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十一小節 生與死並不在一念之間
人一旦有所覺悟,其實看重的就不會隻是生與死這些事了。而是如何活得更加有價值,更有意義或是更加尊嚴。在生與死之間的選擇其實隔了多個層次分明的界限,所以生死並不在一念之間。
除去意外事故和疾病,其他的因素的死亡更像是一種陣痛形式的人口流失。但造成死亡的原因往往才是人們真正所在意的。平平凡凡的也好,罪大惡極也罷,對於死亡的思考才是給予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生命的生死是全世界每天都會上演的,其實這是自然存在的普遍現象。傷心隻是一時,緬懷與反思卻是一世甚至更加長遠的。
戰爭是一台生命的絞肉機,出於一個生命的良知,我們從來不希望戰爭的存在。引發人們思考的,是戰爭的起因和戰時的人員傷亡背後,到底是人為罪惡還是間接的人間悲劇。抑或兩者都有。
至於自殺,不管是生活所迫或者受外界迫害都是不得不麵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存在自殺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一些心理壓力無處釋放所帶來的惡果。
不得不說到的,我們對於心理醫生和心理輔導還存在很大的誤區。在我的個人認識當中,心理醫生和具備心理輔導的人其實還是很少的。
不是說簡單粗暴的認為心理壓力大看心理醫生或者進行心理幹預就能輕易地解決問題。存在的原因、心理幹預治療的資源與效果都是有很深的意味在裏邊。
觀念上的改觀也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像是對於艾滋病的宣傳和認知一樣,對於存在心理壓力的人員來說恐怕無法及時及時進行心理幹預的原因就在於恐懼。這恐懼有外麵對他們的看法,也有自己不願意承認或者把看心理醫生這件事當成了洪水猛獸。所以,及早幹預治療才是最有效的避免壓力過大致使悲劇降臨的手段。
至於他殺的存在,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悲劇,生命的代價是慘痛的教訓。罪犯本身固然得為此付出代價,但如何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就更加需要關注了。當今社會其實對這些的認知與反思後的行動都是值得肯定的。一個社會的好壞從來不是由當前的現狀做出判斷,而是有沒有做出改變(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決心,加上目前的現狀綜合得出的。
為了他人付出生命值不值得?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為了挽救或者守護他人而做出必要的犧牲是值得的。
前陣子網上有一些關於兒童讀物的話題有談到這個問題。孩子的母親討論分析得出“沒有人值得你(指孩子)為他付出生命”的結果,這個有不少人表示讚同。
但這其實是另一個層麵的事了——這是一個為了一個信念或者信仰(或者真善美)付出生命的例子。問題不在於付出生命的代價,而是值不值得付出生命的情況。如果不必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追求某些珍貴的信念與信仰,那何必選擇付出生命呢?但如果是外界環境(像是封建社會那樣)所迫或者類似的壓力逼壓,非得以付出生命為代價的才得以繼續追求的話,我想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
當然,對於和平年代的兒童讀物來說,生死的觀念可能影響會很大,父母為了不懂事的孩子效仿,必要的幹預是無可厚非的。可以的話,以其他非生死方麵的類似讀物替代是最好不過了。
但從我個人小時候的經曆來看,其實故事裏麵主人公的生死對那時不懂事的我影響並不大,我也隻記得生死反而沒那麽重要了,而是故事本身反而很重要,我也喜歡讀。
如若可能,以生命為大;如若不得已,則生若如願,死而無憾。故而,生與死從來並不在一念之間,而是從一開始到現如今的認識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