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六章 靈珠轉世劉伯溫 奇門遁甲初學成
靈珠子安心住在閻羅殿後殿,日日修習佛法楞伽經。
??楞伽經是一部大經,佛在《楞伽經》中開示的的就是“性宗”與“相宗”兩種法門。“性宗”偏重於說“空”,“相宗”偏重於說“有”,其實空與有隻是一體兩麵,偏向於哪一麵都不對,隻因眾生的根器不同,佛因機教化,才對有的人說“空”,對有的人說“有”。
??《楞伽經》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經典,同時也被相宗奉為圭臬,是學唯識法相學的人必讀的經典之一。佛在一般開示性相的經文中,為適應眾生的根機,不是偏於性上的闡發,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很少有二者並重的,因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門,都是很深奧的,除非是上上根熟的眾生,才能兼籌並顧。而靈珠子累世修習佛法,正適合學這種性相一如的大經!
??靈珠子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學習《楞伽經》,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日子,直到有一天,閻羅王興衝衝地來找靈珠子。閻羅王看看靈珠子的氣色,驚喜地說:“靈珠子大仙,看你神采內斂,頭頂已經有了金光、白光、佛光,已經成就了羅漢果,可喜可賀!今天我來找你,是有件喜事告訴你,你轉世曆練的時機到了!”
??靈珠子淡淡地說:“大王,轉世都有隔陰之迷,前世修習的佛法幾乎全忘了,有何喜之有?”閻羅王說:“不然。你所讀的書,所修習的佛法,都是功不唐捐,都會進入你的阿賴耶識。修佛是種漫長的熏修過程,需要內外雙修,既要修內心,打坐入定,修四禪八定,又要積累外功,需要無數的善功積累,才會最終成佛。佛經記載,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過釋迦牟尼佛的鮮血,修了無數劫的善功,才有最後一世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如今有一個絕好的轉世機會來了,久違的七竅玲瓏心再次出現在地府,你帶著它去投胎,事倍功半,必將名垂青史!”
??靈珠子聽了精神一振,問道:“這次要我去何處投胎?”閻羅王說:“根據你自身的因緣,將去浙江青田投胎,名叫劉伯溫,字伯溫。”
??靈珠子一聽可以帶著七竅玲瓏心轉世,欣然答應去投胎,果然出生於山清水秀的浙江青田南田山武陽村。父親名叫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任遂昌縣教諭(教諭是學官名,負責教育生員。),母親富氏,賢德善良,知書達禮,十分疼愛劉伯溫。
??劉伯溫自幼聰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父親是飽學之士,家裏藏書極多,劉伯溫三歲就能識文斷字,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都非常喜歡,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精心研究頗有心得。而且劉伯溫的記憶力是非常之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五歲就能寫文章,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小小年紀就被當地人呼為“神童”,名聲遠揚!
??父親劉熗十分驚喜,遍請飽學之士教導劉伯溫讀書,師父換了一個又一個,因為劉伯溫的才華很快就在師父之上!幾位老師都對父親劉熗說:“你的兒子不同凡響,天資之高世所罕見!他日這個孩子定當光大你家門楣、振興你劉氏家族!”
??劉伯溫很快就讀遍儒家經典,父親查考他的學問,舉一反三,對答如流!
??父親怕他驕傲,故意找來許多深奧的道家、佛家經書讓他讀,有意讓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挫挫他的銳氣!
??劉伯溫攻讀佛道兩家的經典,果然晦澀難懂,就專心致誌地鑽研起來,小夥伴喊他去玩,他搖搖手不去,躲到僻靜的山穀裏,一心讀書!
??劉伯溫雖然聰明異常,但畢竟年紀小,對佛道兩家經典看得一知半解,卻對奇門遁甲之術十分感興趣,經常求教附近懂這門學問的儒者,最羨慕的人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常常以“諸葛再世”自詡自己。
??父親劉熗悉心栽培劉伯溫,泰定元年(1324年),送十四歲的劉伯溫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伯溫卻不同,他早已讀過此書,當場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選儒家經典中最難懂的《易經》考問劉伯溫,劉伯溫卻應對如流,對先後天八卦都有獨到的研究!
