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 關於儒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的認知
其實我對儒家學說隻知皮毛,但我有探索情懷,思辯的情緒在我心中揮之不去,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裏就本書中涉及的兩個儒學的基本問題,談談我個人的認知。
一、關於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學說的最重要的理論,也是引起後人爭議最大的理論。這句話來源於《大學》開篇,將原文摘錄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
這就是後人掛在嘴上奉為經典的儒家名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
當然稍微看過儒家四書的人都應該知道。
其實這是孔夫子教導學生要想成為“明明德於天下者”所要經曆的八個階段或者說是要做的八件大事,然後才能成為明明德於天下者。“明明德於天下者”是什麽人?那是聖人!也就是說孔夫子告訴學生要想成為聖人就必須經過這八個步驟,這就是聖學。
至於後人包括現代人,斷章取義,甚至作為人生雞湯,我們估且不作評論,反正後人沒有幾個能稱聖的。我們還是說說“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通過原文的摘錄,我們知道講過來說過去,繞來繞去,反正最終的落腳點是格物。也就是說,要想成為聖人,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格物。
“格物、物格”其實也不難理解,但要理解透理解對則是難上加難,這也是之後出現儒家多種流派的根本原因,比如理學,比如心學。
模模糊糊的講,“格物”就是窮極事物,但一較真就是誰也解釋不清。孔夫子在後文中對格物也沒有作任何解釋。要說有關聯的話,就是一句“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現在也有許多注解,但是解來解去都讓大家摸不到頭腦。這也難怪,如果大家都能清晰明了,那就應該聖人倍出,也不至於幾千年就王陽明最接近聖人。
其實王陽明對格物一開始理解得也是糊裏糊塗,所以才坐在竹林格竹,格了三天三夜,鬧出天大笑話,也可以說是天大賢話——他不格竹三天三夜,又怎會龍場悟道?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那麽孔夫子這麽一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是跟弟子們開了個玩笑,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一個飄渺的基礎之上?所以後人幾乎不可能成聖?
古代聖人賢人不會幹這種事,因為他們的思辯能力與智商比我們隻高不低,他們的態度比我們隻端正不敷衍。
說了這麽多,那麽究竟怎樣理解才正確呢?如果以現代哲學理念“透過現像看本質”來解釋,是不是最為妥貼呢?
這是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也是我認為孔老夫子不愧為中國先聖的根本原因。
格物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清了本質知識就來啦!
就這麽簡單!
但是,解決不了問題!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格物”?難道麵對著一物苦思冥想?還是將物打得稀巴爛,尋找裏麵的知識?
不錯,就是這樣,這就是剖析。
隻不過古時候的人剖析社會沒問題,可一旦剖析具體事物比如一根竹子,那就難上加難了!
但現在人是剖析社會有點問題,剖析具體物件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現在有放大鏡,有顯微鏡,有射電望遠鏡等等。放大一百倍知識不出來,就放大一千倍,還不出來就放大一萬倍!
這一放大,什麽知識都出來了,比如說分子、原子、誇克,比如說太陽係、宇宙、黑洞,比如蛋白質、基因、轉安酶!
原來格物就是科學呀?這麽理解卻不對。
格物是方法 論,科學是實現格物的手段。格物這種方法 論的偉大之處在於,告訴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找規律,規律才是真知灼見!
這裏麵還有兩個重大問題。
格物是窮極其理,我們現在的科學手段能夠窮極其理嗎?也就是說我們真的能看到物質的本質嗎?
一開始,人們認為原子是最基本粒子,可是後來發現原子就像太陽係,裏麵有太多的東西!再後來是誇克,誇克之下,誰也不好說了,那是一片虛無?這是我瞎說的,但是我認為再窮極下去意義不大,因為中國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已經說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句話又為我們提出一個重大問題,怎麽就無中生有了呢?
如果以‘規律運行的結果來解釋也說得通。
但窮極下去,規律是怎麽來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呢?自然生成的?就像一堆零件堆在地上,被一陣狂風吹過,於是裝配成了一架飛機,還自由自在的飛翔?要知道,構成物件的基本粒子之間的規律並不比零件構成飛機飛行的規律簡單。
於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最後成了神教徒?
扯遠了,還是說格物,格物就是剖析事物,尋找知識。至於怎麽格,孔夫子認為,告訴了你吃飯可以長身體,你要問怎麽吃,那他老人家不會告訴你,隻是在心裏鄙視你,我管你拿手抓還是拿嘴啃,隻要你吃進肚子你,你就不是白癡!
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這句話更是爛大街,仿佛隻要上過一年級的人最終都會說。甚至更多的人將之作為人生目標來激勵自己。
但這句話其實是孔夫子對他三千弟子介紹自己的,並不是對天下老百姓說的,老百姓沒有必要高標準嚴要求。
因為不是聖人,你就做不到!當然,如果你能做到了,那你不是聖人起碼也是個閑人!
三十而立不難,低標準,三十了,自立,自己養活自己總可以做到吧?可夫子說的不是這個意思,老人家說的是:“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而立是指他老人家確立了學問的方向,確定了該做哪方麵的事。
所以到四十歲的時候,就基本將要研究的學問弄懂了,融會貫通不再困惑。他老人家不惑,是不是找到了格物的具體方法了?
估計是,要不然隻過十年就知道了天命!
天命是什麽?就是自然規律,就是世界本源,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夠了不起的,在古時候的條件下,五十歲就知道了客觀規律,應該大大點讚!
也許現在還有人不服氣地說,我上小學時就確定了三觀!真是這樣嗎?隻能說你不知道三觀是公的還是母的!
聽到有人講我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了,我心中不是嗤之以鼻而是悲哀,因為我們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到死都不知道天命為何物!
當然,老百姓又何必知道,因為我們無須明明德於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