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丙子胡亂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西曆1627年),歲在丁卯,當時,後金派遣阿敏率部征伐朝鮮,迫使朝鮮與後金結成“兄弟之國”,並開放義州中江與後金互市,日後每年向後金輸送“歲幣”。
但此後朝鮮與後金的關係並不融洽,兩國外交摩擦集中於幾下幾個方麵:
俘虜問題:盡管後金釋放了丁卯之役中大部分朝鮮被擄人口,但仍有上萬人被後金扣作人質,要求朝鮮或以後金逃人交換、或以米糧贖回,朝鮮被迫選擇後者。
逃人問題:丁卯之役結束當年十二月,阿巴海就指責朝鮮不遣返後金逃到朝鮮的人員,朝鮮答以逃人所剩無幾;崇禎四年(天聰五年、西曆1631年)、崇禎六年(天聰七年、西曆1633年),阿巴海又兩度就逃人問題向朝鮮施壓,朝鮮才遣返了部分後金逃人。
犯越問題:丁卯之役後,朝鮮邊民屢屢越境采參,後金亦侵入朝鮮境內屠殺漢人難民,兩國互相指責對方“犯越”,即非法入境。
開市問題:朝鮮自崇禎元年(天聰二年、西曆1628年)同後金開市於義州,但在時間、價格、場所上多有爭端,如原約為春秋開市,然而後金後來又要求夏季也開市,兩國為此一直僵持;價格方麵兩國也按各自有利價格而爭論;場所上,後金要求鹹鏡道會寧也開市,朝鮮堅持拖延不開。
歲幣問題:阿巴海嫌棄朝鮮的禮物偷工減料,崇禎四年(天聰五年、西曆1631年)朝鮮在春秋兩次納歲幣時,皇太極都幹脆拒絕接受;翌年,皇太極派人通知增加“歲幣”種類和數額,李倧僅同意其新定數額的十分之一,以金銀、牛角、倭劍等不是朝鮮的特產為由拒絕獻出,其後兩國互相指責背棄盟約,引發關係緊張。
當然,最要害的問題在於朝鮮在明金之間的曖昧關係,即朝鮮一麵稱臣明朝(事大)-——朝鮮在丁卯之役後並未斷絕同明朝的宗藩關係,仍舊遵奉明朝正朔,年年遣使渡海朝貢北京,明朝亦不時派遣敕使來朝鮮;此外,丁卯之役後第二年,後金層要求朝鮮提供船隻以討伐東江鎮,李倧拖了三天才見後金使臣,然後對他們嚴正表示:“明國猶吾父也,撫我二百餘年,今征我父之國,豈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又一麵與明的敵國後金修好(交鄰),這就讓後金方麵有些忍無可忍了。
隻是,當時後金的全部力量為明朝和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所牽製,所以一時間也奈何表麵尚且恭敬的朝鮮不得。
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西曆1635年),獲得了林丹汗之子額哲奉上的大元國璽的阿巴海意圖稱帝,便派人抵達朝鮮,要求朝鮮國王向皇太極勸進,結果引發朝鮮國內輿論的嘩然-——在中國曆史上,稱帝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象征著正統、正朔以及四方小國的臣服——成均館儒生金壽弘率138人聯名上疏,請求“斬虜使、焚虜書”。
沒錯,原本,朝鮮在丁卯年被後金按在地上摩擦後,就對被迫成為後金的“弟弟國”敢到十分委屈了,現在還要進一步矮化為對方的臣屬,以“文明”屈事“野蠻”,自然是當時懷著“大明第一”、“老子第二”想法的“正經”朝鮮人所不願意的。
然而不管朝鮮內部輿論如何喧囂,但後金的實力遠強於朝鮮,所以,朝鮮還是委委屈屈的派人參加了皇太極稱帝的儀式;不過,朝鮮使者羅德憲、李廓明確拒絕在典禮上行跪拜之禮——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認皇太極的皇帝身份,也不承認朝鮮是清朝的藩屬-——這下可就激怒了皇太極,因此他下令將兩個使者驅逐出境。
在驅除羅德憲、李廓兩名使節的同時,皇太極還給他們一封國書,內中以“大清皇帝”身份稱呼朝鮮為“爾國”,並要求朝鮮國王立即送子弟為人質。
待羅、李兩人在朝鮮朝堂上將這份國書的內容宣示於眾後——其實,羅、李在回到朝鮮前就丟棄皇太極的國書,現在宣讀的隻是他們謄抄默記的內容,不排除有添油加醋的可能——朝鮮再次舉國嘩然。
清崇德元年(大明崇禎八年、西曆1636年)六月十七日,李倧向清朝發出“檄書”,強調“敗盟”責任在清方,兩國關係瀕臨破裂。
按說這個時候,朝鮮應該加強戒備,防禦清軍可能的進攻,但問題是,朝鮮國內的黨爭可比大明厲害的的,因此哪怕是國家已經麵臨了被他國入侵的威脅了,朝鮮內部依舊有人“主和”、有人“斥和”,彼此無法形成合力。
最終,朝王李倧還是在“主和”派的影響下,決定維持與清朝“兄弟之國”的狀態,所以他派出使者試圖向清廷闡明朝鮮的態度,緩和雙邊關係。
可沒成想,已經通過密探了解到朝鮮中樞動向的皇太極,拒絕接受朝使樸仁範等人所攜國書,並對朝鮮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朝鮮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王子、大臣來“更定和議”,否則清軍將“大舉東搶”。
消息傳回朝鮮後,朝王李倧痛苦地對臣下說道:“欲為守禦之備,則形勢如此;欲為羈縻之策,則名士輩皆曰不可。賊來而已,將如之何?”
這番話,表達了李倧既無力防備清軍入侵、又麵臨斥和派(所謂“名士輩”)輿論壓力的進退兩難之境。
最終,腦袋清醒的李倧還是頂住朝中斥和派的壓力,又派樸蘭英出使清朝,但在樸蘭英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發了-——崇禎九年十月,破關攻入明境北直隸的清軍滿載著劫掠來的百姓和財物回到了沈陽,鑒於此次征明期間,並未與明軍主力發生大規模的戰鬥,清軍上下近乎沒有什麽損失,所以在安排部隊稍事休整後,皇太極於當年十一月十九日召集眾臣於篤恭殿上集會,期間皇太極正式宣布將親征朝鮮,以懲罰朝鮮“敗盟逆命”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