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這是唱哪出?
四門館內,諸位博士大眼瞪小眼,全都驚呆了。
歐陽修是什麼人?乃當朝學問第一等,連神童出身,才華橫溢的晏殊相公都要嘆服之人。
能讓他擊掌拍案,連著大喊三個好字的文章,那得精彩到什麼程度?
有批閱過薛縱文章的博士心裡明白,必定是那篇《六國論》無疑,確實是好文章啊,考進士恐怕都能直接東華門外唱名了。
甚至可以說有狀元之才!
歐陽修心中隱約認可這樣的想法,他最為欣賞的便是戰國秦漢時的文章,不夠華麗,卻字字珠璣,文理通透。
這篇文章無疑就是如此,最為難得的是針砭時弊。
出題時自己隨口說了一句,論史或論時事,這篇文章無疑兼而有之,而且寫得十分到位。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開門見山,寫得多好啊!尤其是「弊在賂秦」四個字更是堪稱一針見血,不正是這幾日朝堂上的情形嘛!
一個少年學生,竟然能看得如此清楚,有如此通透的見地,可偏偏朝堂上袞袞諸公卻是那般態度。
想想真是……
歐陽修嘆息一聲,然後心中湧起無限的好奇,到底是怎樣一個學生,寫出了這樣透徹精彩的文章?
……
翌日,乃是每旬的大朝會。
本次最要緊的議題便是給西夏的歲賜,以及西北軍事策略。
歐陽修作為知制誥肯定是要出席的,當朝要是有什麼決議出現,皇帝一旦應允下詔,他就需要草擬詔書的。
不止如此,作為翰林學士,歐陽修一直秉持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原則,作為大宋臣子,有些事情該說的還是要有諫言。
宣德樓上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參加朝會的大臣們依次入宮,前往紫宸殿。
領銜的自然是晏殊、章得像、陳執中、賈昌朝等宰相,隨後歐陽修又看到了幾位熟人范仲淹、韓琦,相互寒暄著一起往裡面走去。
對范、韓二人,歐陽修還是相當欣賞的,頗有幾分志同道合的意味,還有餘靖和蔡襄等人都比較談得來。
其中范仲淹和韓琦都在西北待了不少時日,對那邊的情形比較了解,在對待西夏的問題上頗有經驗和見解。
一路走過去了,交談之時歐陽修還無意間看到了一個人,天雄軍節度使,河北路宣撫使李迪。
這位老大人已屆七旬高齡,曾經也擔任過宰相,早在今上為太子的時候,此公便以參知政事的身份為太子賓客,身份不是一般的貴重。
再有便是汝南郡王趙允讓,作為宗正寺卿,他也前來參加朝會。雖然沒有什麼其他要緊的職務,但很多朝臣見到汝南王的時候都相當的客氣。
蓋因這位王爺身份非同小可,話說當年真宗皇帝無子,曾把他這個侄子接入皇宮撫養,意思自然是再明白不過,這是要過繼為養子承嗣繼位的。
可惜十分不巧,幾年之後李宸妃生下皇子趙禎,趙允讓被以綠車旄節送回王府。
仔細算起來,他只是今上的堂兄,但因趙禎沒有親兄弟,趙允讓又曾被撫養宮中的緣故,在宗室之中的地位自然特別。
去歲官家親叔叔周王趙元儼辭去宗正寺卿之後,趙允讓理所當然接任,成為宗室第二人。
這只是官員們尊敬他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緣故是如今的官家趙禎至今同樣無子。尤其是今年初鄂王趙曦早夭之後,三個皇子全部夭折,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一下子又變得很突出。
雖說今上春秋正盛,但沒有存活的皇子也確實讓人擔憂。所以不少大臣勸諫官家,儘早從宗室中擇一子養於宮中,好使國本早立,其中汝南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宗實最為關注。
早年間,如今的皇后曹氏擔心子嗣問題,曾把趙宗實接到宮中養在膝下,皇子出生之後才送回王府的。
如今宮中皇子盡數夭折,趙宗實的身份一下子就又十分耀眼的,所以百官自然而然對趙允讓要客客氣氣,甚至多有巴結。
不過呢,只是一部分,大部分朝臣還是表現很理智。
可以向皇帝提早立國本以安天下,但具體到哪個人卻不能擅言,更不敢私下接觸,否則用心就值得商榷猜忌了。
百官入朝,官家趙禎在宦官的簇擁下,出現在御座上,朝會隨即開始。
首先發言的是天雄軍節度使,河北路宣撫使李迪,作為外派歸朝的大臣,且德高望重,先讓他述職自然是有道理的。
李迪出班道:「陛下,河北邊防穩固,並無不妥。然河北民生卻一片凋敝,前年的蝗災,去年的水災,今歲又露出旱災跡象,河北農戶連續三年收成欠佳或絕收。
為賑災,河北路各州縣常平倉幾盡耗盡,急需錢糧甚眾,另外黃河堤壩加固也許錢糧材料。」
「先生辛苦了,河北路上報的奏疏朕已經看過,著三司主持調配錢糧之事。」趙禎對這位潛邸時就跟隨的老臣十分尊敬客氣。
「臣替河北千萬百姓謝陛下。」李迪謝恩之後便很識趣地退下。
要錢!
