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逍遙農場> 正文_第356章 枯燥難懂的中醫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文_第356章 枯燥難懂的中醫⑵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者矛盾關係當中兩個不同的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範疇的概括,就是兩個事物或者是一個事物相互依賴、相互聯繫,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爲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者認爲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由陰陽兩部分組成,但凡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境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就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從而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這種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當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當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者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鍼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的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構成人體、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也就是說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會生生不息,就會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也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着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佈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佈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着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着濡養作用;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臟腑學說: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是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是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爲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爲‘從象測藏’,是指‘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爲‘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爲‘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安迪先生,你所說精氣和氣是兩種概念,還是一種概念,或者是一種,只是有着不同的名稱。”李修明聽的最爲認真也最爲詳細。 

  “先前所說精氣和氣與這裡所說的氣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精氣是人體的氣息,而氣是大自然的氣,不過都有着相似之處。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爲‘先天之氣’,肺部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就稱之爲‘後天之氣’。李老,我想你能明白我要這樣的說的原因吧。” 

  “我明白了。”李修明聽了才恍然大悟,年青時跟着老爺子學習過中醫,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只是當時根本理解不透,隨着年齡的增加,人生閱歷的增加,又加上系統化的學習過中醫理論,更是迷 

  惑不解,始終無理解,而現在聽吳用如此簡單明瞭地講述,才恍然大悟了。 

  吳用見李修明臉上的神情,只是笑了笑,接着往下面講——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人體的氣可分爲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爲‘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等。” 

  “對於經絡來說,不知我的理解與你們是否相似,不過中醫有着一脈相傳的基礎,哪怕有着區別,但是本質是不會變的。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經》當中記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我的看法,經脈學說就是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爲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之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及體徵,通過這些表現,便可以診斷出體內內臟腑疾病;還有就是病因學說,《黃帝內經》把病因分爲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哀樂……’”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當中,把病因分爲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而近代的中醫學者把病因分爲五類: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和癘氣;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等;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可以稱爲‘正邪分爭’。‘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如果‘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也就是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病因也與人的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這些方面有着密切的關係;病機就是指疾病所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爲‘病理’;中醫的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溼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