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答案
官場爭鬥自有一套法則。
??首先得比權勢。
??以權勢壓倒取勝,始終是官場獲勝的不二法寶。
??在權勢這方麵,楊釗最多和李貞元打個平手,但絕對比不過李擇言。
??不過,李擇言也不過是個從四品長史,還是個地方官,楊釗隻要能取得比他權勢更大的官員的支持,便未嚐沒有勝算。
??其次得比名。
??在這個人人尋求“終南捷徑”的時代,名氣和聲望非常重要。
??重要性甚至不亞於門第出身。
??除此外,什麽科第、政績、才幹等等,都不是為官的先決條件。
??換而言之,如果楊釗有著比李擇言更大、更好的名聲,他就不用懼怕這位四品長史。
??可這恰恰是楊釗最大的劣勢。
??在李擇言和李貞元麵前,他始終是下屬,一旦開始爭鬥,無論最後結果如何,他都犯了忤逆尊長的忌諱,並且一輩子都洗刷不掉……
??以上,都是楊釗難以抗爭的主要原因。
??至於他們爭鬥的起源是什麽,房公渠的渠堤究竟是如何毀掉的……在黨爭開始之後,壓根就不重要了。
??但一想到要主動卸去職務,放棄抗爭,楊釗又不得不問自己一個問題。
??他就這樣離開,算不算是一種逃避?
??還有,他最初來扶風的目標,都實現了嗎?
??他是抱著了解國情的目的來的扶風。
??來扶風近三個月了,他都了解了什麽?
??他了解到了,帝國的基層統治是何等的薄弱。
??民與官之間,有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而鄉紳、寺院、氏族等勢力的存在,更拓寬了這條鴻溝,讓站在鴻溝兩端的官和民,幾乎無建立聯係的可能。
??甚至可以說,並不是地方官府在管理著地方的老百姓,而是鄉紳、寺院、氏族等勢力在維係地方的穩定、或製造動蕩。
??地方官府,不過是它們的附庸罷了。
??這是一個鄉村占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時代,農民人口占比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這部分人口和土地,那麽,這個國家究竟在統治什麽?
??在這種情況下,君王是昏庸或是睿智,朝堂上製定出的政策是優還是劣,又有什麽區別呢?
??不過是一些高端局的玩家自相娛樂罷了。
??因為他們根本影響不到偏遠而廣袤的縣鄉裏去。
??更確切地說,在現有的基層統治現狀下,朝堂上製出的對百姓和帝國有利的政策,是無法在基層被推行並實施的,但若是對豪強劣紳有利、而百姓不利的策略,會變本加厲地在地方上實行開來。
??雪上加霜的是,楊釗還看到了,帝國的基層統治隊伍也是弊病百出。
??相比於社會上的其他階層,縣衙內的官差,無論素質還是才能,都明顯要勝出一籌。
??可以說,一個地方的大半精英人才,都匯聚在縣衙內了。
??便是這些人才聚集在縣衙內,卻能把一個扶風縣帶到了懸崖邊上,令人痛心。
??若是單個去考察他們每個人的本心,不乏胸懷抱負者,也不乏縣內百姓的同情心……可當他們聚在一起,卻隻會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遇事就相互推諉,有功勞則一哄而上。
??說到底,這並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官場的製度和風氣有問題。
??便以李貞元為例。
??他並不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也不是應當被下獄問罪的貪官汙吏。
??他僅是出於人性本能,害怕承擔過失的責任,外加一點權力欲,就能在楊釗改變縣內現狀的途中處處為難,直至要用毀堤淹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除掉楊釗。
??繼續推演下去,扶風縣貧弱,來縣內任職的也基本是進仕無望的貧寒子弟,他們的本性大多不壞,也具備基本的能力,對民眾也還算了解和親近,便已是這幅模樣了。
??楊釗有理由相信,在這個以門第出身為主要依據的時代裏,其他縣衙的官吏隊伍隻會更糟糕。
??因為在那裏,充斥著大量不學無術、品性頑劣且仗著家世胡作非為的,僅僅依靠門第蔭庇而入仕的官宦子弟……
??以上種種,最後都轉化為沉重的災難落到普通民眾身上,讓百姓們不堪重負。
??特別是當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整個社會便會陷入動蕩。
??回想起剛來到這個時代的疑問,為什麽大唐正值盛世,安祿山一個邊鎮節度使發動一次並不算高明的兵變,便能瞬間將這個帝國拖入深淵?
??至此,楊釗總算得到了答案。
??因為這個帝國從根子上已經病了。
??這個根子上的病,並不單單是君王昏庸,或奸臣當道,或枝強幹弱,或胡將不臣等某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整個帝國的運行機製已腐朽不堪,急需變革。
??如果不做出改變,任由這種情形繼續惡化下去,即便安祿山不反,再冒出來個什麽趙祿山、孫祿山,照樣能將盛世大唐夢擊得粉碎。
??楊釗來扶風前,還有第二個疑問,為什麽民眾身上的賦稅會如此繁重?
??他也通過近三個月的觀察得到了一些答案。
??鄉紳、寺院、氏族等勢力惡意兼並土地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朝廷的賦稅基本都是農業稅,要依據土地而生成,百姓得不到足額的土地,賦稅自然便會變得沉重……
??可這又不是全部的原因。
??因為隨著社會穩定,人口總是在增長的,而新開墾的土地的增速是遠遠低於人口增長的,再加之土地也屬於一種自然資源,肥力是隨著人們的開墾次數在逐步下降的。
??也就是說,從理論上推演,人均可使用的有效土地是一定會下降的。
??這種變化趨勢,要求朝廷應逐年調低賦稅,至少應當調低從每戶百姓手中收取的農業稅額。
??可從扶風縣的上輸賦稅中可以看出,朝廷不但沒有順應趨勢降低賦稅,反倒不斷地增加各種苛捐雜稅。
??這裏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麽朝廷還要不斷增加賦稅?
??這個問題,隻是扶風縣尉的楊釗解答不了。
??再次,楊釗當初決定來扶風,除了了解國情,也是把此次任職當做一次實驗。
??現在回首看去,他來扶風也快三個月了,盡忙著從各處收取土地,以期增加縣內財稅收入,從而減輕百姓身上的賦稅負擔……
??說到底,做的都隻是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
??換一個清廉點、正直點的官員來,也能做出他這些政績,絲毫沒體現出穿越者的優勢。
??也隻有天度鄉的那一百頃土地,才有點實驗的意味,可那個實驗才剛剛開始,還看不出最後的成效來。
??三個月的時間,還是有點短了。
??可再多給他一點時間,他便能做到更好麽?
??便比如眼下,他再待下去,隻會引來一場衙門內鬥,不但他個人有可能被問罪,連同整個扶風縣也會有陷入震蕩中。
??他想盡辦法為賬簿上添的那點課戶和土地,極可能隨著這場震蕩再度失去,並讓縣情更加惡化……
??想到這裏,是去還是留,楊釗悄然做了決定。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