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伴笑浮生夢> 第一章:高瞻遠矚 運籌帷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高瞻遠矚 運籌帷幄

  錦仁年間,應天承運江氏舜禹從裕氏手中奪下江山,自立國城為“啟”,年號“永定”,城都設立於京中,自此開始了他十三載當皇稱帝的人生,江氏膝下一生共有四子,張皇後之子江罹訣乃皇長子,年滿十六之際冊立為皇太子,遂皇帝駕崩後圈立其為新帝,先帝終年四十餘四,廟號“世宗帝”,下葬於皇家永陵。


  永定十三年,新帝江罹訣於乾清宮即位是啟國的第二任君主,同時自改年號為“昭和”,取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之意,其生母張氏冊封為皇太後,入住壽康宮尊享天年。


  江罹訣的幾位皇弟遵循先帝所留的遺詔,各自占有臨城,西江,南江及貢縣四個封地,自立府門宮宇可稱立為“王”,屬寓“親王”之輩。然,封地依舊歸屬大啟,除去每年禮部照例征收外,其餘資產均可自行支配。在先帝長達千字的遺詔中,曾有提到過:“此生若無宣召,宗親及其子嗣不得擅自回京中社稷朝政、搬遷立府及嫁娶婚配等”。這條看似不成文的規定也是先帝臨終前唯一可以為江罹訣留下的一道護身符,它能夠保證江罹訣在執政期間江山皇位萬無一失,終歸正統不落入旁人之手。


  在皇室中,軒然大爭、謀權篡位、嫡庶生殺屢屢可見並不是什麽罕見的事情,且曆代史冊都曾有明文記載。


  江罹訣執政的這十幾年中,初初登基便勵精圖治,國泰民安,與民休養。如今國庫充盈,萬民安泰,大有中興之象。但若說起缺憾,則是六宮內廷禦妻之位多數是懸空的,內寵不過三、五而已,導致皇家子嗣至今都無法昌興綿延下去。


  一向把心思都放在朝政之上的江罹訣,對後宮的精力相對頗少,登基幾載,大操大辦的采選也不過僅有一次,所以才致膝下子嗣如此的淡薄。至今膝下共育養八子兩女,長子江孝琦與次子江孝琰乃雙生子,同為端敏夫人王氏所出,後因殿內起火王氏與其長子雙雙而亡,年幼的皇二子江孝琰因被其乳母拚死護在懷中才得以死裏逃生躲過此劫。


  江孝琰生性敏銳,其子不僅先天聰慧,又是個極其穩重之人,現如今貴為長子亦是日後繼承大統的最佳人選,隻可惜,他不願躋身朝廷之中,一心隻想做個民間草夫,更是沉迷在耕夫之事中不可自拔。


  而後,江罹訣再得皇三子江孝珩和皇四子江孝玢,每每提及皇三子時,皆是臉色一變,哀聲歎歎,甚至有惱羞成怒之狀,要說他的這個“怪”兒子,倒是的確與旁人略顯不同,自生來不會啼哭和言笑、自長成未曾開口說過半句話,宮中太醫院早年下定的結論是“啞巴皇子”,他的生母毓妃白氏更是因為他的出生而備受冷落,直至最後消失不見,至今下落不明。


  幾個皇子中皇四子是個慣會使用小聰明的孩子,要說他的鬼馬機靈用在旁的,倒恰逢好處。隻是俗話說的好:“社為土,稷為穀”江山社稷乃百姓之福,豈是他的幾個小伎倆便可深根寧極的,對於皇帝之位,於百姓是君,於官宦是主,所謂“君主”自當選沉著冷靜,有謀略之人,此外又因其出身不高,更是不得皇上聖眼。


  然而在眾多皇子中,出身高人一等的皇五子性情爽朗,其母妃敬妃是太後母家的外甥女,因身子骨嬌弱多病,自來不在六宮中拋頭露麵。


  至於其他皇子,皇六子、皇七子以及剛剛出生的皇八子年紀尚幼,一時間更是無法擔起協政的重責,江罹訣本也無心盤算冊立太子一事,卻經不住朝中大臣屢次啟奏,幸得太後一言:“皇帝如今健朗康在,爾等這番話,是為何意?”眼下才徹底的封住了百官眾口,江罹訣心中自是有打算的,他心想:“未及朝不保夕,又何須急在當下?”。


