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五章 文殊再度順治帝 順治欲修獨覺佛
順治經文殊菩薩一番點化,豁然開朗,當下就明心見性了!
??順治笑問:“菩薩,這就是佛經講的‘三際托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文殊菩薩喜道:“靈珠子果然聰明,人類投生是為什麽?就是我們一念的貪愛過來的,才感得這樣一個業報的身體。由這個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來了,十二因緣的三世輪回,一個一個的就接連不斷了。愛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們要斷愛欲。怎麽斷?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寶劍。
??所以為什麽要持戒,為什麽要觀察淫欲如火坑,這樣斬斷了生死的源頭,自然就可以出離愛欲海的苦。
??真正修佛的人,要過‘財色食名睡’五關,睡是五關中最後一關,隻有前麵幾關都通過了,才能通過這個關。這關看似簡單,卻集前四關之大成。過了這關才是個真修行人,才可以做到二六時中精進(白天六個時辰,晚上六個時辰),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才是真正的有了入頭處,走在修行道上。念佛才可以一日至七日,一向專念,不間斷,乃至漏盡解脫,修行有成。”
??順治聽了,恭恭敬敬地問“請菩薩開示,修行人該如何睡覺?”
??文殊菩薩說:“第一是睡眠的姿勢,應用吉祥臥,也就是右側臥。左手放在身體左側,右手枕頭而臥。下麵可以墊高的枕頭,頭部抬高,容易保持清醒。這樣不會昏沉,睡覺不會太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持正念。睡醒後,精力充沛。這個姿勢不會壓迫到心髒和胃部,身心舒暢。而且,把容易起煩惱和欲望的右脈壓住,讓人容易保持正念。
??第二是養氣:右側臥,腿部彎曲,全身成弓形,氣息自然的會聚在丹田。保持正念,不妄想,尤其不起淫欲。而且,精關牢固,精氣不遺漏。如此自然氣聚丹田,煉精化氣。
??第三是時間:睡眠時間隻要兩個時辰就足夠了。從子時到寅時,這段時間是睡眠和休息最重要的時間,也是一天中陰氣最盛的時間。其實,真正的深度睡眠時間隻有這兩個時辰。到了寅時,保持正念,調息係念,隨息念佛,心念心聽,然後就可以起床用功了。
??凡夫睡覺,一半是休息,一半是淫欲。或者行房,或者手淫,甚至夢淫。精氣遺漏,精神散亂,昏昏沉沉,胡思亂夢。沒有禪定的根基。醒後,全身沉重酸痛。
??行者睡覺,一半是休息,一半是精進。斷淫,精氣不漏,煉精化氣,凝神靜氣。調息係念,保持正念,一向專念。無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行有行的禪定,立有立的禪定,坐有做的禪定,睡有睡的禪定。靜行,靜立,靜坐,靜臥,都是禪定。六時精進,一心係念,從不間斷。“
??順治聽了,一一牢記在心,想了半天,恭恭敬敬地問文殊菩薩:“菩薩,弟子聽說走淨土法門最容易成佛,是麽?”
??文殊菩薩答道:“確有此事,西方極樂淨土,是偉大的過去佛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多劫的苦修形成的,修行者若能往生極樂淨土,都是蓮花化生,在這娑婆世界一斷氣,就被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接引到極樂淨土,在那裏有無數的佛菩薩說法,很容易成佛!但往生極樂淨土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消業往生,在人世間的所有惡業都消除了,無債一身輕,去了極樂淨土很快便成佛,但這樣極難,隻有極少數大修行者做到。絕大多數往生的,是帶業往生,多生的業報、習氣沒有完全斷,去了極樂淨土也停留不住,隻是去看一下,堅定成佛的信心,還須入六道輪回受報,欠金錢的還金錢,欠命債的還命債,欠情債的還情債。
??我說一件往事給你聽,在淨土宗大師善導大師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場上理解淨土法門,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種種凡夫難以企及的條件。當時整個時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這種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隨著善導大師建立了淨土宗,且以洶湧磅礴之勢將淨土法門弘揚開來,淨土法門逐漸恢複了‘易行’、‘易行’的本來麵目。但畢竟曆史積重難返,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師的迥異於諸師的講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質疑與反對。
??有一次,在長安城的一個寺院裏,善導大師和一個金剛法師依理論判念佛功德的勝劣,對方堅執已見,認為隻靠念一句名號不能往生西方。
??善導大師觀其根性,不以特別手段折服,他是不會信服,於是當即在座上莊嚴發願道:‘依照佛經,世尊所說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門,善惡眾生但能上到一輩子地念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如果這是真實不虛的,佛沒有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那麽請佛令殿堂裏的兩尊佛像放出光明,為我證明;如果這個法門是虛妄的,眾生念佛不生淨土,佛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那請佛叫我善導從此高座之下,直接墮入阿鼻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離!’