所有人都聽的清清楚楚,李迪這番話是要錢,要的合情合理。然而負責大宋財政的三司使卻已經眉頭大皺。
河北賑災要錢,修黃河堤壩要錢,西邊党項人的歲賜也在要錢,可錢就那麼多啊,可謂是捉襟見肘。
果然,第二項議題,也是最重要的議題便是西夏歲賜之時事,宰相晏殊本來說話的聲音不高,甚至有些低沉。
也難怪,本來沒什麼,但李迪提及河北路賑災之事後,歲賜的問題一下子就顯得不那麼理直氣壯了。
晏殊說完之後,垂垂老矣的章得象道:「党項人要歲賜銀二十萬,絹二十萬,茶十萬……」
儘管這個數字很多人都知道,可當說出來的時候,紫宸殿里還是一片聳動。
「陛下,党項人欺人太甚,斷不可答應其無理要求。」立即有御史諫官出生反對。
參知政事賈昌朝乾咳兩聲道:「此數值已是交涉后的結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等無禮之舉自然斷不可答允,唯歲賜必不可少。
本官已經和樞密院,三司算過了,若要教訓西北猖狂的党項人,需要調動的兵馬和耗費的錢糧遠不止這個數。」
言下之意十分明顯,我們已經據理力爭了,這樣的情況已經不錯了,原本晏殊是要全部答應的,幸好我攔住了。而且我這是在給大宋省錢,要打仗的話,花費更為龐大。
有人道:「賈相公所言不假,但如此有失國體,党項人叛逆不敬,若不討伐,而一味以歲賜安撫,實有損我大宋天威。」
「言之有理,但西北三戰,將士用命,卻戰果不佳,陣亡的將士不計其數……如今西賊兵鋒正盛,不可與之爭鋒。不若先以歲賜安撫,待我大宋邊軍修養重整,來日再行討伐。」
不用賈昌朝出面,便有下面的官員為之辯解,歲賜只是一時緩兵之計,暫時多給點不算什麼。
「敢問來日是何日?」曾駐守西北的范仲淹出面質問,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
「王師重整之日,自然是宜早不宜遲。」章得象的回答幾乎等於沒說。
「如此恐怕不妥,一味歲賜,一來於我大宋財賦收支不利,二來恐養虎遺患,反倒助長西賊的實力和野心。」這次發聲的卻是樞密副使韓琦。
「韓樞相,話雖如此,閣下也曾率兵伐西賊,然好水川戰敗……」賈昌朝毫不客氣道:「如今再讓尊駕率兵討伐,就定能獲勝嗎?」
韓琦頓時漲紅了臉,好水川之敗是他所指揮,無意是個重大污點,難免為之語塞。
「當今西北,當以防守為策,但卻也不能過分縱容西賊,歲賜安撫並非不可,但數額卻不宜過大。」同為樞密副使的范仲淹出言贊同。
「范樞相,西賊兵鋒強盛,這歲賜之事若不早允,恐西北再生兵戈之禍。」賈昌朝言之鑿鑿,背後又有晏殊等厭戰重臣的支持,附和之人不少,范仲淹和韓琦頓時落了下風。
御座上的大宋官家趙禎始終只是聽著,並不言語,表情始終波瀾不驚,許久之後才淡淡問道:「眾卿還有旁的諫言嗎?」
當此之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歐陽修出列道:「陛下,臣近日奉旨主持四門館考錄之事,見到一篇上佳文作,請陛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