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劍墨長空> 第一百七十章 張家大院

第一百七十章 張家大院

  人人稱讚向往的江南道,就坐落在大江以南,東臨大海,西抵襄陽,南至八閩,而現在的江南道可不止於大江以南了,大江以北一部也被稱為了江南道地區,至於為什麽呢,原因無他,江南道富庶而已,甚至於許多在京畿道或者更北一點的幽雲十六州地界之人都自稱為江南道人士,似乎這樣更能顯示身份一樣。


  比不上京畿道六路三十六府的一千七百萬戶,也比不上荊州道的盛世人才,更比不上西蜀道的風水寶地,但江南道就是富裕無比,其中最多的便是為商之人。大夏開朝以來,便商旅縱橫天下,可以說是有人的地方便也一定會有買賣,無論是府治所在的姑蘇城還是諸如揚州、銅陵等地城內,都各布置有各種各樣的商行貨號。


  有人調侃道,在姑蘇城內經商的人比城內的百姓人還多。


  當然,這自然是笑話,朝廷鼓勵耕田由來已久,在天下看來還是種地的人比較多,什麽,你說農田侵占?在別的道這樣的事情也許會經常發生,但江南道就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開什麽玩笑呢,大家都忙著經商,誰跟你鬧麻煩侵占你的地啊,都是有錢人直接花銀子買下了,你侵占那地,讓別人怎麽花錢了?

  而且朝廷也屢次頒布律令嚴禁私占民田了,但凡有這樣的事,百姓給直接鬧到按察司那裏去,當地的官府都吃不了兜著走,侵犯民田要得罪多少人呢?一是同樣要買民田的人,二是官府,三是按察司,一趟下來,不劃算。


  但江南道不是以百姓耕田得名的,也不是以商貿出名的,而是門閥士族。在江南道上真正的大家家主,沒有人會去喊一句東家,或者老板、掌櫃的這樣之類的話,各大門閥下的產業自然有聘請專司點賬的人去做個名義上的代表,那些人才稱之為東家、掌櫃的,而幕後的各大家主們,都得叫老爺,這才合規矩。


  眾所周知的張家即是門閥中的一大代表,但其實江南道門閥士族共有五大家,吳朱張顧陸是為五大家,大大小小的瓜分了整個江南道,隻是以張家為代表的了而已,畢竟張家官場上有人,江湖上有人,幾乎遍布天下都是張家的自己人,而張家現任的家主張航鈺則是欽封的二等子爵,是平民能以功德得到封賞爵位的最高一等,再往上的一等子爵則是要靠軍功了,更不用說公侯伯。


  但五大門閥崛起之前卻有著各自的心酸血淚,在梟離時代之前五大門閥世家還叫五小家,作為當時江南三大家族的子家族,時時備受欺辱,江南道汪氏為先民貴族,江南道鄭氏為官宦世家,江南道謝家亦為官宦世家,三家在末期中掌控下的江南道自是民不聊生,而江左更有王氏、蕭氏兩大門閥,壓迫得五小家喘不上氣來。


  變化也就在梟離時代了,靖南軍北上之前就已陳兵五萬在江南道與荊州道的交界線上,嚇得當時三大家族氣都不敢喘一下,但仍然口出狂言,說一旦靖南軍東進半步,江南道三百萬戶誓死保衛鄉土,但最終三大家族還是暗地裏通氣,各自找了靖南軍中的人,不斷送錢送糧,希翼著靖南軍打進江南道以後不要踐踏自己的任何產業。

  對此靖南軍沒有任何的表現,而是收了錢糧之後,直接北上,瞬時滅掉了北伐路上的王氏、蕭氏,共計亡族四千多百口,踩著兩大門閥的屍骨上了京,這下讓江南道的三大家族更加驚慌了,不斷的送錢送糧到靖南軍帳中,也為靖南軍北伐西進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但在這同時,吳朱張顧陸五小家族也在暗中不斷的找靖南軍中之人推心置腹,送錢送糧更為賣力,大小之間的區別當下立判,大家族隻是為了找個投靠的靠山,而小家族則是在進行命運的抉擇。


  張家的成功就在於張薇與張鱷這兩人上,張薇既是楚門弟子,又是鳳凰殿主,又在梟離之亂中幫助了靖南軍,而張鱷則直接就是靖南軍上將了,算是軍中一顆壯碩的大樹了,就毗鄰在江南道的荊州道上便是靖南軍了,張家如何能害怕任何的狂風暴雨。


  當然,最大的誤算大概就是張婷了,這枚有著江南道第一才氣的女士子,高中之後登頂極品官銜,卻在往後的幾年裏一直走下坡路,在為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於在京城的開銷還得從姑蘇城張宅中要錢了。


