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國無三年之儲】
怎麽辦?
當然儲糧為上。
李道汝覺得這個道理需向陛下解釋清楚,所以事先打了一遍腹稿。
“陛下,在臣的這篇文章裏,還有一些圖文的表述方式,呃……是因為查閱的信息偏多,除了畫趨勢圖之外,臣就將這些信息進行了歸納總結。所有數據皆來自典籍裏曾記錄過的,比如農作物或者果樹生長時遭受的災害等等,來說明近五百年來天氣冷暖的變化。”
“然後每十年為一時期,將年份歸為三類,一是正常年份,一是偏旱偏澇年份,最後是旱澇年份,這樣分類之後就能很清楚看到,相對暖的時期,旱澇災害都偏少。而冷期,旱澇災害較多,這就是冷害所造成。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總結冷害對於糧食生長的影響,甚至還能影響米價,這都關於百姓生理的事,不由得不重視。”
“那麽你就直接說,如何應對未來幾年的災害?”
“臣以為,無論何種災害,其預防最終要落在儲糧上,‘國無三年之儲,則國非其國’。隻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才能實現賑濟,以及快速平糶,保證百姓手裏有糧,人心才穩。”
“不錯,接著說。”
“我大明幅員遼闊,各地產糧懸殊巨大,或有餘或缺糧,也可通過調撥手段,來調劑各地儲糧。當然,要實現平糶、調撥,都需要暢通無阻的道路,及快速運輸的能力。而馬是所有畜力中最快的,用馬車作為運輸的手段,是不錯的選擇。”
“能有多快?”永明帝手裏還在翻閱鄔闌呈上的賬本,隻是一邊耳朵在聽他說,而且他說了一大通,都感覺沒說在點子上。
“要快,首先要從馬車結構上去解決,京城如今有許多新式四輪馬車,結構上看就不同,這種馬車的前後輪是獨立的,前輪可實現輕鬆轉向,而且前輪略小於後輪,使車廂整體偏矮,較普通二輪馬車來說,這樣不僅利於馬匹的拉拽,負重行駛也很穩定。”
“至於能負重多少,能跑多快?跟馬匹數量有關,也跟馬匹的排列有關。好比用兩馬,並排行駛轉向靈便,若是縱排,即便道路窄小也能順利通過。如若想裝下更多的貨物,還可以加長車身,以四馬拉的馬車來算,載重能達五十石,就以兩京之間來計算,在平坦順暢的道路上幾乎能達一時辰行五十裏的水平。”
這倒讓皇帝有點驚訝:“果真有那麽快?”
“前提是路況要好,但何為路況好?就要做鋪裝路麵,達到堅硬和平坦的程度,即便雨水也不會泥濘,這樣馬車才可能順暢行駛。若是路況達到這樣的水準,那麽晝夜行車幾乎沒有問題,所以也可以大膽設想,從應天到京畿,人歇馬不歇,不出四天即可到達。”
對於這樣的說法鄔闌並不感到吃驚,可能嗎?當然可能!
工業革命前的交通運輸革命就是馬車革命,同世紀稍晚些的英國,四輪馬車的行駛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0英裏(16公裏),從倫敦到愛丁堡650公裏的旅程,縮短到44小時可到達。
在還未出現蒸汽機車的年代,這是非常驚人的速度,而大明南北兩京陸路距離是2300多裏,所以四天到達不是不可能。
“果真能四天?”永明帝抬起頭來看著他,心裏有些懷疑。
“驛遞在傳遞軍情時,一人一馬晝夜不停,也是可以達到這樣的速度,所以四天到達也並不稀奇。隻是目前的驛路大都年久失修,路況很差,一人一馬可以跑,載貨拉人就不太可能。”
“其實陸運的優勢就在於快捷,但實現快捷的前提是道路好,以及足夠的馬匹。缺點是載重有限,一車五十石就是極限。漕船一船能載四百石,這便是馬車不能比的。但漕船比馬車速率慢,同樣兩京,漕運需要一月時間,一個月,馬車能跑好幾個來回了。”
“而海運的優勢在於一船所載能達萬石級別,但缺點同樣明顯,比漕運更慢,而且容易受天氣影響。三種運輸方式各有利弊,所以談不上孰優孰劣,西北幾省沒有漕海連接,但有先天發展陸運的條件,所以陸路的暢通,對他們肯定意義更大。”
“哦……”
“繼續臣剛才說的,需以儲糧來預防災荒,儲糧就必然要廣建糧倉,所以除了兩京倉和水次倉外,臣認為還需重新恢複地方常平倉的儲備糧製度。此外,軍需倉也應從地方重新歸屬到朝廷,進行統一管轄。好處就是朝廷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天下糧儲的情況,以備應對突發的情況。”
最後這話倒是說到了點子上。
“陛下,小臣能否補充幾句?”鄔闌出聲詢問。
永明帝扭頭看著她,問道:“你想補充什麽?”
