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她來自低空> 第580章 人格分裂

第580章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在學名上稱為“解離症/間歇性人格分離(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裏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麵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體性。此類患者在臨床上並不常見,而常見於戲劇,小說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為兩類:心因性失憶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中文名:人格分裂 外文名: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學名:解離症/間歇性人格分離


  人格分裂在學名上稱為“/間歇性人格分離(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其臨床症狀特點和病程經過與創傷體驗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可見急性應激反應及精神創傷後應激障礙。通常通過變換環境、支援性心理治療及鎮靜安眠治療,效果較好。


  症狀表現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特征表述為:


  1.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 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3.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當、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4.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5.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6.表情淡漠,缺乏生動的情感體驗。


  7.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患者症狀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人格障礙。


  診斷依據

  1、強烈一過性或持續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現於起病前數日至3個月以內;


  2、有敏感(對聲音,光等)、緊張(將會引發自我保護心理導致極端行為)、不穩定素質(各種人格所具有的不同特點);


  3、臨床症狀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創傷情境的內容;


  4、在刺激消除,適應能力改善或轉換環境之後,可迅速獲得完全緩解。但當原環境恢複後,主次之間不會發生未可知的轉換;


  5、無自知力,通常精分患者不能自知自身患有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症類別,需要與神經症區分開)。


  多重人格症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或多種非常不同的人格。此類患者


  行為的差異無法以常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來解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個人格有其個別的姓名,記憶,特質及行為方式。通常原來的人格並不知曉另一個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現的人格則對原來的人格有相當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質通常與原人格特質相當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壓抑的,新人格可能是開放,外向的。


  心因性身份的障礙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是一種心因性身份的障礙,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為“在個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人格,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占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說來,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階段,內陸諸意識層的隻有一種身份,稱為主體人格。此時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體人格的方式活動,不顯出另一身份的痕跡。不定期一段時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後,可突然轉變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後繼人格的方式行事。這時,個體對過去的身份完全遺忘,仿佛從心理上另換了一個人。從一種人格到另一種人格的轉化通常是突然發生的,當後繼的人格開始“執政”時,原先的主體人格剛開始是意識不到的,並忘卻已發生過的事情。


  人格分離

  心理過程的分離


  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多重人格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一部分行為和經驗被單獨保持,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後繼的人格通常能意識到主體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為客體(“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我”),當分離尚未全麵時,主體人格還有可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他”、“她”或“它”。可是,當分離全麵進行時,主體人格便會忘卻自己的身份,並由後繼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學家P。費登所說,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的經驗類似紀覺,從中產生的‘思想’被體驗為好像它是一種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覺’”。當主體人格或是客體人格共存時,有幾率使雙方或是多方的意見不和,而導致極端行為。


  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


  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在其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麵是非常不同的,不時甚至處於劇烈的對立麵。在主體人格是積極的、友好的、順應社會的和有規可循的地方,後繼人格可能是消極的、攻擊的、逆社會的和雜亂無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約翰遜的研究表明,如果個體在童年期年處的家庭環境是蠻橫的和忽視的,則兒童的需要就會常常遭受挫折,從而引發憤怒或不滿。如果這一環境對兒童的憤怒或不滿拒絕接受,或者說在兒童的憤怒或不滿出現時立即予以處罰,則兒童就會被迫壓抑真正的情感,僅僅展現社會認可的遵奉行為。又由於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來,兒童時期所受的刺激導致兒童在兒童時期的性格將會被同時保留,而且這種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來的人格壓製。於是,兒童處於矛盾或衝突之中:一方麵為避免處罰而壓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麵被壓抑的情感並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計出來表現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兒童隻有通過創造想象中的遊戲夥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體驗成客體(“他”、“她”或“它”),借此與孤獨或寂寞作幹鬥爭。爾後,凡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為,或者經常受到處罰的衝動,便有可能被分離出來,壓抑入想象中的遊戲夥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壞人。這裏,“我”是主體人格,“他”是另一種人格或後繼人格。此時,主體人格尚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客體(即想象中遊戲的夥伴)。(作為夥伴,主客體之間有一定的幾率產生相互間完全信任的關係,所以當客體要求暫時接管主體時,主體將會欣然接受。但當客體所作所為違反主體直接意識時,主客之間即刻馬上發生衝突,導致極端行為。)

  分離的人格部分


  但是,當挫折繼續時,當憤怒或不滿因為不斷的拒絕或懲罰而變得日益增強時,所引起的憤怒或不滿就會越來越多地被壓抑入分離的人格部分。積累的憤怒在大腦中不斷分離解剖催化使這種極端憤怒愈是加劇。為了釋放這些被壓抑的東西,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之間的“隔牆”就會加厚,使雙方或多方之間不可滲透,互相獨立。慢慢的,主體便不再意識到它的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青春期,環境對個體的外部要求有可能變得更大。對個體來說,由這些外部要求引發的挫折和不滿也有可能變得更多!於是,在“隔牆”的那一邊,被壓抑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所占“空間”就會越來越大,從而削弱了主體人格。由於那個被隱匿和分離的人格過份強烈的要求表現自己,它就會周期性地接管主體人格,成為後繼人格。這種接管的原因同前。這種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變化表現出來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質。當後繼人格在一特定時間接管主體人格時,它的攻擊和憎恨,以及其他主體人格無法接受的紊亂行為,會變得格外明顯。極端的表現是:如果這種後繼人格指向他人,便會導致殺人;如果指向主體人格,便會導致自殘或自殺。當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現出這種三性的行為。