  轉眼說說內廷,現下後宮之中,敬妃陸氏暫居高位,但因其久居深宮修身調理,所以內廷大權暫由懿妃文氏代為掌管,地位等同於中宮皇後,其次就屬婕妤季氏最為得寵,好在婕妤陳氏、寶林薑氏、才人許氏也不甘示弱同分雨露。


  隻是近些日子,皇帝江罹訣專房獨寵季氏,眼下就有一紙明黃送至了長春宮。


  “聖旨到——”一位衣冠整齊相貌平平卻不言苟笑的宦官,手裏捧著金燦燦的聖旨,拿捏著那尖細的嗓子在長春宮內高聲喊道。


  此時此刻在場的除去那位宦官殿內一眾人等都匍匐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喘著氣,等待頒布聖旨的內容。


  宦官不緊不慢打開了聖旨,先是掃了一眼聖旨,然後一字一句念道:“婕妤季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韍,往以才行,選入內廷,譽重椒闈,德光蘭掖。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冊立爾為嬪,封號沿用,住處不更,往,欽哉!”。


  那宦官看了一眼跪在前麵的季氏,雙頰掛著盈盈笑意,恭敬的將聖旨遞到季氏手中。


  “嬪妾接旨,謝皇上恩典”季氏捧著聖旨,滿是歡喜不忘磕頭一拜。


  宣旨的宦官連忙將跪下接旨的季氏扶起,作了一輯,與之道喜,稱:“奴才恭賀榮嬪娘娘晉升之喜”。


  季氏攏著長袖玉手一抬緩緩起身,同樣對著宦官展露著笑意,隨手將厚重的荷包放到宦官手裏:“四喜公公不必多禮,您可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啊,日後本嬪還要仰望著您才是呢” 。


  名叫四喜的宦官,瞬即謙卑一笑:“榮嬪娘娘真是折煞了奴才”四喜怔怔的望著季氏手中的荷包,轉念輕推:“娘娘的心意奴才領了,不過是奉旨行事,娘娘不必這般多禮”榮嬪為表心意從容一笑:“公公就拿著去吃茶吧”四喜巧言回絕了榮嬪:“奴才還要趕回乾清宮複命,先行告退”話音剛落便退身出了正殿。


  榮嬪見機也不再多言相勸,反正她也習慣了四喜的作風,這些年,閉門羹是沒少吃,送去打賞的金銀珠寶皆是原封不動的又被退了回來。要說這個四喜實則是乾清宮的禦前大總管,自龍潛時便跟隨在皇帝江罹訣的身邊,對於聖上的喜好、脾氣可謂是了如指掌,除此之外對聖心也是日月可鑒,眼巴前兒是皇帝江罹訣跟前最紅的人。


  四喜能成為禦前大總管,多半和他的人品是分不開的,他自己拎的清楚,按照他那句時常提點徒弟們的話:“該拿的不該拿的都是啟國皇城的,和咱們做奴才的沒有半點關係”就憑他為人耿直這點,最能討皇帝的心。


  按理說做奴才的無非就兩點,一是保住腦袋,二是跟對主子,相對於四喜來說再也沒有一個主子能比的過當今聖上,那剩下的就是如何當好差,伺候好主子,保得住腦袋,要說這點生存之道也是有大學問的。


  “那公公好走”季氏派了貼身宮女相送四喜到長春宮門口。


  宮裏的情況向來變幻莫測,遙想昨夜她還隻是個區區婕妤,今日卻搖身一變竟也列位在了九嬪之中,可見在這後宮中,女人們得到皇上的寵愛是何等重要的籌碼。


  這會兒,四喜前腳剛踏出長春宮,一屋子的宮女太監就急著向自家主子討喜,眾人對著上座一個約莫二十五六歲的女子跪拜:“奴才/奴婢恭賀榮嬪娘娘晉升之喜”被稱為榮嬪的女子,秀眉如柳彎,額間輕點朱紅,萬分動人心扉,一身湖綠色長裙,襯得她嬌媚無骨入豔三分。


