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128. 神龍料理學園(五)
第十四層是閩菜。
閩菜的主體以福州菜為代表,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
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征。
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肴如淡糟香螺片。
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牆。
三為調味奇特,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麵。
四為烹調細膩,雅致大方,以炒、蒸、煨技術最為突出。
食用器皿也別具一格,多采用小巧玲瓏、古樸大方的大、中、小蓋碗,愈加體現了雅潔、輕便、秀麗的格局和風貌。
福州菜較為出名的有五菜五碗,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及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
除了主體的福州菜外,還有閩南的廈門菜、閩西的客家菜、閩中的沙縣小吃、閩北的南平菜、莆仙的莆田菜等地方菜,都各具特色。
地方菜代表眾多,有東海玉螺香、蟹黃扒官燕、鮮貝釀遼參、南瓜魚翅盅、鷺島明珠、絲雨菰雲、南海金蓮、芋子餃、芋子包、炸雪薯、煎薯餅、炸薯丸、芋子糕、釀芋子、蒸滿圓、炸滿圓、白頭翁餳、苧葉餳、苦齋湯、炒馬齒莧、鴨爪草、雞爪草、炒馬藍草、噴鼻椿芽、野莧菜、炒木錦花、冬瓜煲、釀苦瓜、脆黃瓜、番瓜湯、番瓜餳、狗爪豆、阿羅漢豆、炒苦瓜、釀青椒、燒賣、扁肉、夏茂芋餃、泥魚粉幹、魚丸、真心豆腐丸、米凍皮、米凍糕、禧果、伏羲八卦宴、文公菜、幔亭宴、蛇宴、茶宴、涮兔肉、熏鵝、鯉幹、龍風湯、食抓糍、冬筍炒底、菊花魚、雙錢蛋茹、茄汁雞肉、建甌板鴨、峽陽木樨糕、興化米粉、莆田鹵麵、熗肉、莆仙山裏熗粉、西天尾扁食、五花肉滑、炒泗粉、白切羊肉、燜豆腐、回力草燉豬腳、土筍凍、西天尾扁食、酸辣魷魚湯、莆田煎包等。
第十三層是浙菜。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位於東海之濱,其內水道成網,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浙菜主體由杭州菜、寧波菜、紹興菜、溫州菜組成,雖然各有特色,但主要具有共同的四個特點。
首先是選材,原料講究品種和季節時令,以充分體現原料質地的柔嫩與爽脆,所用海鮮、果蔬之品,無不以時令為上,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為多,充分體現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遵循“四時之序”的選料原則。
其二以烹調技法豐富多彩而聞名,其中以炒、炸、燴、溜、蒸、燒六類為擅長。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
其三為注重本味,盡量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但事情並不絕對,有時也要去其糟粕,即除用熟處理外,還需要用蔥、薑、蒜、紹酒、醋等調味品,達到去腥、膻,增香的功效,驅逐原料的不良之味,增加原料的香味。
最後為製作精致,菜品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有錄曰“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食器皿,清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清楚的描述了浙江人對於菜品外觀上的追求。
浙菜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幹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蓴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幹菜燜肉、蛤蜊黃魚羹、叫化童雞、香酥燜肉、絲瓜鹵蒸黃魚、三絲拌蟶、油燜春筍、蝦爆鱔背、新風蟹謄、雪菜大湯黃魚、冰糖甲魚、蜜汁灌藕、嘉興五芳齋粽子、寧波湯團、湖州千張包子等數百種。
第十二層是湘菜。
湘菜又稱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
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湘菜曆來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調味尤重酸辣。
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湖南氣候溫和濕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濕。
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製出來的菜肴,開胃爽口,深受青睞,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
烹調特色也曆史悠久,在熱烹、冷製、甜調三大類烹調技法中,每類技法少則幾種,多的有幾十種。
相對而言,湘菜的煨功夫更勝一籌,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煨,在色澤變化上可分為紅煨、白煨,在調味方麵有清湯煨、濃湯煨和奶湯煨,小火慢燉,原汁原味。
有的菜晶瑩醇厚,有的菜汁純滋養,有的菜軟糯濃鬱,有的菜酥爛鮮香,許多煨出來的菜肴,成為湘菜中的名饌佳品。
三地區的菜各具特色,但並非截然不同,而是同中存異,異中見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
統觀全貌,則刀工精細,形味兼美,調味多變,酸辣著稱,講究原汁,技法多樣,尤重煨烤。
著名代表菜有海參盆蒸、臘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麻辣仔雞、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蝴蝶飄海、冰糖湘蓮、紅燒寒菌、板栗燒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鴨等。
第十一層是徽菜。
徽菜菜係又稱徽幫,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遊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係之首。
今有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五大風味。
徽菜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徽菜中,由於紅燒是一大類,而紅燒的“紅”,表現在糖色上麵,對火功要求苛刻。
炒菜用油是自種自榨的菜籽油,並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溫燉,有柴禾的急燒,有樹塊的緩燒,是比較講究的。
當徽菜走向全國之後,仍然保持重色:調色之功;重油:調味之功;重火功:調質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軟,結或鬆等。
其代表菜有徽州毛豆腐、紅燒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醃鮮鱖魚、黃山燉鴿、清香砂焐雞、生熏仔***大錘、毛峰熏鰣魚、火烘魚、蟹黃蝦盅、麒麟鱖魚、明珠酥鮑、五彩蝦鬆、鮮奶幹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