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柯爾克孜族
“我記得柯爾克孜族的族源就是《史記·匈奴列傳》中的鬲昆,也叫堅坤。漢武帝時的名將李陵投降匈奴後,匈奴單於封其為右校王(或右賢王),管轄堅昆等地區,因此他的子孫後代才融入到了堅昆人之中。
??到了唐代,古堅坤國被更名為黠戛斯。黠戛斯多次入長安朝覲,唐中宗和黠戛斯使者說:而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
??唐中宗為啥這麽說呢?因為李陵和李唐皇室都是隴西李氏的後人,乃是同宗。由此也可旁證黠戛斯人中存在李陵的後裔。”
??楊宇桓接過關鑫的話茬接著說道。
??“據《史記》記載柯爾克孜族最早生活在現代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北的吉爾吉斯湖周圍,其活動地區為阿輔水(阿巴根河)與劍水(葉尼塞河)之間。
??隋唐之際,柯爾克孜族被稱為契骨,最早受突厥的統治並與突厥有姻親關係。貞觀初,突厥被唐太宗擊破,契骨歸附於薛延陀
??到唐肅宗乾元(758-760)年間,契骨為回紇(hé)打敗,回紇也稱為回鶻( hú),是現代維吾爾族的族源。
??契骨臣服於回紇後被稱為黠戛斯。
??《新唐書.黠戛斯傳》記載:
??乾元中,為回紇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後狄語訛為黠戛斯,蓋回鶻謂之。
??由此可見黠戛斯之稱來自突厥,唐人轉譯於回鶻。對於黠戛斯的含義,因為過於久遠已不能確定。有學者認為是雄偉山川的意思,也有學者認為是山中遊牧人的意思。
??關於黠戛斯的外貌特征,唐史記載:
??人皆長大,赤發、皙麵、綠瞳,以黑發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
??……
??若曰黃赤麵雲,又訛為戛戛斯。
??由以上記述推測黠戛斯的族源有三種可能:歐羅巴人,雜丁零,李陵苗裔。因此確定黠戛斯應該是由白、黃兩係人種通婚融合形成。
??不過,現在史學界一般認同雜丁零之說,認為黠戛斯是鐵勒族係的突厥語部落之一。丁零在兩漢時期與匈奴和堅昆相鄰,同樣也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6世紀上半葉丁零與堅昆曾結成聯盟。另外,文獻和考古發現都表明,黠戛斯語言屬突厥語。
??黠戛斯族源中包含一部分漢人及丁零血統。在人口變遷的曆史過程中,黠戛斯的語言發生了重大變異,原屬印歐係的塞語被丁零人所操的西支阿爾泰語所取代,黠戛斯便成為了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
??丁零是中國古代北方一隻龐大的遊牧民族,亦稱丁零、丁令、釘靈,正確讀音應為顛連,所以又稱為狄曆、敕勒、鐵勒等。漢代的丁零主要駐牧在貝加爾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公元一世紀前後,漢朝聯合丁零等擊敗匈奴,迫使其西遷。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的丁零人南下,一部分散居在陰山南北。後來稱霸一時的薛延陀、回紇、突厥及蒙古族中的汪古、克烈等部均為丁零族的後裔。
??丁零人善於製作和普遍使用高輪大車,故晉以後的中原人又稱丁零為高車。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而且多沼澤。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還記得《山海經.海內經》也記述過一個釘靈國嗎?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
??有釘靈之國,其民從厀已下有毛,馬蹄善走。
??根據《山海經》的記述可以確定在史前時期,釘靈國與大幽國為鄰,大幽國是後土建立的,領地範圍西至陰山,東至遼西,南至燕山,如此推斷釘靈國應該在大幽國的西北部的蒙古高原上。這和後世對丁零人在貝加爾以南地區的記述正好吻合。”
??關鑫停下來,一臉自信地看著大夥兒。
??“既然大幽國和釘靈國為鄰,他們間應該存在通婚的可能。做為釘靈(丁零)人的後裔黠戛斯人在唐代仍被描述成身材長大,可見史前的釘靈人個子也不會矮,傳說中的誇父氏為巨人,身材高大異於常人,由此可見他不可能是純正的蒙古人種,應該是和釘靈人的混血。我猜測在涿鹿之戰中得到誇父氏幫助的蚩尤也應該有釘靈人的基因,他們間應該是姻親,才可能結盟。”
??楊宇桓一臉興奮地說道。
??“還別說,你的推測還有幾分道理!其實早期人類的遷徙和融合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特別是史前時期。”
??關鑫也欣賞地笑著說道。
??“唐代的黠戛斯是什麽時候遷徙到新疆的?他們不是一直居住在葉尼塞河一帶嗎?”