  後宮中就屬長春宮的宮女太監最為機靈,主子步步高升,做奴才的自然也跟著榮耀,榮嬪唇角微揚,一掃殿下幾人,攏了攏一頭青絲,嘴角含著絲絲的笑意說道:“隻要你們一心侍奉本嬪,好處自然是少不了你們的,都下去領賞錢吧”眾人紛紛謝過恩賜後才退出正殿。


  大殿內,單隻留下了季氏的貼身宮女春嬈在身邊,春嬈是季氏一族的家生子,自小服侍在榮嬪左右,此人以心思縝密而受榮嬪重用,原本她是側五品領事宮女,隨主子位分的晉升,如今也成了正五品掌事宮女。


  早年榮嬪想將她獻與皇上,隻可惜她樣貌平平,終是不得皇帝聖眼,好在榮嬪家中還有一個妹妹,轉眼她又動了自家妹妹的心思:“咱們二小姐今年也該十四了吧?”她與妹妹自小一起長大,兒時就常有人誇讚其妹生的乖巧,老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必如今自己妹妹的模樣也是斷不會差的。


  再過一些日子便是宮中的內廷采選,季氏現下雖已列位九嬪,但比起她心中所盼還是遙遙無期,宮裏的生活可以用舉步艱難來形容,表麵上大家心平氣和以姐妹相稱,其實誰人心中不藏有一份私己,倘若能有個真正貼心的人與她共同進退,總要比現在一個人孤軍奮戰強的多。


  “回主子的話,奴婢若是沒記錯,二小姐上個月剛滿十四周歲”。


  “你托李德海回家傳個話,就說是本嬪的意思”其意無非是想讓她口中的二小姐能夠入宮采選,若是一舉為禦妻,自然最妙,從此以後姐妹二人共同侍奉君主,在後宮中,也算是站穩腳跟了;若是不能也不打緊,自當是出來見見世麵,來日許個宗親皇子也不是不可,但凡前朝內庭還有季氏一族的人,家族昌盛繁榮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奴婢明白了”春嬈福身應道。


  “你再從宮裏挑個禮教嬤嬤,等二小姐到了京中少府,就去教導她些宮裏的規矩”應下自家主子的吩咐,春嬈一刻不容便抬腳去安排:“主子放心吧,奴婢這就去辦”春嬈心細,有她在身邊很多事情都得以周全。


  榮嬪即是為自己謀劃也是為季氏一族鋪路,再者說後宮中的女人哪個不是精打細算的過活,但凡想要活的輕鬆自在的早已去了閻王爺那裏投胎轉世,深宮之中哪裏還容得下她們天真無邪。


  榮嬪雖集榮寵於一身,卻也耐不住自己肚子不爭氣,早兩年她也懷過一次孩子,隻因身子虛弱,沒過三個月孩子就胎死腹中,再後來即便是萬般的方子湯藥也無法使得再孕,一時間想用孩子母憑子貴的法子怕是用不得了,再說皇上的寵愛向來都是變換無常,今日榻上尋歡,明日再得佳人,也是喜聞常見,後宮中的女人要不將希望寄托在子嗣身上,要不就唯有家族的勢力,尚且還能助她一臂。


  她這也是萬般無奈之舉,但凡還有下策,就斷不會將這份恩寵同其他人分享,哪怕那個人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妹妹。


  榮嬪將一紙家書共同托付給李德海,隻望其父見字如見人,會明白其深遠的籌謀。


  為了季氏一族,她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付出的可謂是多之又多,隻願憑她一己之力能夠讓家族揚眉吐氣。


  榮嬪的老家遠在啟國臨城,從京中出發,馬車得行進一天一夜才方可到達,當日夜裏李德海奉榮嬪口諭出宮,次日傍晚前便是趕到了臨城季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