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傾唐小戲骨> 第七章 淄州票號和驛站

第七章 淄州票號和驛站

  確定勤王大計后,整個淄州五縣的官吏立刻行動了起來。

  每座縣城的街頭巷尾顯要之處,一夜間就貼滿了徵兵告示。

  天剛亮,就擠滿了圍觀的百姓,其中有識字的,但更多的是不識字的,他們急切地詢問:「快給俺們說說,這告示上都寫了啥?」

  「好消息啊,破浪軍和各縣縣兵又要擴軍了,待遇還是原來那般優厚,這個大傢伙都知道,趕快回家準備應選吧!

  我家三個兒子都必須去,哪怕選上一個也好啊!」

  一個識字的教書先生打扮的文人,熱情地給大家讀出了告示的內容。

  其他的圍觀百姓,聽說「破浪軍又擴軍」這個天大的好消息,立刻高喊著「快回家,讓小兔崽子們準備起來」便化作鳥獸散,紛紛向家的方向快速奔跑而去。

  各縣屯保的各級保長,昨夜就得到縣裡的徵兵通知,他們當即挨家挨戶的通報,散落在淄州五縣的屯保保民們頓時沸騰了,他們興奮得一夜未睡!

  道理很簡單啊,只要家中被選中哪怕一個男丁,他們家就將再擁有一百畝屬於自己的田地啦!

  那可是這群世代耕耘在田間地頭的保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從這一點上說,他們就是王師範最堅定、最有力的支持者。

  天剛亮,各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甚至各縣的屯田副總管和總管的家門前,都擠滿了報名應選的青壯小夥子。 一秒記住http://m.bqge.org

  保長們知道大家的心情是何等的興奮、激動和渴望,畢竟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自家的子侄更是要去應選的。

  當然,除了再分得田地外,他們也有報答王刺史知遇之恩的情感在內心涌動。

  須知若沒有王刺史的信任,自己可是萬萬當不上屯保中的管事之人,更不會有這般溫飽無虞賽神仙的幸福日子啦。

  於是,他們紛紛出言安撫道:「大夥別著急,一個也落不下的,只要年滿十四歲,未過三十歲,都在應徵之列,都有機會被選上!」

  然而,最令王師範和一眾幕僚意外的是,鄉紳子弟也報名參選了!

  這可是一件大事,它說明了淄州鄉紳階層對他的認可,願意與其結為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且這些高門子弟多從小習文練武,一旦用好,破浪軍的實力將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基層軍官的戰術素養。

  不過,也要提防有異心、私心者混入破浪軍,故影衛在王師範的直接指示下,立即行動起來,防患於未燃。

  但也僅僅是做到心中有數而已,王師範並不擔心因他們的加入、或可能的小動作,就能輕易地動搖破浪軍的軍心和忠心。

  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須知可是他親手給了,構成破浪軍主體的保民子弟及其家人,能夠生存下去的可能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何況他們家中還多有供奉著王師範的長生牌位呢。

