫陽殿的高佻背影,開心地笑了。
這時,青年道士收氣,眼睛仍望著前方,說:“唐家姐妹,師姑外出了。”
唐詩詩感到雙眼一癢,說:“師姑回來啦!”說罷,疾步向寮房小跑而去,跑到樓下的茶室,聽到師姑清亮的聲音:“詩詩,你站住,聽我說。”
“聽師姑的。”
“羅漢顯靈的事我知道了,這幾天你就好好陪司馬龍。”
“詩詩明白。”
“你的身體,我也知道了,大自然像是一台機器,人是這台機器的零件,少了誰都不行。大自然也像人,有五髒六腑。泱泱大地,它的五髒在哪裏?神奇的天台山它的五髒又在哪裏?你哪天都明白了,我的無字《通經》自然會傳授於你。”
唐詩詩聽到《通經》二字,激動不已,因為《通經》是師姑的秘方,至今無一人知曉。
“謝師姑!”唐詩詩說:“師姑還有什麽囑咐嗎?”
“你走吧,司馬龍在找你了。”
唐詩詩回到大殿前,司馬龍說:“又遇到什麽好事,這麽高興?”
唐詩詩看他一眼,發現他目光有溫情,如同這霞光臉一紅:“又想分享?”
“想!”
“一起吃鳴鶴觀素食!”
“你又甩我啦!”
唐詩詩抿嘴一笑,燦爛如雲。
晚飯後,唐父打來電話,激動又焦急地說,給我找個英語翻譯。還要她明天一起去寒岩(後岸村)。
原來唐之風退休後,酷愛寒山子的詩,並把他一生三百多首詩作出校注,出版。這本書被西歐的一名寒山迷看上了。他特意從上海轉道到天台參觀寒岩洞,一到天台直接聯係上唐之風。
唐詩詩說:“老爸,您厲害了,不但國內有粉絲,國外也有粉絲了。我這就給您聯係英語翻譯,像您這樣的研究寒山詩的專家,不配翻譯太掉價了是不是?明天去不去寒岩,我得征求我遊客的意見,看他願不願意改變路線。”
司馬龍盯住她的側臉,顯得躊躇滿誌的樣子,兀地用流暢的英語說:“如果不嫌棄,我願義務為你爸爸的粉絲做翻譯。”
唐詩詩好奇地睜大眼:“你再說一遍。”
司馬龍用英語重複一遍。
唐詩詩興奮地說:“你還能當英語翻譯,太好了!”
“我在國外呆了六年。”
“留學?!”
司馬龍詭秘地一笑:“我要是告訴你,你又會罵我帥騙,騙了國人還不夠,還想騙老外。”
唐詩詩靦腆一笑:“怎麽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