??老師驚呼劉伯溫為神童,見人就誇獎劉伯溫,劉伯溫年輕氣盛,自然有些得意洋洋;但是也有一個遺憾,就是《奇門遁甲》這一奇書,一直看不懂,到處向人請教,也是一知半解,恐怕普天之下,懂《奇門遁甲》的隻不過寥寥數人!
??這天劉伯溫見天氣不錯,就獨自一人,攜帶奇書《奇門遁甲》,來到一處山穀裏,發憤鑽研。誰知看了半天,仍是無從下手,越是這樣,劉伯溫越是好奇,看了半晌,神思困倦,就躺在草地上,以書本當枕頭,沉沉睡去。
??恍恍惚惚之間,遠處一個白影走了過來,轉眼之間就到了麵前!劉伯溫一愣,連忙迎上前去,隻見此人羽扇綸巾,三十出頭,一襲白衣,手搖鵝毛羽扇,笑容可掬,十分儒雅!
??劉伯溫拱手為禮,問道:“先生從何而來?所為何事?”那人微微一笑,卻不回答,彎腰從地上拾起那本《奇門遁甲》,翻了開來,隻寥寥數語,劉伯溫聽了卻如遭雷擊,恍然大悟!自己一直參不透《奇門遁甲》,經過此人指點,豁然開朗!
??劉伯溫恭恭敬敬地對此人施了一禮,又問:“多謝先生指教?先生是何人?”那人卻轉身不答,飄然而去,留下一句話:“一千年前諸葛亮,一千年後劉伯溫!”劉伯溫十分驚詫,諸葛亮遠在漢朝,死去已經一千一百三十年了,怎麽會在此地現身?自己莫非遇鬼了?心中一驚,出了一身冷汗,突然驚醒,卻發覺自己還睡在山穀的草地上,那本《奇門遁甲》還枕在頭下!
??劉伯溫心知這是南柯一夢,但是夢中諸葛亮指點自己的幾句話記憶猶新,試著拿起《奇門遁甲》,用諸葛亮教的法子再看,果然條分縷析,找到了門路!
??劉伯溫大喜,跪倒在地,望著成都的方向拜了三拜,感謝諸葛亮的指點之恩,想來是自己的誌誠鑽研,感動了諸葛亮的靈魂,前來指點自己。但是轉念一想,諸葛亮走時留下一句話,一千年前諸葛亮,一千年後劉伯溫,這是什麽意思?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已到午時,劉伯溫腹中饑餓,就回去吃飯。吃飯時仍然捧著《奇門遁甲》這本奇書看,越看卻越高興,諸葛亮的法子果然管用,原本看不懂的奇書,找到了門徑,左右不過是五行生克製化,用來推算人事、軍事!
??劉伯溫日日捧著《奇門遁甲》,鑽研它的奇妙之處,熟記各種變化,轉眼過了三年,劉伯溫十七歲了。
??父親早就得知劉伯溫學業有成,老師已經沒有東西教他了,就命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經世致用的教育。
??程朱理學是宋朝的顯學,雖然現在宋朝已亡,到了元朝末年,但天下讀書人仍然推崇漢學,學習程朱理學依舊是時尚!
??理學大儒鄭複初隻教了劉伯溫一年,劉伯溫已經盡得理學的精髓,鄭複初對劉伯溫的父親讚許道:“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你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鄭複初知道劉伯溫將來必成大器,又教他古代兵法,排兵布陣,克敵製勝之道,劉伯溫學得津津有味。
??日子一長,鄭複初知道了劉伯溫在鑽研奇書《奇門遁甲》,就笑著對他說:“徒兒,我指點你一個去處!程朱理學的故裏在徽州,徽州轄下歙縣南鄉有座覆船山,傳說覆船山主峰擱船尖,藏著一本《奇門遁甲》秘本!你既然有誌於此,可去覆船山一行,碰碰運氣,若能得到那本秘本,與你手中的《奇門遁甲》參照著學,必定一日千裏!”
