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7章 鄴縣之爭(二)
王離很不解,既然已經決定全力防守鄴縣,保全鄴縣的話,為什麼還要圍困邯鄲呢?難道章邯不知道,趙軍有五萬之人嗎?而且,自己來時只有五萬人,此時戰爭持續了這麼久,麾下難免會有死傷,人數在下降,而且,如果分兵作戰,邯鄲和鄴縣之間一旦被阻斷,這是兵家大忌,所以,王離並不想兩線作戰。
這對他而言,是在賭博,拿麾下五萬將士做賭注。
王離顯得很為難,但是,他又沒有太好的借口回絕司馬欣,至少,想要讓王離死守鄴縣,章邯也應該做出點表示,調撥幾萬兵馬到自己麾下,讓自己可以更加穩妥的鞏固鄴縣防禦,這樣才可以保證萬無一失。
最重要一點,鄴縣城小牆低,阻擋趙軍五萬大軍確實困難,而且,趙凱雖然只調了李左車一路兵馬,可安陽距離鄴縣並不遠,一旦趙凱投鼠忌器,全力一搏,放棄安陽而轉戰鄴縣,自己不但要丟了鄴縣,而且很難退出戰局,如果被趙軍形成合圍之勢,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全力保守鄴縣,我一定會做的,只是……我很擔心我的兵力恐怕不夠啊!」王離支吾著說道。
他看一眼蘇角,蘇角能和司馬欣一起來,估計章邯還有什麼別的用意。
王離用兵力不足來當借口,這樣的借口簡直遜爆了,司馬欣不想給王離帶來太多的壓力,畢竟大戰在即,他也只能報以無奈的笑意:「王將軍,我剛才已經說過了,堅持一個月,給我們一個月時間,若攻不下安陽,我們另作籌謀。」
「可是……邯鄲和鄴縣之間,很難貫通,如果我全力保守鄴縣。我邯鄲附近的部隊又該如何布置呢?」王離似乎感受到,這件事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了。
他只有盡量服從章邯的調遣,如果鬧得太僵,章邯若向朝廷彙報。自己可就得不償失了。
司馬欣也不多和王離廢話,他指了指旁邊的蘇角,之後告訴王離,章邯擔心王離兩線作戰,壓力很大。而且防線太長,容易被敵軍切割成兩條戰線,所以決定讓蘇角帶領五千騎兵,兩萬步兵從殷墟渡河,走山路馳援鄴縣,所以,王離不用太擔心,盡可全力部署防線。
王離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和司馬欣討價還價的了,這一戰,王離知道。自己必須堅持到最後,否則,只能北竄,可自己若北竄,恐怕章邯不會輕饒自己,對於伐趙之勢,也會土崩瓦解。
他盡量壓下心中的憂慮,指著帳外對司馬欣笑道:「既然來我營中,司馬大人和蘇將軍不妨吃頓便飯再走,我已經命人準備伙食了。兩位大人,請。」
……
從鬲縣渡過黃河,走關津,進武垣。再行過高陽便是燕國的國境了,對於剛剛出使齊國的張敖而言,原本可以路過巨鹿的時候看看父親,再從巨鹿向北進發,可父親張耳再次挑起趙國內部的兩派之爭,在趙國最危急的時刻發動政變。就連張敖,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他眼下,只能先去通使燕國,之後在籌謀如何與父親一見了。
自古忠孝難兩全,張敖在出使齊國之後,向北進發,過黃河的時候,張敖收到了趙凱的親筆書信,趙凱責備張家背信棄義,責備張耳在趙國最危難的時候發動兵變,邯鄲分割,兩庭對立,如今趙國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趙凱責令張敖勸說張耳舉城投降,否則大軍過處,絕不輕饒。
而張敖這時候已經出使了齊國,勸說齊王田市出兵趙地,與趙國,楚國合夥擊潰秦軍,天下之勢可定,田市畢竟還無法決斷出兵之事,他打發張敖回驛館之後,與田橫田榮商議,最終決定出兵援趙,唇亡齒寒,東阿之戰歷歷在目,如果趙國亡,秦軍下一個目標必然是燕國,亦或者齊國。
所以,在第三天的早朝,田市答應了張敖,會儘快出兵,讓張敖歸國復命。
張敖剛剛離開齊地,從鬲縣渡河,卻不想,趙國出了這麼大亂子,身在安陽的武信君趙凱既震驚,又憤怒,他休書給張敖,信中多是責備的話語,張敖可以從這封信里看出,趙凱已經憤怒道極點了。
連夜,他也回信一封,明言忠孝難兩全,他不會辜負趙凱重用自己的情誼,但是,能否說動張耳投降,張敖沒有把握,眼下軍情緊急,秦軍壓境,儘早聯盟燕國迫在眉睫,所以,張敖選擇先北上燕國,再回去的途中去一趟巨鹿。
此時張敖的車隊已經過了高陽,一路向北而去,這裡道路平緩,已經沒有之前那麼顛簸了,從這裡向北,再有兩天的路程便可以抵達涿縣,到了涿縣,張敖就不用那麼奔波了。
可一想到父親張耳,張敖不禁再次皺眉,他重新拿出趙凱的書信,掀開車簾,目光注視在竹簡上,一副無奈的表情反覆的讀著趙凱的信,他心中更加憂慮的是,一旦秦軍勢敗,趙凱會如何處置自己的父親和年幼的趙王毅呢?
