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玉豬龍(十)
關鑫他們仨人到達烈姓部落時,天已經徹底黑了。伴著星光,他們走上河邊的坡地,來到一座穴屋前。關鑫解開雪橇犬身上的繩套,額爾赫從地窖中拿出一大塊凍鹿肉,用石刀切成小塊扔給雪橇犬們吃,然後他倆把篷帳中的物品拿出來,招呼穀沃賀一起進屋。
??關鑫觀察穴屋和其他部落的房子差不多,火塘邊正圍坐著幾個人。看他們從梯子上走下來,其中一個中年婦人首先站起來,笑著迎過來。
??“這兩天一直盼著你們來呢!外麵冷吧?快過來坐下烤烤火。”中年婦人一邊熟絡地拉住穀沃賀的胳膊,一邊笑著招呼著。
??“噶思哈(滿語名字,漢意鳥),快吧罐裏的鹿肉盛出來,讓他們趁熱吃。趕了一天的路,他們一定餓壞了!”中年婦人向坐在火塘邊的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大聲說著。女孩應聲立馬起來,從火塘邊拿了三個陶缽,彎腰從陶罐裏用木勺盛肉。
??肉香立刻彌漫了整個房間,穀沃賀條件反射地咽了口唾沫,為了趕路隻吃了些幹糧,屬實是餓了。沒有過多的客套,穀沃賀和關鑫都坐在火塘邊大口地吃起肉來。額爾赫也坐到中年婦人身邊,接過她遞過來的缽,悶頭吃起來。
??填飽肚子,三個人才有了說話的欲望。額爾赫簡單地說了去回的過程,並把家人一一介紹給穀沃賀和關鑫認識。那個中年婦人就是穀沃賀的額克出(滿語稱呼,漢意舅母),盛肉的噶思哈和其他三個小一點兒的男孩是額爾赫的孩子。聽穀沃賀的額克出說其他四個大一些的女孩已經嫁到其他部落去了,他們的大兒子也已經成家立業,住在上麵的穴屋中。
??“我阿瑪家在哪?”穀沃賀迫不及待地問。
??“你阿瑪家在部落靠近河邊的地方。他們的祖先是最早來到小南山定居下來的部族之一。”額爾赫慈愛地笑著對穀沃賀說。
??“他們的先祖是什麽時候來到小南山的?”本來有些困倦的關鑫聽到小南山三個字立馬精神起來。
??現代雙鴨山饒河縣也有個小南山,位於烏蘇裏江左岸,其一級階地上有個古人類遺址,就是小南山遺址。
??關鑫聽老爸說小南山遺址第一次被發現時很偶然。1958年,饒河縣中學教師在小南山采集到一件桂葉形尖狀器,引起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關注。那時候對考古不太重視,並沒有發掘。
??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發掘已經是13年後,1971年秋黑龍江省博物館對小南山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及殘片,當時認為這些遺存屬於新石器時代。由於當時的曆史政治背景,這次考古發現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獲。
??第三次發現也為偶然。1980年夏,饒河建造船廠在小南山西南山腳下搞基建,發現一批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黑龍江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人現場清理化石並發現少量舊石器和骨器,通過碳十四測年為距今13000±460年。
??轉眼到了1991年夏,小南山遺址終於有了重要考古發現,雖然第四次發現也為偶然。駐饒河邊防部隊在小南山最高點翻建瞭望塔時意外發現一座雙人合葬墓,發現隨葬品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墜飾3件。因為當時信息不發達,這件事並未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響。
??二十多年後,小南山遺址終於揭開了它封存萬年多的記憶,迎來了第五次發掘。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饒河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總麵積16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及殘片七千餘件。
??通過多次深入發掘,小南山遺址先後發現確認五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取得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裏江流域考古研究曆史性突破。第一期遺存,距今約17000-13000年,發現5000餘件打製石器和珍貴的早期陶片;第二期遺存,距今約9200-8600年,發掘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第三期文化遺存,距今約4700年至4500年,是由10餘座半地穴房址組成的村落。其文化特征與俄羅斯境內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相同;第四期和第五期遺存,都是由中小形半地穴房址組成的聚落,說明在西周中期和西漢時期小南山上有頻繁的人類活動。
??老爸還興奮地告訴關鑫說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锛形墜飾和玉斧等玉器200多件,經科學檢測為9000年前的玉器,比興隆窪玉器還要早一千年。因此推測以玉玦為代表的玉器種類和製作技術,在8000年前後開始從小南山傳至東北亞各地。發明於小南山的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另外,關鑫老爸還說在小南山遺址發現的早晚兩期遺存與周邊地區以往發現的考古學文化相比具有鮮明的特征和聯係。早期遺存陶器中的梳齒紋和器物口沿及上部飾紋的風格在新開流-魯德納亞文化以及孔東文化中也有體現,但小南山早期遺存陶器上的紋飾和構圖更加簡單,早期遺存中的雙麵尖狀器是黑龍江下遊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奧西波夫卡文化中最流行的器物,因此小南山遺址的早期遺存填補了奧西波夫卡文化和新開流-魯德納亞文化(孔東文化)之間的空白,代表了一支以往未被識別出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小南山遺址的晚期遺存與黑龍江下遊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有接近之處,是該文化遺存在我國首次發現,其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距今約4000年左右。
??如此看來東北亞的玉石之路應該由小南山起源,並非關鑫先前以為的興隆窪。十七萬年前,西伯利亞仍處於末次冰期,一些來自貝加爾湖薩彥嶺的古人,為追逐一群向東遷徙的猛獁象來到小南山附近,在烏蘇裏江畔定居下來。他們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以漁獵為主,也從事采集。九千年前,遼寧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一萬二千年前,最早使用岫岩玉),同樣因為氣候逐漸變暖,為了追逐北遷的披毛犀來到小南山附近,與最早來此的薩彥嶺古人相遇,定居下來,他們彼此雜居通婚。因為對美的追求他們開始嚐試加工玉石,製成玉飾。為了獲取更多更好的玉石,他們往來於薩彥嶺也許還有其他產玉之地,尋找交換玉石,把玉石原料加工成玉器。就這樣一千年後,由小南山古人發明的玉石加工技術被傳播到興隆窪古人居住地。他們改豬首龍形石器圖騰為更精美的玉豬龍圖騰,至紅山文化時期玉豬龍圖騰製作達到頂峰。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