  罕見

  基本上根據我上課老師的說明,人格分裂在曆史上是一種十分罕見的例子。從有人格分裂的紀錄到2013年大約100多年,但是例子卻寥寥無幾,而且正確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懷疑,治療法還不是說很確定,可能有融合.理情治療.催眠療法等,但是是否能治療也不能肯定,而類似第五位莎莉或是24個比利,這些具有號稱真實故事的書,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作者加料,讓小說變精采,所以故事中的事情不全然是真的 ……

  人格分裂指的是“多重性格”,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中,稱此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此種患者會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我認同和性格狀態,各對環境及自體有某種的知覺、關係、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時間的表現,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製此患者的行為,而一些屬於其他人格的重要個人資料就不會記起來,並非因為藥物或一般醫學狀況的因素影響,在兒童患者,也並非是因幻想導致的.


  緣由

  不正當教育


  此類患者的原因是兒童時期的不正當教育!不正當教育致使兒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階段,像個陰謀家一樣等待時機,釋放自己的陰謀。好奇,貪婪,貪玩,幼稚為兒童在兒童時期的主格。主格使兒童在接受教育的時期同時接受或排斥正當與不正當的誘導與誘惑,從而產生分離,分離的人格將會暫時潛伏在主格的壓製之下。使分格患抑鬱症。次格有可能分離性的表現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暫時或長期無法意識此類表現,從而招致更多的來自外界的壓製。惡性循環。


  分離的人格會依據環境與外部刺激長期接管或暫時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喪失對自己的控製能力,使分離的人格完全獨立,為所欲為。


  長期矛盾

  1、長期生活在矛盾之中會使主格與各個人格之間的矛盾激化發展,從而使所有人格毀滅,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亂(實際意義的瘋子)。


  2、 環境對兒童的誘導極其重要。


  3、還有一種就是人的時間段有關的:在不同的時間段你的那個年齡就死亡。比如說 :童年、少年、青年、 老年等隨時間的流逝,然後就會有新的時間來代替你,年齡段的死亡就會使你忘記過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憶忘記一些東西, 其實是我們過度的哀傷造成的。然後就會改變(我們常說你戀愛以後怎麽改變了)就是另一種人格的表現,這就是經過不同的事物以後我們的改變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隻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狀。


  典型案例

  《告訴我你的夢(Tell Me Your Dreams)》:西德尼謝爾頓小說,講述了一個在幼年經受父親的強暴後,不堪精神重負而人格分裂為一個普通人(本我),一個開朗,另一個抑鬱的女性的故事。


  《24重人格》:心理學著作,紀實書,作者自己就是人格分裂患者,後來為了解自己就讀了心理學博士。他每天會拿一本很大的筆記本,然後把24個人一一請出來交談。


  《人格裂變的姑娘》作者:F·R·施賴勃[美],描述過多重人格的小說。中國引入的第一部關於人格分裂的小說。屬於心理學著作。


  《親親親吻魚》:一部很好看的小說,書中的女主角魚可沁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她因為無法忘記小時候因為自己的自私“害死”自己的雙胞胎姐姐的事實(姐姐其實沒死後來又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而患上了人格分裂症。


  《恐怖寵物店》:動漫的女2號——朱香·潤麗·華南(紅龍),三世與雷歐的孩子,擁有三重性格的龍,這是因為在出生前被不同的人撫養過。朱香代表三世、潤麗代表不小心被三世送錯到客人家的小孩、華南代表雷歐。


  《喜歡就是喜歡》中的羽柴空與藤守直因在童年慘遭虐待,而產生第二人格,最終,也因自我意念而驅使第二人格的離開。


  《病院驚魂》6個人都是艾莉絲精神分裂出來的,但是分裂出來的人合夥殺死了愛麗絲本來的人格。醫生殺掉了那些人,還原了艾莉絲本人。但是結局最後,分裂出來的克裏斯丁又殺了艾莉絲占領了這個身體。


  《雙麵小辣椒》講述的是一個有雙重人格的女高中生的漫畫故事,主體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女生,叫做陽陽,但客體則是一個暴力、霸氣、性格張揚的女生,叫做奈奈。每當主體遇到麻煩時,客體都會出來解決,不過手段就暴力了一點,最後主體接受了客體的存在,總之是算個皆大歡喜的故事。


  《白金數據》:東野圭吾著。主人公神樂龍平是DNA科學家,利用DNA數據庫幫助政府尋找罪犯。被人故意催眠將主次人格對調,作為科學家的主人格其實是次人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