張敖的車隊由於懸挂著趙國的旗幟,又有百餘名精壯士兵護衛,在離開武垣時,李瓊擔心張敖沿途遇到山匪,或者燕軍的邊軍為難張敖,又撥給張敖五百軍士,所以張敖的隊伍還算龐大。
沿途的燕軍也沒有為難趙國的使臣,就這樣,張敖的隊伍沿著馳道向北,來到了涿縣。
涿縣目前是燕國臨時行宮,就在燕趙兩國的戰事爆發之後,燕王韓廣就來到了這裡,在這裡屯駐著很多兵馬,此時雖然與趙國和解,但是秦軍就在趙地,誰也不敢保證,趙國滅亡,下一個會不會是燕國,所以,屯兵在涿縣必不可少。
燕王韓廣也就沒有再返回都城漁陽,在這裡暫且住下了。
恰巧,趙國的使者張敖在出使齊國之後便來到了涿縣,沿途勞頓,張敖十分疲憊,但是他沒有沿途休息,也沒有在涿縣的臨時館邑將歇一宿。直接前往了燕國的行宮拜會燕王。
韓廣這幾天有些傷寒,精神狀態不是很好,但是聽說張耳的兒子張敖來了,是為了兩國之間的外交而來。韓廣還是勉強支撐,在前殿召見了張敖。
陪同韓廣在殿內迎接使臣的還有大將軍臧荼,丞相劉善等人。
有內侍傳召張敖進殿,之後張敖手捧旄節走入大殿,向著燕王行一禮之後。張敖雙手把國書遞上,有內侍上前接過,之後張敖才開口說道:「如今天下苦秦已久,四海分崩,自從張楚王陳勝吳廣舉旗自立,天下多有響應,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各國紛紛自立,如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七雄之勢重現,可秦國餘威尚存,甲兵數十萬,南征北戰,無人能敵,如今秦軍入寇趙地。趙國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還望燕國能夠念及唇齒相依之情,儘早發兵,解趙國之危。」
張敖入殿。便已天下之勢勸說韓廣,又用戰國七雄為引子,希望燕國早早發兵。
當年七國各懷心思,詭譎紛爭,卻讓秦國逐一擊破,統一了天下。如今若是各國之間再我行無素,各懷鬼胎,恐怕秦滅六國之勢,將會重演。
也的確是這樣,韓廣聽張敖侃侃而談,已經有些動容了,卻是一旁的劉善乾咳一聲,打斷了韓廣的沉思,也打斷了下面正在勸說韓廣的張敖,張敖凝眉看去,他認識劉善,雖然不熟,但是也知道其人。
劉善是燕人,籍貫是廣陽郡,此時他忽然打斷自己的話,恐怕這次勸說要費一些力氣了。
張敖沒有繼續說話,他凝視韓廣,韓廣也一臉狐疑的望向劉善,劉善沒有急著說什麼,他只是看一眼一旁的內侍,聲音嘶啞的吩咐道:「今天天色已晚,不適宜談論大事,張大夫旅途勞頓,也該歇息一夜,你去替我王送送張大夫吧。」
內侍唱一聲諾,走到張敖身前,指著殿外道:「張大夫請。」
張敖忽然吃了閉門羹,他心中怏怏,只得嘆息一聲,隨內侍去了。
這時,劉善才拱手道:「大王,天下之勢未定,我們茫然出兵,恐怕於國不利,況且,趙國在武垣布兵一萬,他們也未必會允許我們跨境作戰,何不觀望一陣,靜觀時局變化,再做定奪呢?」
「唔……」韓廣有些猶豫。
臧荼卻一臉怒氣的橫一眼劉善,之後恨道:「天下格局已定,秦國不亡,六國難立,難道相國大人想要等其餘五國相繼滅亡,再圖自強嗎?恐我燕國一家,難以抵擋秦國數十萬大軍吧!」