  張家在姑蘇城內外的產業極多,分布在道內的產業更多,在其他道上也有頗多的產業,才構築了如此強大的一個世家,朝中黃紫盡親朋,邊疆大將為好友。最親最貴的便是張家的現任家主張航鈺了,作為上一任家主最小的兒子,也是最為能幹的兒子,在梟離之亂中便以其魄力謀劃奠定了張家在未來近百年鼎立於江南道的基礎。


  張家的宅子很多,很大,光是在姑蘇城內這樣僅次於金陵、江陵寸土寸金的地方,別說一套大宅子了,便是小小的一進小別院,動輒都要二百兩銀子,一百兩銀子可換十萬錢,一個正七品的縣令,年俸四十五兩銀子,過大年還會有戶部撥發的津貼接近五十兩銀子,也就是這樣,一個縣令也要兩年不吃不喝才能勉強買下一座小小的一進小別院。


  但一個七品的縣官怎能隻住小小的一進別院呢?如此更別提二進、三進的大院子了,不過人人都知道在姑蘇城內最大的房子便是張家大院了。


  張家大院在姑蘇城東北角,由張氏一族在姑蘇城內曆經三帝一百二十年的時間中慢慢擴張而成的,最大的一次擴張在新治元年,張航鈺將原本的三進宅院直接一下子擴建成了七進宅院,張家大院中大大小小的院落有十六座,房屋一百七十八間,還有祭祖堂、繡樓、廚院、家塾院,更有數座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等。張家大院中的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32道,又獨立成章,一院一景。

  如此龐大的七進院落,僅次於王爺府,更且是完全在姑蘇城中,占據了整整一條街,可堪稱之為無價之寶了。


  在張家大院的一座戲院中,正演著江南蘇調,台子上的生角兒們每個動作都做得到位精致,附台上一群砸樂的梆子其樂融融,這一看便知是名角兒在喝蘇調,在姑蘇城內唱蘇調的名角兒很多,但多並不代表賤,相反姑蘇城內的名角兒身價都很貴,有哪家老爺誕辰或者喜慶請客便要邀請名角兒來唱上幾曲蘇調助助興,但一般的名角兒一次也會要個十幾兩銀子的,這十幾兩銀子不止是唱曲的名角一個人的,還有樂師、小角等等人的。


  而若是在姑蘇城內排上名次的大角兒,一次沒有個上百兩銀子,都輪不到給你唱一曲,這上百兩銀子全是這個角兒一人的。不過能請來名角也是一種殊榮了,許多江南道以外的大門大戶,哪個不以能請到姑蘇城的名角兒去唱上兩句為榮?


  此時在台上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姑蘇排名前二的名角了,她花名池魚,彈唱著一首很有名的蘇調《神劍打碑》,正是講的祈符四十年劍神白賈帶領著江湖高手阻擊北蠻鷂子軍的事,這一曲難就難在其曲高和寡的意境之上,既要彈出幾大武林高手的蓋世神功,又要單單唱出白賈當世無雙的氣魄,矛盾褶皺難以言表,都在說詞之中。


  此時姑蘇第一的蘇調大角河音,正在金陵城內給某個朝廷大員祝壽。


  而在台下的,則是姑蘇城內最為富貴的張老爺,張航鈺,以及陪同一起觀賞的十幾個老爺子們,這些人中有姑蘇城內的大老爺,也有江南道上的武將,更有江南道外來此居住的老爺子們,這些老爺子們多是將家業交給了子孫後人,而自個兒來姑蘇城享受來了,不過還是根據一些書信在掌控著家中的情況,其中之一便有方士書家的老爺子方鴻。


  讓人驚奇的是在這群人之中,最年輕的竟然是那個張老爺張航鈺。


  張航鈺二十歲起便繼承起家業來,作為張老太爺最小的一個兒子,卻也是最聰明的兒子,在真正掌控家權之前,卻也一直裝傻充愣,四處遊山玩水,寄情於山水之間,讓人完全看不出來一副富貴公子哥的樣子,但也正是遊山玩水,才結識了一大堆的人,其中最赫赫有名的便是靖南王歐陽歇。


  台上池魚一曲唱罷,台上人眼神中俱都充斥著滿足感,但無一人拍手稱快,唯有在張航鈺張老爺拍手之後,眾人才一同喝彩起來,殊榮至此,輝煌一時。


  池魚則是屈膝低頭,對眾人答謝,但在她看來,台下除了張航鈺,其餘人等都是一等一的眼饞看著她的身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