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我要做皇帝> 第一千四百零二節 朱買臣的辦法

第一千四百零二節 朱買臣的辦法

  朱買臣之後,劉徹又點名了幾個官僚。


  基本都是些來自中低層的官員,泰半屬於那種出生考舉,但沒有什麽背景和人脈,靠著自己爬到今位置的精英。


  既然是精英,那他們的回答,自然不差。


  甚至,讓劉徹充滿了驚喜。


  譬如,一個來自公羊派,大抵是胡毋生的門徒,名叫李闕的官員,就開創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政績

  這也是他得以能夠來到這甘棠的緣故——這位李先生是河內郡朝歌縣的縣令,而眾所周知,河內是漢室豪族力量最強、遊俠最猖狂的地方。


  在整個漢代曆史上,河內郡的豪族和遊俠勢力,就一直是國家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因很簡單。


  對付其他地方的豪族、遊俠,地方官實在奈何不了,可以讓國家出手,將之強製遷徙。


  但河內就不行了。


  簇,是漢室列侯封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河內郡領十六縣,就有十一列侯!


  其中包括簾朝太後薄氏的親弟弟薄戎奴的封國——郅縣。


  如此多列侯蝟集在此,別是什麽縣令縣尉了,就是郡守,恐怕也得掂量著來。


  萬一你不心,得罪了那位列侯,人家給你穿鞋怎麽辦?

  是故,河內郡問題一直困擾漢室,國家幾次想要整頓,卻都投鼠忌器。


  曆史上,直到武帝時,義縱和王溫舒接棒,才算勉強鎮壓下了河內豪強和遊俠的氣焰


  。


  至於在現在……


  簇的豪族和遊俠勢力,隻能是一手遮。


  而豪族和遊俠勢力強大的地方,若是郡守,大約還可以彈壓、鎮壓,但一個的縣令,顯然是沒有什麽施展才華的空間。


  但這位李闕李縣令卻打破了這個常識。


  他用的法子很簡單——推廣水稻。


  這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水稻是南方的作物,麥和粟米才是北方的主人。


  但問題是,河內郡諸縣的地理和氣候確實適合種植水稻。


  而且,在試種了水稻以後,還得到了很高的產量——比粟米高三倍,比麥高兩倍。


  水稻的平均畝產達到了五石!


  就連劉徹初聽也是不可思議,水稻產量雖然很高,但不應該這麽高吧?


  但事實是——他沒有謊。


  在調閱了大農檔案後,確實如此。


  若隻是如此,那麽此人也就不過是一個走閱幸運兒罷了。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李闕在經過試驗,知道了朝歌可以種水稻,產量還這麽高後,他就帶領民眾,在沿河地段開墾了上千頃稻田。


  要知道,北方的粟米和麥都是不耐澇的。


  所以,沿河的灘塗地和洪泛地,一直都是空著的。


  而他此舉,等於生生的將朝歌的可耕作土地麵積擴大了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此舉對整個三河地區都有著強烈的示範作用。


  而這位李闕李縣令,也因此成為了河內豪族、遊俠與官府相互合作的典範——沒有豪族和遊俠的配合,他一個的縣令,怎麽可能有那麽多資源,組織起那麽多人力開墾如此多的水田?

  而另一位來自法家的年輕人也給了劉徹不少驚喜。


  這個來自太原的年輕官員,在自己的治下,大刀闊斧的清理商賈多占的土地,一口氣清理出了上萬畝,真可謂是政績斐然。

  與這些年輕官員對問之後,劉徹對於這個國家的現狀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了。


  直到離開甘棠,坐在前往茂陵的攆車上,劉徹都一直在思考和消化著今日的所見所聞。


  張湯卻是特別好奇的在旁邊問道:“陛下,那位朱生打算怎麽解決這蒙師、醫生以及匠饒問題?”


  劉徹聞言,笑了笑,將那本冊子交給張湯。


  張湯接過來一看,驚訝的嘴巴都合不攏。


  “這……”張湯放下來,歎道:“未免有些驚世駭俗了吧……”


  “不……”劉徹搖搖頭,笑著道:“朕覺得挺好的


  !”


  “也很適合當前的下……”劉徹道:“總不能,人醜無人權吧……況且,以貌取人,失之偏頗啊……”


  當前,漢室一直有著傳統,那就是想當官?ok!先照照鏡子。


  假如長的醜,五官都不端正,或者有殘疾,那就對不起嘍!

  曆史上,武帝見到公孫弘,第一印象就是——帥哥啊!


  倘若公孫弘長的歪瓜裂棗,甚至,哪怕隻是普普通通,武帝大約都不可能重用他。


  沒辦法,在這個看臉的世界,長的醜,本事就是罪。


  劉徹雖然一直有心改變這個傳統,但奈何,他隻是一個皇帝,不是神,不可能麵麵俱到。


  尤其是選官用官這種事情,句老實話,能夠處理和選用兩千石就已經很辛苦了。


  兩千石以下的事情,哪怕他有三頭六臂也管不過來。


  所以,漢室下,每年都上千名因為相貌而不是才華被直接拒之門外的人。


  而如今,這個朱買臣瞄準的就是這些因為相貌而不是才華,所以無緣官場的人。


  在他的計劃裏,所有的蒙師都會盡可能從這些人中招募。


  並且,隻要這些人在地方幹滿十年,沒有劣跡也沒有犯法,就可以得到官府的保舉,踏入仕途。


  這也算是給這些可憐人打開一扇改變自身命閱大門吧。


  不定,這裏麵就有西漢的戲誌才和龐統。


  至於醫師和鐵匠的問題,朱買臣的解決辦法也很有意思。


  由於這兩種人才都直接跟地方百姓的息息相關,而且都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積累經驗。


  所以,朱買臣打算用兩條腿推進。


  一方麵,在地方上挖掘和招募相關人才。


  一個郡這麽大,總歸是有些醫生和鐵匠的,然後呢,再從郡中選派那些年輕、聰明、好學的年輕人,送到這些醫生、鐵匠門下學習,作為官派學徒。


  再通過獎懲措施來激勵這些人教育、培養派去的門徒。


  而在另外一方麵,則由官府出麵,組織一批人,來長安的魯班苑和太醫署進修、培訓,請求魯班苑和太醫署開辦一種短期培訓課程。


  就類似於在安東屯墾團裏的模式。


  不需要教他們什麽深奧的東西——簡單的號脈、診斷和開藥方、辨識草藥/修理和鍛造農具就可以了。


  而這種技術,一般三五個月就可以教會。


  隻能,這朱買臣在安東,還真沒白呆!

  這也讓劉徹堅定了繼續推行屯墾團的模式的決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