??大師說完,將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頓時大放光明!
??金剛法師目睹此景,驚得慌從高坐上跌落下來,匍匐於地,慚愧的向大師謝罪。自此金剛法師臣服於大師淨土之教,專修淨宗念佛法門。”
??順治歡喜地問道:“菩薩,弟子一心轉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就可以了?”
??文殊菩薩搖搖頭說:“凡人是可以,而你是個大根器的人,慧根深厚,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邊誓願度’!
??凡學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夠了脫三界火宅,六道輪回,生死苦惱,而達到即身成就,超凡入聖的境界。從凡夫發願修行,由入道而證果,也要經過許多層次階段,才能圓滿究竟。在此所謂‘道’者,是能通達的意思。由凡俗而達到涅槃妙境的資糧,漸次修行,有三十七種,謂之‘三十七道品’,又謂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你之前已經學過了。初學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種觀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淨觀:觀世間一切之不淨,以止自己貪欲之心。
??二、慈悲觀:觀一切有情眾生,盡是可憐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緣觀: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即六根),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十二因緣。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回相續之苦,以止自己愚癡之心。
??四、界分別觀:向諸法觀照分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乃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之十八種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見。
??五、數息觀:修時觀計呼吸的次數,以止自己散亂之心。
??以上謂之‘五停心觀’,修五停心觀之後,修四念處,依五停心觀,以止行人之散亂心,是為現法樂住,入‘奢摩他’;依四念處,以發行人之觀慧,能觀見一切事理。
??第二、四正勤: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謂之‘四正勤’,因勤精進之故,能斷懈怠,所以又叫‘四正斷’。如此行之,對於策進‘身、語、意’三業清淨,此為最勝之法,故又名為‘四正勝’,修行之人,以意中決定,而斷然行之,故又名為‘四意斷’。
??第三、四如意足:四正勤中修證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勢必弱小,今得以四種之定以攝心,則使定慧均等,行者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所謂如意者,乃如意而得也,此為六神通之身如意通,總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又,足者是有所依的意思,如人之身體,依兩腳而直立,行者可以依之而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等六通之如意,乃依此四種之定而起,故比喻定為足。又,神者乃靈妙之德,此德為能生靈妙德之所依,故名為足。
??其他法門,普賢菩薩送你的經書中都有,就不一一講解了。
??色食睡是一體,凡夫不戒淫,不斷淫,所以無法修禪定,其他的一切修行都無份。而你獨鍾情於董小宛,卻不好色,這是你的一大優點,對修佛大為有益!
??此外凡夫修佛,還須放生,積累大量的福報,你多生多世做人,都是大忠大智的人,利益無數蒼生,積累的功德不可勝數,這一條你已經做到了。成佛無非是福德和智慧的積累,尤其是智慧的成就!所以你此次去五台山修行,必定成佛,我特地來接引你.……”
??順治喜道:“多謝菩薩接引!敢問弟子能夠成個什麽佛?”
??文殊菩薩沉吟道:“依你多生多世的修為,應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和釋迦牟尼佛平等的佛!但我倒是勸你,暫緩成佛!”
??順治驚問:“這是為何,菩薩?”
