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玉豬龍(十六)
《山海經.海內經》記述: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
??有釘靈之國,其民從膝以下有毛,馬蹄善走。”
??幽都:地名。位於雁門關以北,為古朔方之地。
??幽都:縣名。位於今河北省宛平縣西南。唐置縣,遼時改稱為宛平。
??《淮南子·修務訓》:“北撫幽都,南道交趾。”高誘注:“陰氣所聚,故曰幽都,今雁門以北是。”
??大黑河,秦代時稱之為黑水河,漢朝時上遊稱為荒幹水,下遊稱為沙陵河,隋唐、遼、金時期稱之為金河,據《水道提綱》記載,其蒙古名為伊克圖爾根河,後因流域內土質黝黑而得現名。發源於地處陰山山脈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卓資縣十八台鄉,向西流去,後又折向西南,於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鎮匯入黃河。與黃河共同衝積出美麗富饒的土默特平原(即土默川)。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北部山區屬於陰山東西緯向構造帶,南部平原屬於斷陷盆地,這個斷陷盆地稱為河套湖,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獨立水係,大黑河隻是當時盆地周圍水係中位於東邊的一條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盆地南邊河曲至托克托間的支流被黃河溯源侵蝕而拉開,湖盆遂歸入黃河水係,大黑河才成為黃河的支流。
??據此推測幽都山應該和成都山一樣屬於陰山山脈。黑水應該就是現代黃河的支流大黑河。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
??《山海經.海內經》記述: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嗚,噎嗚生歲十有二。”
??後土的子女中除了信,還有成為掌管時間之神的噎嗚。
??“後”字最初的象形字,是一個女人半蹲式的產子形狀,《說文》雲:“象人之形,從口。”王國維先生在解讀甲骨文時也指出。這個象形字極為形象的表達了後字的主要特點,即生育孩子的母親。這種產子形狀不像現代女人在生育時多采用仰臥或半仰臥式的生產,而是半蹲式,這更說明了在遠古時代所保留的某種獸類的痕跡。從而也告訴人們,後字象形字的古老和原始。
??“土”字也是一樣,土字的象形字,可以想象土字的原始字意,就是哺育嬰兒生長,提供食物。
??從這樣一個樸素認識出發,當看到大地上長著的植物莖葉或果實,人們可以采集食用時,土地好像有著母親的功能,自然就會想到由同一個象形字來代替,由此產生了“母”字的同義字。由此可見,“土”字和“後”字一樣原始和古老。
??從女人產子狀而產生的“後”的象形字,從女人哺育嬰兒的土地生長植物供人采集食用的聯想而產生的“土”的象形字看,這正是完成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關係人的自身繁衍和壯大,關係到族群的生存和發展。這個過程,正是完成的,是母親給予的,原始的人們並不能科學的解釋這一現象和過程,自然就產生了對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生命之源的崇拜,即“母祖神”的崇拜。
??後土稱謂,是指母係社會裏生育全族的最高的“大祖母”,或本部落或部落聯盟裏最高、最具權威的族長,也就是母係社會裏最高的女性君王。這應該是最初的、原始的後土稱謂的真實含義。
??《山海經·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由此看大禹的父係皆和馬有關聯,很可能是以馬為圖騰的部族。
??《山海經.北山經》共有三經,從中國現代山係圖看大致南北向排列的正好有三組山脈:第一組:六盤山和賀蘭山;第二組:呂梁山;第三組:太嶽山太行山。雖然山和水經過四千多年的蒼海桑田變遷,會有所不同,名稱也會發生改變,但山係的走向不會變。由此證明《北山經》指的應該就是這三組山脈。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指的是太嶽山係和太行山係。從“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山以至於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馬身人麵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chǎi白芷)瘞(yì埋葬祭地)之。”記述看北次三經中有二十個山神是以馬為圖騰的氏族,這證明大禹的父係應該出自這些氏族。
??從“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記述看其餘十四位山神應該以豬為圖騰,尚玉佩玉。附和這樣描述的氏族唯有赤峰和遼西的紅山文化區。
??如此推測黃帝氏族和紅山文化先民應該世代為鄰,也可能互相通婚,所以紅山文化中的玉文化和豬龍文化會被黃帝部族借鑒並發展延續,最終形成華夏民族特有的玉文化和龍文化。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於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裏。其神皆人麵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裏。其神皆蛇身人麵。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壁一珪,投而不糈。
??北次首經和二次經的祭祀之物皆為雄雞,豬和玉,而且神皆蛇身人麵,由此推測居住在首經和二次經的應該是同一氏族。那麽他們又是誰的後裔呢?
??我們都知道華夏的人文共祖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人麵的形象,伏羲出自甘肅天水,炎帝出自陝西寶雞,都在首山經的起始點六盤山附近。
??六盤山在現代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甘肅省東部。南段稱隴山,南延至陝西省西端寶雞以北。橫貫陝甘寧三省區,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係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於此。由此推測伏羲氏與女媧氏的後裔炎帝氏族和黃帝氏族應該是沿著山河逐漸向北向東遷徙,五千年左右已經遍布六盤山、賀蘭山、呂梁山所在地區。炎帝共工的後裔後土氏、誇父氏應該就生活在北山首經和二次經地區。這些後裔繼承了先祖的蛇圖騰,又融合了紅山文化的元素:豬和玉。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是華夏龍圖騰的雛形,伏羲氏的蛇圖騰同樣也是龍圖騰的雛形,而大禹先祖的馬圖騰應該也是龍圖騰的雛形之一。《尚書》中記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龍馬是外形像龍的駿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所以龍圖騰應該是伏羲女媧氏族和紅山文化氏族間互相借鑒融合而形成的華夏最高圖騰。
??從《北山經》“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tú本義:稻子。特指粳稻和更為珍稀的糯稻)糈(xǔ精米,古代用以祭神)米祠之,此皆不火食。”記述看這些氏族應該來源於南方,另外與六盤山緊鄰的秦嶺也有許多關於伏羲和女媧的傳說,而秦嶺恰好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