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二)
所以在當鋪當朝奉,沒有兩把刷子根本玩不轉,能當上當鋪朝奉都是人精,而在京城最大當鋪裏當朝奉那更是人精中人精。
錢濟水祖上都是幹這個,可以說對於古董鑒別上那絕對是家學淵源,不過後來四九年解放後,當鋪屬於舊社會的殘渣餘孽,統統都被取締,於是錢濟水的爺爺也下了崗。
盡管下了崗可眼裏還在那,同時三代幹朝奉攢了不少錢,於是每天遛鳥喝茶,小日子過得挺悠哉。
可誰承想緊跟著破四舊,家裏的積攢下來錢財被充公了不說,連帶著人都跟著遭了罪。
錢濟水的爺爺半夜上了吊,父親直接跳了河,自己老娘將家裏值錢的東西,收拾了收拾卷了個包裹,直接改嫁到別家。
於是本來富裕的家境,一夜之間塌了窩,隻剩下錢濟水一個人。
這老小子繼承了祖上的精明,可能由於家庭劇變,還多了一份祖上不成有的陰狠,直接混了黑道。
不過他混黑道,有個原則,大事絕對不碰,小事適可而止,有利就追,無利則走,也就是這個原則,讓他盡管經曆了不少風風雨雨,但一直屹立不倒,並且在東城區地下社會,也算是頭把交椅。
並且這老小子在官麵上舍得投錢,跟不少官員稱兄道弟,將自己的地下網絡,營造的相當厚實。
而且投資不少正當生意,還是政協委員,說起話來彬彬有禮,待人接物客客氣氣,如果不知道底細的人,還以為他是個極為成功的儒商。
前一段時間,經過成功運作,拿到了北四環一塊地,如果成功開發,帶來的利潤絕對是以十億為單位。
按道理說,像他這樣的人應該做些大買賣,可這老小子有個特點,一個就是貪財,隻要能來錢的地方,就算是蚊子從眼前飛過,也恨不得從上麵剜塊肉出來。
見不得光的生意舍不得放手,除了毒不沾,其餘隻要來錢快,能幹什麽幹什麽。
除此之外,這個老小子還很好色,不過他的好色很特殊,喜歡跟十歲以下的女童發生關係。
這些年沒少幹這些混蛋事,因為這個家破人亡不在少數,不過這老小子官麵關係經營的如同鐵桶一般,而且黑道力量更是龐大,所以誰也拿他沒轍。
錢濟水除了這兩個愛好之外,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收集古董,他的眼力在四九城都屬於拔尖的,畢竟家傳在那放著。
今天見到這塊玉佩,就像水蛭聞到血腥氣,貪念頓時起來。
陸子岡雕琢的玉佩,那還了得,那是明末最為著名的琢玉巨匠,在許多文人筆記中都有記載。
《蘇州府誌》載:“陸子岡,碾玉錄牧,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發。”
徐渭《詠水仙簪》:“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峰盡終南似,愁釘蘇州陸子岡。”
直到今天,刻有陸子岡款的玉器仍有許多流傳於世。
陸子岡生於16世紀上半葉,時年處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他原籍是江蘇太倉縣,後來遷居到琢玉中心蘇州。明代的手工業管理非常嚴格,有著森嚴的等級劃分,即使是在“巨匠製度”已遭廢黜的明末仍有遺風相襲。
在這種情況下,從事卑微琢玉的工匠陸子岡,能夠被文人雅士視為上賓,他高超絕倫、巧奪天工的琢玉技藝可見一斑。
再有陸子岡的玉雕功夫,起凸陽紋、鏤空透雕、陰線刻劃皆盡其妙,尤其擅長平麵減地之技法,能時之表現出類似淺浮雕的藝術效果。
所製玉雕作品,多形製仿漢,取法於宋,頗具古意,並形成空、飄、細的藝術特點。空,就是虛實相稱,疏密得益,使人不覺繁瑣而有空靈之感;飄,就是造作生動,線條流暢,使人不覺呆滯而有飄逸之感;細,就是琢磨工細,設計精巧,使人不覺粗獷而有巧奪天工之感。
如所雕水如仙簪,玲成奇巧,花托下莖枝細如毫發而不斷,顫巍巍地顯現出花之嬌態,真教人難以設想這是用玉石雕成的。
陸子岡是用什麽工具把玉器雕刻得如此纖巧,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
而且,他琢玉非常講究,有所謂“玉色不美不治,玉質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說。要知道,玉質越佳,往往硬度越高,雕刻的難度越大。據陸子岡自己說,他手下絕活皆出於獨創之精工刻刀之“吾昆”。但這“吾昆刀”,他從來秘不示人,操刀之技也秘不傳人。
陸子岡技壓群工,盛名天下。皇帝明穆宗朱載聞知後,特命他在玉扳指上雕百俊圖。
他沒有被難住,竟僅用幾天時間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高出疊巒的氣氛和一個大開的城門,而馬隻雕了三匹,一匹馳騁城內,一匹正向城門飛奔,一匹剛從山穀間露出馬頭,僅僅如此卻給人以藏有馬匹無數奔騰欲出之感,他以虛擬的手法表達了百俊之意,妙不可言。
自此,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的專利品。
就這塊玉佩刨除雕工,還有玉本身價值不說,就憑子崗這兩個字,就值上百萬。
錢濟水其實沒有說出這塊玉佩的真實價值,如果真要賣,伍佰萬以上妥妥的。
錢濟水眼睛死死盯著一塊玉佩,這塊玉佩從造型上還有品相來看,必定是宮中物品無疑。
能把這麽值錢的東西,當不是玩意的扔出來,替陌生母女還債,首先說明這個年輕人手中還有很多好東西,這個東西根本無所謂。
在有可能就是,這個年輕人不識貨,可不識貨能說出這塊玉佩就當還債的話語,說明這個年輕人知道這塊玉佩的價值,說以這個可能不存在。
再有一個可能,這個年輕人很可能是當朝貴胄子女,根本不當回事,不過根據王連懷(刀疤臉)的描述,相貌平平,衣著普通,身手相當不錯,住在一晚四十元的小客店裏。
這個可能似乎也是不可能。
那麽剩下唯一的可能,那就是最開始的可能,這個年輕人身上還有很多好東西,能有這麽多的好東西,絕對不是什麽祖上傳下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這個年輕人發現了一處寶藏,一處巨大的寶藏。
他已經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相傳魏忠賢為了謀朝篡位,積累一大批寶藏,隱匿在某個地方,等著將來造反時候來用,可是沒等到那個時候,就被崇禎皇帝流放去守皇陵,後來準備殺掉這廝,沒想到魏忠賢提前知道消息,幹脆自縊身亡。
不過還有一個小道消息,那就是魏忠賢曾經跟崇禎皇帝上書,情願用錢買命,折子上還有詳細的珍寶明細,而且都是稀世奇珍價值上億兩白銀。
可沒想到這個折子還沒有到崇禎皇帝的龍書案前,殺魏忠賢的詔書已經下發,魏忠賢大勢已去,幹脆自掛東南枝。
等魏忠賢的折子到了,崇禎皇帝曾經派人去追下發的詔書,可已經遲了,就這樣這處寶藏到底在哪裏,誰也無人知曉。
崇禎時候天下大亂,北有女真叩關,東有闖王作亂,西有張獻忠入川,崇禎皇帝經常為軍費發愁,曾經長歎道,“若汝有魏忠賢寶庫,何愁之有!”
難道這個年輕人發現了魏忠賢的寶藏?錢濟水心中暗暗想到,同時將手中的玉佩抓的更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