  經過多次擴軍,對於選兵標準和具體流程,主事者早已駕輕就熟。

  破浪軍中抽出部分老兵當作裁判,對於違規者堅決剔除,最終,軍師敬翔按成績優劣排好名次。

  多餘者以備下次擴軍之用,或遇到戰事緊急時作為快速補充兵力之選。

  為了保證不流失好苗子,那些達到破浪軍選兵要求,卻因名次靠後而落選者,都被編入了保丁隊伍,在那裡他們可以得到基本的軍事訓練,成長為破浪軍主要的後備力量。

  除濟陽縣外,其餘四縣的原縣兵也加入了這次選兵。

  王師範想藉此機會將縣兵中的糟粕去除、取其精華,再補充進新生力量,由破浪軍老兵擔任都頭、縣尉,最終徹底將這支武裝納入自己的掌控。

  各縣的縣兵規模被定為五百人的編製,新任縣尉皆由破浪軍都頭充任。

  經過數次大戰的洗禮,他們積累了不少的戰場經驗,再經萬勝軍校二期的培訓,不僅夯實了基礎的統兵知識,更成為校長王師範的絕對心腹。

  縣尉之下的五個縣兵都頭,皆由破浪軍老兵充任。一則便於指揮,二則利於開展訓練。

  當然,他們的待遇等同於在破浪軍時,並沒有降低,而且王師範也做出了保證,兩年後他們可重回破浪軍,軍職提升一級。

  畢竟二線部隊立功升職的機會少,對於有著強烈榮譽感的破浪勇士,確是有些難以接受的。

  所以,該撫慰的還是要撫慰,何況作為上位者又怎能虧待親信呢?籠絡還來不及呢。

  三日後,王師範手中掌握的軍事力量是這樣的:破浪軍一萬精銳,五縣縣兵共兩千五百人馬,淄州屯保共有保丁一萬人。

  此次擴軍新提拔起的隊長以上軍職人員,和因泗上之戰立功提拔者,同為萬勝軍校二期學員。

  三百餘破浪軍精英匯聚到萬勝軍校,他們將是破浪軍的拳頭、手指,是王師範麾下的骨幹,故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領會戰鬥意圖,方能如臂使指。

  王師範對他們很是重視,特意讓敬翔這樣的智謀之士也加入到軍校教學之中,同時成立了針對營、軍兩級的中級軍官培訓班,主講歷史經典戰例分析。

  畢竟現在的破浪軍營指揮使麾下足有兵力一千五百人,是正常編製的三倍,也確實需要其提高軍事素養,何況軍都指揮使呢。

  另外,親兵中選出精銳五百人,分為五都,由於家五虎分別擔任都頭,獨立於龍虎親軍左右營之外,專門負責王師範日常警衛工作,戰時緊隨其出戰,並只接受其本人的命令。

  破浪軍的訓練也沒耽誤,由留守的副職帶領訓練,底層戰鬥力也在逐步生成。

  就在擴軍、練兵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后,淄州五縣縣衙、甚至州衙前的布告欄中,又貼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消息:「尋訪名醫」。

  這個布告是王師範親自下令貼出的,因為他早就了解到張文蔚的弟弟張濟美患有心臟病多年,多方尋醫,至今仍未治癒。

  病魔時常折磨著他,讓一向奉行仁孝恭謹的張文蔚可是愁壞了。

  為此,王師範想利用手中的影響力幫助張家解決這塊心病,而且命王靈讓暗衛亦在各地留意、尋訪名醫的消息。

  王師範的這個舉動,深深地感動了張文蔚兄弟和其年邁的母親,母親將張文蔚叫到近前,眼圈裡尚有淚光浮動。

  囑咐道:「兒啊,王刺史是個有心人,之前聽你說他現在正是最忙的時候,竟然還能把你弟弟的病放在心裡,替我們家尋醫問葯,這份恩情我們張家得報。

  而且從中也能看出他對你的器重,你可要用心辦事,替王刺史多多分憂,咱們張家男兒可不是親厚不分之人啊。」

  張文蔚本就有此打算,再聽了母親的敦敦教誨,更是不能不盡心儘力,回應道:「母親放心就是,孩兒曉得,斷不會尸位素餐的。」

  隨後,張文蔚工作之餘就把自己關在自家書房之中,冥思苦想淄州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在哪裡?一連數日苦功,終於靈光一閃,有了眉目,遂直奔州衙向王師範諫言而來。

  「主公,屬下近日閉門苦思,對淄州發展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能錦上添花。」

  王師範睜大了眼睛,顯然有些意外,畢竟他可是沒有布置任務啊。

  張文蔚竟然主動為淄州、為自己謀划,這可是天大的好事,不管其想法是好是壞,先聽聽總是無妨的,遂鼓勵道:「張先生請詳細講來。」

  「眼下淄州鹽、鐵、絹帛業務已經步入良性循環,屯田政策也落實得很好,只是在商業上有所欠缺,致使商稅收入寥寥無幾,故屬下想在這方面下下功夫,促進淄州商業的繁榮。」

  張文蔚先把淄州大致情況分析一下,然後指出了自己的意圖所在。

  「張先生說得極是,商業確實是淄州的短板,那依你之見,我們應該從何處著手呢?」

  「大唐自立朝以來,商業上就多以銅錢結算,然我大唐畢竟缺乏銅礦,遂致使市面上銅錢不足。

  再加上各地漸有禁止銅錢出境的情況發生,這就更給商貿往來、尤其是跨地域的商貿往來,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故我們可以從解決銅錢流通上著手,讓商人在淄州行商更加便捷。」

