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溯源楛矢石弩> 第115章 循史覓宗(十二)

第115章 循史覓宗(十二)

  “誇父氏後裔是什麽時候到達焉支山附近的呢?”


  ??郎寧生好奇地搶著問道。


  ??“我們知道馬家窯文化形成後,最先由渭河上遊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傳播。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鹹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渭河上遊是馬家窯文化的根,而馬家窯文化又是上承於中原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炎黃部族共同創造的,因為戰亂才被後來的龍山文化所取代。


  ??以前我曾經推測確定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之九淖就是指現代山西的九個盆地,而運城盆地就是其中之一。


  ??運城是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阪,後遷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社會——夏也是在這裏誕生的。


  ??我認為馬家窯文化的根源就在運城,而且和誇父和蚩尤部族有關係。


  ??運城有個蚩尤村,古稱蚩尤城,位於山西省中條山下鹽湖區東郭鎮。每年六月初六,要舉辦祖神廟會,村民隆重祭祀祖神蚩尤。


  ??《孔子三朝記》記載:黃帝殺之(蚩尤)於中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鹵,既解州鹽池也。


  ??由蚩尤城和解池為蚩尤血的傳說可以證實蚩尤的後裔在九黎部族被黃帝部族驅逐後,西遷來到了運城。


  ??運城鹽湖,又名解池、河東鹽池,以生產潞鹽為主。解池附近,曾是虞舜、夏禹的都城所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後期解池一帶曾是氏族生活的中心所在。


  ??傳說虞舜曾用自製的五弦琴,彈唱《南風詩歌》:

  ??南風三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溫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你聽,南風對古人的生活有多重要啊!


  ??為什麽會有《南風詩歌》流傳至今呢?這和解池的成因有關。


  ??解池位於中條山的北麓,麵對黃河由北向東的轉彎處,東西長約30公裏,南北寬約3~5公裏,麵積約130平方公裏。解池位於東經110°50" 00“~110°7"30“,北緯34°54" 00""~35°04"00“之間,屬季節性氣候帶,夏季氣溫高,多東南風,風速為四季之冠。夏季南風使解池的鹽水加速蒸發,凝結成鹽。如此虞舜才會讚南風為歌。


  ??鹽一直是國家重要的必備生活物資,也是重要的財富來源,在虞舜時期,也許更早,鹽就成了部族爭奪的重要資源之一,所以誇父和蚩尤部族會占據河東解池之地,才會有後來共工臣相繇與大禹抗衡的傳說留存。


  ??在解池的西北有個叫禹門口的地方,它位於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黃河峽穀中,為黃河晉陝峽穀的南端出口。這裏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水勢洶洶,聲震山野。


  ??禹門,又稱龍門。《水經注》記述: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


  ??說完禹門口我們再來聽一段《大荒北經》的記述:


  ??共工臣名曰相繇(yáo),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wū)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


  ??聽完《大荒北經》的這段記述你有沒有聯想到什麽?

  ??……


  ??相繇所歍(wū)所尼的源澤不就是解池嗎?禹湮洪水,殺相繇不就是大禹鑿龍門疏通被阻隔在高山峽穀中的黃河洪水,泄洪至河東解池地區的真實記錄嗎?


  ??如果我的推斷是正確的,那麽《大荒北經》記述的故事就應該是這樣的:

  ??蚩尤戰死後,蚩尤部族遷徙到解池岸邊的蚩尤城居住。他們偶然發現解池在南風盛行的夏天可以產潞鹽,就開始建鹽池,用潞鹽和相鄰的堯部族、共工氏部族,以及後來的虞舜部族交換生活物資。舜時,蚩尤部族和臨近的共工氏部族(應該是後土的子孫後代)聯合成一個大的方國。相繇應該是方國的首領,出自蚩尤後裔,因為前文說相繇是共工臣而不是其子孫。


  ??我們知道鯀為夏禹之父,相傳為顓頊之子,字熙。居於崇(今河南嵩山一帶),稱有崇氏,又稱崇伯。堯時洪水泛濫,受四嶽推薦治水,用築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於羽山(今江蘇東海縣北麵)。


  ??《山海經》記述與上不同,其記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曰龍。就此認為龍既鯀。我則以《山海經》記述推測鯀為馬圖騰部落的首領,源自西北遊牧部落,以養馬放馬為生,出自昌意、顓頊譜係,所以才會有顓頊之子的記述留存下來。顓頊因洪水地震北遷後,鯀的先祖沒有走,而是遷徙到了川西北的高地,和古羌人比鄰而居,善養馬,而且以馬為圖騰,至堯時鯀成為部族的首領。


  ??根據傳說記載鯀因建造城郭有功,堯把位於嵩山附近的崇地封給了鯀,並讓他負責管理那裏的土地和人民。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故後人稱鯀為崇伯鯀。


  ??根據以上資料得知鯀的封地在嵩山一帶。嵩山在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係。


  ??還記得嗎?我曾經根據《山海經.北三次經》: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於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麵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的記述推測北三次經神狀皆馬身而人麵者廿神所在之地為鯀的部族生活的地方,如果北三次經如我推測的是太行山和燕山山脈,那麽鯀所轄應該是嵩山至太行山一帶。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看鯀是以馬為圖騰的部族。嵩山和太行山一帶是傳統上的農業區,並非牧業區,之所以以馬為圖騰唯一的可能就是鯀的先祖來自牧業區,而西北才是自古至今的牧業區,由此我才推測鯀的先祖來自於西北。


  ??另外,你一定聽說過白馬藏族吧?他們亦稱白馬人、白馬族,是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民族語言為白馬語,信仰為自然崇拜、苯教、佛教。白馬人曆史悠久,最早見於西漢《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五六》: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20世紀50年代,北川行署將該地區聚居的白馬人定為藏族,但長久以來,其語言、文化都和其他藏族人有比較大的差異,學術界對這一界定存有歧義,衍生出諸多不同的學術觀點。對白馬人族屬研究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即氐人說、羌人說和藏族分支說。


  ??2012年,複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對白馬人進行脫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後發現,白馬人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與藏族並不同源,其祖先應該來自氐羌。


  ??白馬:當地藏語白在藏語裏讀bie,藏族的意思;馬在藏語讀ma,兵的意思,兩字合在一起讀biema藏語意思為藏兵的意思。我依據《山海經》:白馬是為鯀,和鯀和禹皆出自氐羌的記述推測現代的白馬藏族應該是鯀的後裔。”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