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實力雄厚的商幫
從明初到清末,晉商在商界活躍了五個多世紀。祁縣商幫是晉商的主力軍之一,其開設的商鋪遍布全國各大商埠,甚至遠至俄羅斯的莫斯科、西伯利亞;日本的東京、大阪、神戶;朝鮮的平壤、仁川、漢城,以及東南亞各地,祁縣商人也由此積累了巨額的財富。長期流傳於晉中地區的“金祁縣、銀太穀”之說,就是對祁縣富裕程度的最佳寫照。清鹹豐三年(1853年),廣西道監察禦史章嗣衡的奏章中提到,“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祁縣城內的張、翟、何諸姓都是富甲一方的巨賈,流傳下“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千古讚譽的喬家,就更是富可敵國的豪商了。 商業活動獲利豐厚,民眾自然趨之若鶩,這讓以儒學為正統的統治階層頗為不滿。《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朱批劉於義奏折》就記載了一段當年雍正皇帝與山西學政劉於義的對話,從側麵說明了當時山西地區商業活動的繁盛。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劉於義上奏曰:“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以故士風卑靡。”雍正忿而批道:“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屬可笑!” 到清代中葉後,重貿易、輕仕進的現象在祁縣一帶已經相當普遍。不光一般子弟以投身商號為最佳出路,甚至一些已考取功名之士也掉頭投身商海。到光緒年間,甚至出現了科舉考試連額定童生人數都湊不夠的尷尬局麵。清光緒年間的太原人劉大鵬便在《退想齋日記》中歎道:“近來吾鄉風氣大壞,視讀書甚輕、視為商甚重。才華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門為商,而讀書者寥寥無幾。甚且有既遊庠序,竟棄儒而就商者。亦謂讀書士多受饑寒,曷若為商之多得銀錢,俾家道之豐裕也。當此之時,為商者十八九,讀書者十一二。”時至今日,祁縣本地還流傳著不少表達重商輕儒態度的民諺,如“秀才進字號——改邪歸正”、“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生子有才可經商,不羨七品空堂皇”等。據統計,在清末民初全縣的2.8萬戶中,60%以上的家庭有過經商史。鼎盛時期,僅祁縣當地的商鋪數量就達1100多間,“金祁縣”果然名不虛傳。 現今修複後開放的喬、渠、曹、王晉商四大院中,祁縣獨占其二,再次印證了“金祁縣”的稱號。昔日祁縣商人的財富雖已煙消雲散,但祁縣城中整條東西大街商鋪林立、古風依舊,完全可以與平遙古城相媲美。其中喬家當年最重要的大德恒、大德通票號依舊佇立,長裕川茶莊那獨樹一幟、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更令人流連忘返。 §§第二章 營建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