臧荼的話略帶嘲諷,劉善氣的渾身發抖,指著臧荼怒斥:「你……」
可是劉善卻說不出什麼話來,臧荼繼續說道:「即使要觀望,也要在趙國境內觀望,進,可直搗巢穴,誅殺秦賊,退,可再趙國境內築壘防禦,抵擋秦軍北伐,這樣,可以免去我國百姓戰爭之苦,只是多費些勞力運送補給,這和秦軍入境,屠戮百姓相比,算不得什麼吧?」
臧荼的話的確有幾分道理,劉善的觀望之策也沒有被臧荼否決,但是臧荼剛剛那盛氣凌人的架勢,卻讓劉善心中極為不滿,但是,他卻不能反駁臧荼,畢竟韓廣已經對出兵援趙動心了。
「可千里運糧,這……」劉善小心翼翼的提醒,他見韓廣看向自己,又繼續補說:「而且,我聽說趙國如今已經分為兩派,徹底決裂,趙王毅和張耳自成一派,保守巨鹿,巨鹿郡一帶多有響應,而趙國的武信君卻還在死守安陽,雖然也算的上一派,終究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已經是垂死掙扎,其勢必滅,我們何不聯合趙毅,固守巨鹿呢?」
「屁話!」臧荼曾和趙凱會過面,他知道趙凱是個梟雄,絕對不會這麼輕易敗下陣來,此時劉善居然想入非非,想和劉毅結盟,已巨鹿為底線,馳援趙國,這和不援助趙國有什麼區別?
「大王,我可以這麼說,趙凱梟雄,絕非池中物,如果我們能和好趙凱,便不用擔心南面會輕易被秦軍踏破,若我們眼看著安陽失守,秦軍北伐,即使聯合趙王毅據守巨鹿,也難以遏斷秦軍北征之勢,唯獨趙凱才是趙國未來的主人,若我王不信,我願以性命擔保。」臧荼憤憤說道。
臧荼橫一眼劉善,之後走出席位,在韓廣身前拱手道:「如果大王信得過我,我願意率兵南征,馳援趙國,如果形勢對我們有利,我願意與趙國一同討賊,若局勢對我們不利,我們可以蟄伏以待,趙國也怨不得我們不講信譽,沒有馳援趙國了。」
「嗯,臧將軍的話確實有理,本王再想想,這件事急不得。」韓廣嘆了口氣,起身向後殿走去。
劉善也想勸阻韓廣一些話,但是韓廣卻誰都不理,直接進後殿了,二人彼此對望一會,臧荼索性冷哼一聲,理也不理劉善,大步向殿外走去。
……
張敖在燕國驛館一住就是五天,這五天他度日如年,每天都去燕國行宮或者街邊酒肆等地打探消息,從一些屬員的口中得知,燕國兩黨相爭,劉善和臧荼意見不合,韓廣猶豫不決。
可張敖的擔憂和焦慮並沒有白白付出,第六天,臧荼終於控制了局勢,用軍權打壓了劉善囂張的氣焰,近百名將領同時進言,勸說韓廣出兵援趙,韓廣最終才下定決心。
但是韓廣卻不得不囑咐臧荼,隨機應變,順勢而動。
第六天中午,韓廣召來張敖,宴請張敖的同時,韓廣明言,願意援趙,但是,必須跨境作戰,武垣的趙軍卻成了最大的阻礙,如果燕軍南援,恐怕無法繞路而進,那樣阻礙太多,對馳援趙國也不利。
張敖見韓廣終於肯鬆口,他便朗然回道:「國家都快保不住了,何惜一個武垣,如果信不過燕王,我們又何必前來請援呢?」
這是張敖明確表明,他會勸說趙凱撤去武垣防禦,與燕國修百年之好。
韓廣見張敖有如此氣魄,不愧是張耳的兒子,他非常滿意,隨即答應,儘快調撥物資,儘快集結部隊,早早出兵,馳援趙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