  「張先生有何高見?」

  「也不是張某的高見,朝廷之前就用過這個辦法,只是因這些年流寇橫行,執行起來多有不便,才漸漸被棄之不用,久而久之就遺忘了,這個辦法就叫做飛錢,亦叫做便換。」

  「具體做法如何呢?」

  「這個辦法最早是由各道地方政府在京都長安的辦事處,也就是進奏院,想出來的,後來在各軍各使中廣為傳用、甚至中央戶部的度支鹽鐵也用過。

  具體做法是,商人將貨款交給進奏院,進奏院製作一張票券,也叫文牒或公據,分成兩半,一半給商人,另一半寄回本道,商人回到本道后,合券核對無誤后,就可以領回貨款了。

  如此好處十分明顯,既消除了商人因攜帶大量銅錢而被中途搶劫的風險,又解決了因銅錢不足導致的商業流通不暢,而且還使得地方政府不用再往進奏院運錢了,皆因往來商人獲得便利的同時,也解決了進奏院的花銷問題。」

  王師範聽懂了,這不就是後世的銀行匯兌業務嘛,確實能節省貨幣的用量,而且對於唐朝一直持續的通貨緊縮局面,亦必然會有改觀之效。

  只是這裡邊有一個問題,王師範提了出來。

  「這個辦法是好,只是這裡有一個信用問題,商人憑什麼會將銅錢存入類似進奏院的部門,要是遇到留難怎麼辦?他們怎麼肯輕易存錢呢?」

  王師範這個問題一拋出,倒是讓張文蔚有些措手不及,不是他沒有想到這種情況,而是他沒想到主公一語就切中要害。

  從短暫吃驚中恢復過來后,他滿含欽佩道:「主公果非常人,一語中的,此中確實存在這個問題。

  當年還是懿宗在位時,就發生過地方州府留難的失信之事,商人立刻就不敢再匯款了,待朝廷發現其中弊端后,於咸通八年下令各州府不許留難,才復使商人恢複信任。

  故欲在淄州效仿,就必須由州府出面,並以兩稅作為擔保,最好再借用主公的威望,明令五縣不許留難,以此博取商人的信任,讓他們敢於把貨款存進來。」

  「這個好辦,可以我的名義,下令五縣以兩稅為擔保,在縣城中辦理飛錢業務。

  不是要開出票券嘛,索性統一命名為『淄州票號』,具體到五縣就是『淄州票號濟陽縣分號』等,張先生以為如何?」

  「如此甚好,只是難免要先投入一部分資財……」張文蔚說出一個實情,就等待著主公最後的決定。

  考慮良久后,王師範終於下定決心,用極其肯定、不含一絲猶豫的語氣,回復道:「建立票號的本錢由州府來出,其需要用錢之處,無非就是多雇傭幾十名吏員,再加上往來五縣傳送票券。

  一則所需支出尚在州府承受範圍內,二則五縣商貿往來頻繁后,商稅收入自然逐步增加,日後會彌補一應支出的。

  此外,本刺史還有一個一石二鳥之策,就是在各縣交通官道之間,每隔五十里建立一個驛站,驛站里備好快馬,可以使票券的傳送更迅捷。

  而且這個驛站體系還可用于軍情、政令的傳送,使淄州能夠做到令行禁止、有警即聞。

  至於每個驛站所需開支,可以選一戶農家作為驛卒,再給他們劃出一些田地,自給自足就是了,不用州府一文錢。」

  張文蔚激動了,他萬萬沒想到,跟主公一番交談下來,竟然聊出這麼多的好處,不由得再次欽佩道:「主公妙策。」

  二人取得共識,王師範最後確定道:「此事按我們剛才商定的辦,具體細節就勞煩張先生和杜別駕詳細謀划,本刺史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立即行動,把『淄州票號』和驛站儘快建立起來。」

  「好,屬下這就去找杜兄。」

  張文蔚興奮而急切應道,后告辭離去,自然是去杜荀鶴的辦公所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