??劉伯溫聽了大喜,立刻帶了盤纏,辭別師父,動身去覆船山。
??一路趕到安徽歙縣,問了當地居民,趕到覆船山下,遇到一個農夫,劉伯溫掏出銀子,請他領路,要上主峰擱船尖一行。
??農夫警惕地打量打量劉伯溫,問道:“公子,主峰擱船尖奇險無比,你去哪裏做什麽?”劉伯溫笑道:“在下久慕擱船尖的風光,要去遊玩賦詩一番。”農夫收了銀子,隨手折下一根小樹棍,遞給劉伯溫拄著,說爬山用得著。劉伯溫也不多說,接過樹棍,把包裹緊綁在身上,拔足登山。
??劉伯溫一邊登山,一邊觀賞山景,一邊問那農夫。原來覆船山是黃山餘脈,山勢起伏頓挫,奇形怪狀,千百萬變,並且向四方伸出許多小山脈,整個形狀像一隻倒覆的船,故得此名。快到山頂時,劉伯溫驚奇地發現有許多瀑布,沿山勢往下奔騰,濺起許多水霧,就問農夫這些瀑布是哪來的?
??農夫笑著說:“公子,山頂有座龍池,不斷地湧出泉水。泉水從山上溢出來,長年累月,把山石都衝裂了!其下共有九道石坎,如同峽穀一般對峙,把泉水逼聚到一起,到了山腰處,又匯流成瀑布直衝下來,與下麵的山石相撞,又分成許多小瀑布,急衝下山!山腰處有一處深潭,傳說是龍王的別宮,每當要下雨的時候,深潭上麵就白雲飄飄,如同人戴的帽子,我們山民看了幾十年這白雲,每次白雲出現,必定下雨!要是遇到大旱之年,我們帶著貢品,去深潭邊上焚香跪拜禱告,不出三日,必定下雨!
??這深潭如此神異,本地有一位洪大戶,發動大家募捐,在深潭邊上建了一座“龍王廟”。平時也有人去照料香火,常有山民遇到煩事去禱告,無不靈驗!隻是禱告的儀式比較奇怪,這是當地的風俗,公子要是遇上了,千萬莫要多問,否則必會惹禍上身!”
??劉伯溫聽了連連點頭,一路氣喘籲籲地爬上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四處走了走,卻大失所望,山頂隻有白雲飄飄,卻不見一個人影,更別說天書了!
??劉伯溫大失所望,想了一會,對農夫說:“我遠道而來,看來要白跑一趟了,煩勞你帶我去那座神奇的龍王廟看看?”農夫麵色大變,說:“我們這裏民風彪悍,我勸公子還是別去,萬一觸怒了山民,恐有不測之禍!”農夫這麽一說,劉伯溫愈發好奇,又從懷裏掏出一錠銀子塞給農夫,請他帶自己一行。
??農夫看在銀子的份上,一再叮囑劉伯溫隻能看,不可開口說話,然後從另一條路下山,輾轉來到山腰處。
??山腰裏果然有一座深潭,劉伯溫老遠就看見一座龍王廟,雖然在山上,也蓋得金碧輝煌,看來話費了不少財力。走近一看,龍王廟裏燈火輝煌,人聲鼎沸,一大幫人正在跪地禱告!
??農夫忽然麵露驚恐之色,伸手攔住劉伯溫,不讓他進去。劉伯溫已經到了這裏,自然好奇,一把推開農夫,走進龍王廟!
??不料劉伯溫一進去,發現一樁怪事,龍王廟裏除了威嚴的龍王像,到處插著火把,一部分人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在禱告,說的都是奇怪的話,一句也聽不懂!還有一部分人圍著火把在跳一種奇怪的舞蹈,劉伯溫從來沒有見過!
??劉伯溫剛踏進廟門,廟裏的山民全都愣住了,為首的一個員外模樣的人站起來,對著劉伯溫身後的農夫喝道:“洪三!你好大的膽子!我們在做法事,你竟敢帶外人到此?你不想活了嗎?”那農夫嚇得跪倒在地,連連求饒說:“洪大戶,不能怪我,我隻是讓他遠遠地看一看熱鬧,誰知他不聽阻攔,竟然闖進廟裏!大戶饒命啊,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歲孩子,我雖然沒有入教,卻不敢破壞教規!”
??周圍的山民頓時喧嘩起來,七嘴八舌地要把劉伯溫和洪三投進深潭祭祀神靈,說他們衝撞了光明神!