“其實李檢討沒說完整,他隻說了儲和運,但沒說糧食是地裏種出來的。”
“噗嗤……”李道汝忍不住笑了:“闌司珍說的沒錯,糧食確實是地裏種出來的。”
“你沒理解我這話的意思,地裏可不見得都種了糧食,也可能都是棉麻煙草之類的作物。”
“所以還要保正有足夠的地來種糧食,是嗎?”李道汝一下就明白過來她的意思。
“對,應對災害,保糧食就是要保生產,需要劃定糧食耕地畝數不變,至少不能少於某個數,否則極有可能就是國無三年之儲。”
“永明帝讚許:“這想法挺好。”
“在未來可預見的天災麵前,得有警惕心,還要有最壞的打算,比如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能保證大部分人不被餓死,就算是最差條件下的最好結局。”
“哎,沒錯……”現實就是這樣,這話沒辦法不認同。
“陛下,其實李檢討說的三種運輸沒有好壞之分,小臣還是同意的。就像淮安,徐州,漕陸皆可通,完全可以憑借位置優勢來因地製宜發展成水陸要道,這樣也可以帶動當地的商貿複蘇,像徐州就不會再是什麽‘閭閻蕭條,井市零落’了,商業才可以給城市帶來繁榮,但商業繁榮卻是依托交通的便捷。”
永明帝聽了覺得挺有意思,之前有朝臣就說商業虛浮的繁華,讓本末倒置,而她倒好,直接一個隻有商業才能帶來繁華……
“難道就不會本末倒置?”他突然問道。
“要算經濟賬,陛下,好比糧食農民自己能拿到市場去賣個好價錢,無論怎樣都是好事,但前提是要有繁榮的市場和便利的交通。讓農民自己駕著馬車把糧食運到市場上去賣,這不比讓他們直接繳實物租子或實物田賦好?”
“要是那樣的話,朝廷也能省事不少,但起碼得百姓自己養得起馬才行啊,”李道汝提出了疑問。
“這種可能是存在的,隻要養馬的成本能降下來,就有可能。”
“這就是你開賽馬場的目的?”永明帝又問她。
“有這個目的,當然不會僅限於此,”鄔闌實實在在答道。
“朕明白了,所以你就一直給朕說修路有多重要,商貿有多重要。”
鄔闌不禁反問:“難道不重要?”
“但是朕老覺得你是為了你的賽馬場才這麽說?”
“呃……賺錢也很重要,畢竟,陛下,您懂得。”
皇帝嗬嗬笑了兩聲,也就沒繼續問下去。
最後又道:“李卿家的意思朕也聽懂了,既如此就這樣吧,就將闌司珍說的什麽‘發展規劃’交予李卿家來完成,以一月為限。”
李道汝一愣,什麽發展規劃?
但隻是稍稍停頓,他還是沉穩回道:“臣遵旨。”
————————————
李道汝退下之後,鄔闌又問皇帝:“陛下,能否將李檢討的兩篇文章見諸報端?小臣覺得若是能發表,就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並且了解……”
“讓他們了解什麽?”
“陛下,不是說要事事關心嗎?其實百姓很關心朝廷大事的,尤其是民生大事。”
鄔闌很希望通過各類民間報刊,讓百姓不僅多些渠道了解國家政策走向,而且還可以讓朝廷的政令通過更多途徑讓人知道,並且能順利實行。
這個輿論宣傳口可不能放棄。
永明帝不禁懷疑:“你想讓你家報社獨家刊載吧?”
鄔闌遲疑一下,又遲疑一下,還是點了頭。
“暫時不行,”皇帝回的果斷幹脆。
將近一個時辰,他覺得有些乏了,於是揮退了鄔闌,又回到後殿歇息。
於此同時,在內閣值房,
閣老們又是一如既往地兢兢業業,因為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奏疏題本。
四位年紀也不小了,但還能堅持每日親力親為,夙夜在公,隻能說他們都是敬業楷模。
在他們麵前的桌案上,堆著一摞摞大小不一本子,都是來自天下不同衙門的公文。其中有兩本較‘顯眼’,高兩尺,紙張展開來有三尺,這是三品衙門公文的規格,而且幾位閣老已經都傳閱看過。
今天有些不同,四位閣老對於這兩題本竟有一絲束手無策之感。
工部尚書、東閣學士劉一焜一直用手指敲擊著桌麵,發出不規律的噠噠聲,聲音不大,卻像一種魔音,仿佛能讓人陷入一種精神遊離的狀態。
其實劉一焜先想到的不是題本棘手,而是戶部尚書。
在經過很長一段沉默過後,他率先問道:“要是內閣同意了這兩方題本,古獻衷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