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黃帝陵

  拜謁黃帝陵


  ??延安距黃帝陵180千米,車開了4個小時。當到了黃陵縣已中午時分,司機提議吃完午飯再去景點,他將車開到縣城南邊的一個小飯館,抬頭看,飯館牌匾寫著“黃帝陵飯館”。下了車,頓感氣溫寒冷,這裏的臘月,夜間與白天溫差天地之別,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氣候。進了飯館後,卻座無虛席,熱氣騰騰,聽老板講,天雖冷,但去黃帝陵的遊人不減,吃飯的人都是準備去黃帝陵的。


  ??是呀,寒冷的天氣怎能擋住人們拜謁祖宗的心?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故鄉在黃陵。黃帝陵,人文初祖始終吸引著跳動中華血脈的炎黃子孫。雖是隆冬,抬頭望,這裏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墓所在地,依然沒褪山清水秀的景色,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地靈天宜。


  ??司馬遷《史記》有證:“黃帝崩,葬橋山。”立足觀看,隻見陵塚在橋山之巔,順一條大路通往山頂直奔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書“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莊嚴至尚。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麵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塚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塚高三米多,磚砌護圍,四圍古柏成林,幽靜深邃。


  ??正凝視之際,聽見有人高聲講話,扭頭一看不遠處有一人手指一塊牌子向我招手,他四十多歲,身穿軍大衣,臉已凍得通紅。聽遊人介紹他叫高俊元,黃陵縣土生土長,對陵地典故如數家珍,還出版了一本書,如買他一本書,他會義務為你全線導遊。的確,他的講解不同他人,他首先帶我到一塊大牌子前,牌子上是他手繪的一幅“神奇橋山”圖,圖中將橋山繪作一條宛如盤空而遊的巨龍,而黃帝陵恰似龍口所含珍珠。他熱情地向我講解黃帝陵,講解古柏,講解橋山。他說橋山古柏約占了4平方千米,共6300多株,柏林葉子四季不衰,並將相傳的軒轅帝手植的古柏指給我看,還將廟內陳列的曆代帝王“禦製祝文”石碑和領袖、名人的手跡、祭文等進行講解。


  ??黃帝陵一步一景,一景一感。數千年來,黃帝陵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景仰的聖地,每遇民族危難,中國人總是團結在黃帝精神周圍,捐棄前嫌,共同對敵。1937年日寇入侵緊要關頭,國共兩黨代表同祭黃帝陵,毛澤東親撰祭文,號召“各黨各界,團結堅固”,“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掀起了全民族同仇敵愾的抗日高潮。蔣介石亦題字“黃帝陵”。改革開放以來,到黃帝陵祭祖的台、港、澳同胞與海外僑胞年年有增,共祭始祖成為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活動。


  ??聽講解,看碑石,心潮湧。黃帝陵曆經多少朝代,如今依然如故,多少炎黃子孫對其修複和保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整修,擴展道路,增建館室。我看到經國務院批準的整修工程中的“功德壇”“中華同心碑林”正在建造。功德壇設計的主題是:緬懷黃帝的功德和業績。它的平麵為圓形,先後分為內、中、外3個環壁,正麵設天鼎、地鼎、圓心鼎,鼎高均一丈三尺,環壁上以浮雕表現黃帝及炎黃子孫對人類進步的貢獻。中華同心碑林則由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樹的碑組成,從東、北、西三麵環抱功德壇,同心碑林總麵積千餘平方米,每座碑占地42平方米,碑位依自然地形,由南至北上升,呈現出向心上升的氣勢,與功德壇渾然一體,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雄偉氣概。


  ??跟著高師傅邊聽邊看,不覺走到陵地前門,臨別時,高師傅吟了一首他作的詩:世人皆有祖,中華炎黃孫,歲歲祭黃陵,拳拳念祖心,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尋根在黃陵,黃陵盼你歸。這時,又見門口擁來一群前來拜謁的人們。


  ??(2000年1月14日發表於《天津日報》)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