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交通繁忙的古道
祁縣自古就是通衢(qú)要地。縣境明清時期有兩條驛道通過,西為賈令驛,東為盤陀驛。賈令驛為京陝官道的一部分,是秦隴等地北上太原、北京的必經之路。賈令鎮在縣城北15裏,如今鎮內鎮河樓上還懸掛有“川陝通衢”之匾。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倉皇西奔之時,還曾取道於此。另一條盤陀驛,是由晉中通往晉東南的孔道。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於謙在《盤陀驛道中》詠道:“群峰盡處是盤陀,小徑迂回亂石多。風約閑雲難作雨,渠分流水不成河。門開野店群雞唱,花發春山百鳥歌。一段好懷無著處,令人對景費吟哦。”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賈令驛和盤陀驛都是山西數一數二的繁忙驛站,即所謂“衝疲苦累,倍於他邑”。在明代,賈令驛僅驛馬就有80匹,盤陀驛也有50匹之多,規模之龐大可見一斑。到了清代,據清覺羅石麟《山西通誌·驛站》記載,“祁縣賈令驛,設馬騾七十匹頭,馬夫三十五名,歲支銀二千一百一十六兩八錢;盤陀驛設馬騾二十匹頭,馬夫一十名,歲支銀五百四十兩”。直至近代同蒲鐵路修通,兩座驛站才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既屬通衢大道,就難免攻防之事。《大清一統誌》中有“盤陀驛,在祁縣東南三十裏子洪鎮,明洪武三年建”。其中提及的子洪口是晉中通往晉南的咽喉要道,距縣城16公裏,口寬僅500米,中有昌源河順溝流過。此口兩側東有板山、西有白獅嶺,雙峰對峙,海拔均在1100米以上,形成了天然關隘。沿子洪口南行,沿途的盤陀口、來遠鎮、北關鎮均是地形險要的重要隘口。自五代至解放戰爭,祁縣載於史書的戰事基本都圍繞子洪口周邊展開。喬家大院所在地喬家堡村雖與子洪口尚有一段距離,但村落周邊仍為避戰禍而出現了大量的堡寨。在清劉發岏《祁縣誌·堡寨》中,就記有明嘉靖時期建造的高村堡、西六支堡、白圭堡、穀戀堡、王村堡等,均高達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