??文殊菩薩鄭重地說:“成佛也是為了饒益眾生,不是貪圖自己入定享受的。所以佛經說,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成了佛,也要主動入世投胎,度化有緣眾生。與其成佛,去他方世界度化眾生,不如先成個獨覺佛,再來人間轉世,度化與你有緣的眾生。”
??順治驚詫地問:“那麽我還是要受輪回之苦,做個凡人?”
??文殊菩薩回答:“獨覺佛也就是大阿羅漢,為已覺悟證道的有情大聖或覺悟有情眾生的聖者,也算是品位很高的菩薩!菩薩不為一己解脫而修持,而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獲得一切智而修持。菩薩信解廣大,誌趣廣大,智慧廣大,慈悲廣大,救度眾生之行廣大,回向廣大,神力廣大,造訪廣大,見聞廣大,身口意業廣大。於無量劫,精進積集一切善法,一切智法,為一切智、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以菩薩行無邊,菩薩智慧無邊,菩薩力用無邊,以無數、無量、無邊因緣,乃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盡未來際,利益解脫無量眾生。
??不過獨覺佛入世投胎,和凡人死後轉世、因業力不同去投胎,完全是兩回事!凡人投胎是身不由己,由不得自己選擇,而獨覺佛入世投胎,是隨著機緣的成熟,主動投胎,完全可以做到‘入胎不迷’,自己能夠做得自己的主!你若決定要走這條路子,我勸你還是入胎迷掉,不然你背負著許多記憶投胎,豈不很累?而且一生下來就什麽都懂,就會說話,誰家敢養活你?所以你要想清楚,是成個正等正覺的佛,暫住寂滅性海,還是先成個獨覺佛,繼續入世度脫眾生,利國利民,等你和這個世界緣分盡了,再究竟成佛?”
??順治思忖了半天,毅然說:“我聽菩薩的,就先成個獨覺佛吧!敢問菩薩,下一步弟子該如何修煉?”
??文殊菩薩讚許地點點頭,笑道:“修佛最穩妥的法門,是‘禪淨雙修’。禪淨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的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
??普賢菩薩送你的法本中,有《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以好好參修!
??若念佛與參禪,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於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覷覷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
??曆史上有記載,淨土宗的慧持法師到四川以後,就到峨嵋山中修行,後來死在峨嵋了。可是到了七百年後的宋朝,峨嵋山下的樂山,有一天刮大風,一棵大樹吹倒了,發現有個和尚在樹洞裏打坐。地方官趕緊向朝廷報告,當時皇帝是宋徽宗,會畫畫、寫字,文學非常好。他一聽有個和尚坐在樹洞裏頭,指甲長得把身子都卷起來,胡子頭發指甲還在長,就下命令送到京城河南開封。
??那時掌管天下佛教的是喇嘛金總持,金總持用敲引磬引慧持法師出定,慧持法師一出定就問他的哥哥慧遠法師在哪裏?慧遠是晉朝人,早在七百年前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所以真修行的人,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但佛家不提倡長生不死,而是應該主動入世投胎,去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才是佛的胸懷!”
??順治聽得滿心歡喜,又問:“請菩薩開示,如何修禪?”
??文殊菩薩說:“學禪不離禪定,但不一定要從禪定入手。禪宗注重見地,注重般若,當然仍須修證,沒有漸修的根基,如何談頓悟的成就!
??你的修為,已到有覺有觀這一步,再進一步是: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
??由有覺有觀的境界,再進一步證入內心無比的喜悅,這不隻是口頭的高興,而是看到一切眾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祥和的;他們即使有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強的,所以菩薩‘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狀態久了,整個身體會僵化,氣脈就不能通了。
??這時專其一心,專在初禪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精氣神不外逸的狀態。氣停了,就是道家的‘無火之謂炁’,漸漸地證到:無覺無觀,三昧念喜,心中無比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境界就是‘念’,此時證到二禪。
??無複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
??這裏又起變化,到了三禪,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都起了大變化。到了三禪境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就是禪,能到達三禪,是要無量功德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之前,隻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入三禪後,看以前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為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複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這裏要注意,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