??馬偉博好奇地追問道。
??“九世紀二十年代,黠戛斯在其首領阿熱領導下,逐漸強盛,並發動了反抗回鶻統治的鬥爭。這場鬥爭堅持了二十多年,公元840年,阿熱乘回鶻汗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及遭受災荒的時機,在回鶻大將句錄莫賀引導下,發十萬大兵侵襲回鶻汗國,殺可汗誅掘羅勿,迫使回鶻各部離開故土,南下西遷。以阿熱為首的黠戛斯統治集團在原回鶻汗國領土基礎上,建立起了強大一時的黠戛斯汗國,建都於牢山(約今葉尼塞河上遊薩彥嶺)以南賭蒲(約今圖瓦)地區。
??黠戛斯在遼代被稱為轄戛斯,同音不同字,到了元代始稱吉利吉思,和現代的吉爾吉斯相近。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準噶爾部逐漸強大,柯爾克孜(吉利吉思)大部分成為準噶爾的屬部和屬地,同時也是準噶爾汗和阿勒坦汗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此時,沙皇俄國向東侵略擴張的矛頭伸到了柯爾克孜地區。柯爾克孜族人民對沙俄的侵略擴張活動進行過激烈的反抗。
??1703年秋,傷亡巨大的柯爾克孜人聽從其厄魯特宗主的決定,在兩千五百名厄魯特士兵帶領下,舉族越薩彥嶺,遷到額爾齊斯河東南草原。遷徙過程中,除少數留在薩彥嶺與唐努山之間的河穀中以外(今圖瓦一帶),大部分遷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區、費爾幹盆地極其附近山區,另一部分遷到了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一帶及其附近地區,與先期到達此地的同族匯合。
??清朝稱柯爾克孜族為布魯特。為了反對準噶爾的掠奪,布魯特與哈薩克、維吾爾一起進行了長期的反對準噶爾貴族奴役、掠奪的鬥爭。這個鬥爭,實際上與雍正、乾隆時期政府與準噶爾農奴主貴族的鬥爭東西呼應,起到了互相支持的作用。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勢力逐步東侵,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乘機與清朝簽定了《中俄北京條約》,給清政府強加了一條西北邊疆地區中俄邊界的分界線,把大批柯爾克孜部落劃歸俄國。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大部分柯爾克孜族部落被劃入俄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時,留在清朝版圖內的柯爾克孜族人,隻剩下當時柯爾克孜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了。
??1895年,英、俄瓜分帕米爾後,帕米爾東部色勒庫爾(今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的柯爾克孜族人民,為阻擋沙俄繼續東進,和沙俄進行了長期的鬥爭。
??1916年,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專政統治而進行反抗,遭到殘酷鎮壓,大約15萬柯爾克孜族難民遷到北疆伊犁、南疆阿克蘇、烏什、喀什、伽師等地。
??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宣布成立,自治州包括阿圖什市、烏恰縣、阿合奇縣、阿克陶縣。
??……
??這是一個在山巔上賽跑的民族,
??這是一個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
??這是一個用堅冰割斷臍帶的民族,
??這是一個用強弓射虎獵豹的民族。
??用婉轉的歌聲交換感情——
??這是一個有著奇妙之口的民族;
??用流淌的琴弦傳遞心聲——
??這是一個有著藝術天賦的民族;
??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未來——
??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
??用激昂的詩句承傳曆史——
??這是一個創造英雄史詩的民族。
??這是一位詩人對柯爾克孜族先民黠戛斯人的熱情謳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