??劉伯溫聽得莫名其妙,舉手說道:“各位鄉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有什麽光明神?”這話一說,群情激憤,紛紛湧上來,把劉伯溫抬起來,要投入廟外的深潭!劉伯溫嚇得麵色蒼白,可又不屑求饒,眼看著要被抬出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忽然廟裏所有的火把全部無風自滅,正中間的龍王像卻閃閃發出金光,一個威嚴的生意說道:“放開那位公子!你們都給我出去!”
??山民愚昧,最是信神,一看龍王顯靈,個個嚇得魂不附體,連忙放下劉伯溫,逃出廟外。
??劉伯溫也是駭怕不已,這時龍王竟然抬腿從神龕上走了下來,站在劉伯溫麵前,和藹地說:“公子莫怕!你轉世多次,已經忘記前事了。我與你有極深的淵源,若幹世前,你曾救我一命!我早已修成龍神正果,隻是心裏放不下你,才留在這座龍王廟裏,特地等你!”
??劉伯溫戰戰兢兢地問:“龍神,您等我有什麽事?”
??龍王歎了口氣說:“我多生多世都幫過你,隻是你忘了。我留在這裏,是為了助你一臂之力!覆船山主峰擱船尖確實有一本天書,叫《六甲天書》,與你包裹裏的《奇門遁甲》卻不盡相同,這《六甲天書》才是真正的天書,它可以助你功成名就,將來你的成就不在諸葛武侯之下!”
??說完龍王的眼神一閃,劉伯溫手裏立刻多了一本天書!
??劉伯溫低頭一看,正是那本《六甲天書》,紙質不是羊皮也不是人間的紙張,十分奇怪,封麵上寫著四個篆字《六甲天書》。
??龍王接著說:“天書你是看不懂的,我用法力把它化作凡間的篆字,切記,這書隻能你一個人看,切切不可外泄,否則必有奇禍!等你學會了這本書,它自然會化去,你也莫要奇怪。你離修成佛果已經不遠,善自珍重,我走了。”
??說完,龍王又變回神像,回到神龕裏,不再說話。
??劉伯溫小心翼翼地收起天書,走到廟外,外麵的山民依然沒有散去,驚奇地看著劉伯溫。
??劉伯溫也不理他們,轉身要走,那個為首的洪大戶忽然攔住劉伯溫施禮說:“公子且慢,龍王和你說了什麽?”劉伯溫笑道:“龍王和我是舊交,囑咐了我一些話,卻與你等無關。”洪大戶恭恭敬敬地說:“既然公子不肯說,我們也不敢得罪龍王的朋友,隻有一條,我們今晚聚會禱告的事,還望公子不要說出去,否則我們會有麻煩。”劉伯溫驚詫地問:“原來你們在龍王廟裏不是拜龍王?卻是拜的什麽神仙?”
??洪大戶沉吟片刻,毅然說:“公子既然與龍王有緣,想必不會害我們,我就實言相告吧!我們都是明教教徒,為官府所不容,所以躲在這龍王廟裏做禱告,是借龍王廟禱告我們的教主!”
??劉伯溫一聽,驚奇地問:“你們拜的是什麽神?”洪大戶慨然說:“我等不服蒙古人的統製,意圖恢複漢人的江山,所以入了明教!像我們這樣的明教徒,全國怕是有數十萬之眾!明教往往尊三國時的張角為教祖,敬摩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喜穿白色服裝,提倡素食、戒酒、裸葬;教徒之間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人,認為世上光明的力量終必戰勝黑暗的力量。明教的教義起源於波斯的拜火教,崇拜太陽神,又與本土的五鬥米教糅合,曆史上信徒頗多!五代梁朝時期,母乙發動起義;兩宋時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的方臘起義、王念經起義,都與明教有關係!民間的彌勒教、白蓮社都是我明教的分支,所以官府非常害怕明教,大力彈壓,還望公子為我們保守秘密!”
??劉伯溫聽了暗暗欣喜,如今是元泰定帝在位,蒙古人殘忍好殺,輕視文人,有明教這麽一支巨大的力量,日後恢複漢人江山大為有用!於是劉伯溫跪在龍王廟前發誓:“我劉伯溫絕不泄露今晚之事,如違誓約,人神共誅!”
??洪大戶聽完大喜,還命農夫洪三送劉伯溫下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