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812.丙子胡亂(2)

812.丙子胡亂(2)

  清崇德元年(大明崇禎九年、西曆163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皇太極祭告天地、太廟,“告征朝鮮之由”-——列舉了朝鮮在薩爾滸之戰時“助明來侵”、在遼沈之戰後“招誘遼民”、在丁卯之役後“屢敗盟誓”等罪狀——十二月一日,外藩蒙古的兵馬趕到了盛京;於是,皇太極便安排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濟格駐牛莊、饒餘貝勒阿巴泰駐海城,以防備明軍,自己則祭堂子誓師,正式出發進攻朝鮮。


  十二月三日,馬福塔、勞薩等率領300名偽裝成商人的清軍率先從沙河堡(遼寧鞍山沙河街道)出發,5天後(1637年1月3日),這支清軍渡過結冰的鴨綠江攻入朝鮮境內,就此揭開了丙子之役的序幕。


  丁卯之役後,鑒於沿路諸城輕易失守的局麵,朝鮮中樞擬定了“讓出大路、修築山城、配以火器”的縱深防禦戰略,並移義州府治於白馬山城、移平壤府城於慈母山城、移黃州府治於正方山城、移平山府治於長壽山城。


  同時,朝鮮方麵還根據漢城城市麵積較大,難以防守的特點,做出了強化江華島(江都)和南漢山城兩大要塞的防禦工事的決定。


  朝鮮中樞擬定上述戰略的目的在於堅壁清野、設險守城、打持久戰,最終等待數量眾多的勤王部隊或明朝外援的到來,並寄希望於敵軍久攻不下後的主動撤退;因此根據上述戰略朝鮮軍龜縮各地山城,不敢阻截,結果致使清軍前鋒部隊一路高歌猛進,如入無人之境。


  此外,朝鮮王廷還誤判了清軍的動向——朝鮮當時已經派出了新的使節前往盛京,因此並不以為清廷會真的出兵朝鮮——這不,當年十二月十二日,朝鮮朝廷接到義州府尹林慶業驚呼鴨綠江邊“賊兵彌漫”的馳啟,但未引起足夠重視,判斷隻是清軍在邊境耀武揚威的“脅和之計”而已;直到十二月十三日,接到都元帥金自點“賊兵已到安州”的報告後,朝鮮高層才發現了問題大條了。


  朝王李倧這才緊急召見大臣,商討對策。


  領議政金瑬主張火速征兵,並請李倧臨幸江華島,以避讓清軍鋒芒。


  但李倧認為清軍不會深入朝鮮腹地,隻是因為金瑬堅持請求,李倧才勉強答應前往江華島躲避,不過李倧依舊不同意王世子南下號召勤王之軍,僅僅同意奪情起複沈器遠為留都大將,留守漢城。


  當年十二月十四日,朝鮮朝廷接報清軍前鋒已過開城,仁祖這才“定去邠(注:周太王去邠遷岐以躲避戎狄的典故,指遷都)之議”,並安排金瑬之子金慶征、李敏求等護送世子嬪薑氏(湣懷嬪)和鳳林(後來的朝鮮孝宗)、麟坪兩大君以及廟社神主先行出發。


  李倧決定逃亡江華島的消息一經傳出,漢城頓時“上下皇皇,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滿城百姓的哭聲反過來又刺激了李倧,所以,猶豫不決的他,直到當天用過午飯後,才決定轉移。


  當日未時,仁祖及王世子李??等出發前往江華島,剛走到崇禮門(漢城南大門),就聽說清軍前鋒部隊已抵達漢城西郊的弘濟院,駐防此處的朝鮮訓練都監將官李興業率領的騎兵80多人已經被清軍擊敗的消息。


  李倧當即便有些進退兩難,時任朝鮮吏曹判書崔鳴吉見狀,自告奮勇的提出自己願意前往清營進行周旋,以便緩和清軍的攻勢。


  李倧當即同意,於是崔鳴吉和時任朝鮮承政院都承旨的李景稷便趕去漢城西郊設宴歡迎馬福塔、勞薩等入侵者,李倧一行趁機轉進漢城南方四十裏的南漢山城躲避。


  翌日清晨,李重鎮在金瑬等人的勸說下打算從南漢山城前往江華島,然而風雪甚緊,一路顛仆,吃不了苦的李倧、李??父子被迫折返南漢山城。


  隨後李倧以擔心中途被清軍俘虜的理由,聽從了南漢山城守禦使李時白的建議,不再考慮逃往江華島,而是決定死守在南漢山城中。


  十二月十五日,崔鳴吉從清營回來,轉告了馬福塔等提出的朝鮮需要派遣王弟與政丞級別的大臣為人質的議和條件,於是李倧派遠房王族李偁冒充王弟、刑曹判書沈諿作為大臣前往清營。


  清軍方麵不相信朝鮮會乖乖的派遣王弟和大臣充當人質,於是再三逼問李偁、沈諿兩人是否是真王弟、真大臣,往昔能言善辯的沈諿嚇得不敢回答,因此,兩人的身份就這樣被清軍識破了,隨即,清軍揚言必須送出世子才能議和。


  當年十二月十七日,李倧派左議政洪瑞鳳、戶曹判書金藎國、都承旨李景稷前往清營,議和,故意找茬的馬福塔還是堅持必須世子出來當人質,軟弱的李倧本有意答應,但遭到禮曹判書金尚憲、駙馬東陽尉申翊聖和台諫兩司(司憲府、司諫院)為首的斥和派官員的堅決反對而未果,雙方首次交涉就此破裂。


  十二月十六日,皇太極派遣的先鋒隊第二梯隊指揮官多鐸、第三梯隊指揮官嶽托等人所率部隊-——前者率部1000人,後者率部3000人-——與馬福塔部成功會師,隨後,清軍前鋒隊正式對南漢山城“立柵困之”。


  十二月十八日,朝王李倧出行宮南門,頒布教書,宣布“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議已絕,唯有戰耳”,正式確立了“戰守”的方針,準備趁清軍主力尚未抵達之際進行“一番決戰”。


  根據李倧的作戰設想,從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朝鮮軍屢次出城作戰,頗有斬獲,但十二月二十九日那天,朝鮮軍卻吃了大虧,一下子損失了數百人。


  此戰之後,“城中大震,上下色沮”,加上清軍主力已經趕到,朝鮮方麵遂喪失了原有鬥誌,龜縮城中,不敢主動出戰,隻想靠著堅城拖延到四方援兵抵達或清軍糧盡退兵之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