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艦隊(上)
鬆江船廠如今是日夜燈火通明,數以十萬計的勞工不分晝夜拚了命一般趕製艦船組件,三四千技術嫻熟的焊工分成兩班六個時辰輪倒,不為別的,隻為黃建國開出的巨額加班費!
鬆江船廠的勞工,在金陵通往上海的火車通車之前,每天工作五個時辰,每個月有六天休息的時候,每人可得二兩銀子的勞務工資,現在則是每天起步六個時辰,並且取消休息日,當然這並非強製。
以前鬆江船廠搞基礎建設,錘煉船板及組件人力綽綽有餘,安排休息日也在情理之中,盡管很多勞工本著多出力多掙銀子的想法去幹活,可勞工富裕太多,休息幾乎是強製安排,但現在不一樣,十二艘海上巨艦已經輪廓初成,一艘艘停泊在船塢裏麵如同一隻隻匍匐的鋼鐵巨獸,讓那些與造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船匠都不由驚呼歎為觀止。
黃建國眼裏布滿了血絲,這一年以來,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朱慈炯希望他能在十年之內為大明打造出一支可供遠洋征伐的無敵艦隊,截至今日,時間不過三年出頭,按理來說,他還有的是時間,但他不甘心啊。
梅山工業的發展之速,遠遠超過他的想象,隨著電能的廣泛運用,鋼鐵廠的月產量每月都在拔升,正在籌建的第三煉鋼廠,規模將是第二煉鋼廠的三倍,並且將初步運用轉爐煉鋼技術,一旦成功,其年產量將會是第一、第二煉鋼廠總和的數倍之多!
宋應星當真是個舉世罕見的奇才,趙立功隻是為其打開了一扇窗戶,他便能在幾年時間內相繼研究出微型電機到大型異步電機,甚至於現在同步電機的研發也已經進入實驗階段,至於其它如有線無線電報、發電機、焊機等小設備更是設計的越來越完善。
以焊機為例,火車通車第一批運來的一千台焊機,在每天連續焊接十個小時的情況下,最長的一台使用壽命也沒超過半個月,但隨後幾批,一批比一批的質量要好,如今這第四批兩千台焊機,使用已經超過三個月,燒毀的總數還不超過五百台,可謂是質的進步。
當然如今使用的焊機還是笨重的交流焊機,裏麵的線圈繞組重達六七十斤,整台焊機總重更是達到了一百六七十斤左右,好在數量龐大又是固定使用,否則光是轉運就夠頭疼一陣子的了。
黃建國很期待輕便的一隻手就能拎著到處跑的直流電機早日問世,更期待氬弧焊、埋弧焊乃至龍門焊這些特種焊機的早日出現,但他更期待的是鬆江船廠能夠早一日架設電網!
沒有電網真的很麻煩,光是一台焊機就需要一台小型柴油發電機進行供電,任何一名現代人都無法想象幾千台焊機工作時,幾千台柴油發電機供電所產生的噪音到底有多大,那真的是震耳欲聾,現在船廠的工人多多少少都有失聰現象,便是連黃建國都不例外……
汽油、柴油作為新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能源,提煉出來並不存在什麽難度,但現在幾乎沒有任何人能認識到這種能源將為以後的社會帶去怎樣的變化,意識最多停留在汽油彈的威力要遠在猛火油彈的威力之上,宋應星同樣如此,他現在廢寢忘食想要攻克的技術難題是趙立功為他打開的另外一扇窗……電燈!
隻是很可惜的是,後世普及千家萬戶的電燈,在如今這個時代擁有著無法想象的技術難點。
燈座好解決,110伏、220伏供電都沒問題,抽取提煉鎢絲的技術也被攻克,甚至燈泡外壁有玻璃廠負責研製,盡管達不到趙立功所說的薄度,但也差強人意勉強也能接受,但抽取真空?還有充什麽氮氣、氬氣?說是為了防止鎢絲氧化,延長燈泡的壽命,按照趙立功的解釋是在很高的溫度下,鎢絲是很活潑的?氮氣和氬氣是惰性氣體?不會和鎢絲發生化學反應?
宋應星完全沒聽懂……
但宋應星作為大明乃至幾千年以降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又有趙立功孜孜不倦的提點和教誨,根本不相信自己會有攻克不了的難題!
化學反應宋應星懂一點,惰性氣體是什麽,鎢絲為什麽會活潑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真空!氮氣和氬氣!
在趙立功的指導下,宋應星通過近三個月的研究終於成功合成了第一瓶氮氣,盡管容量極小,但絕對算得上是化學史上的豐功偉績,比曆史上英國化學家布拉克通過反複實驗研究出氮氣理論提前了一百多年!
不過僅僅攻克氮氣合成難題,離製造燈泡進而讓電燈問世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為此黃建國特意跑到梅山鎮和趙立功大吵了一架,黃建國認為趙立功放著宋應星這麽一個大才,卻不去架設電網,去研究製造變壓器,而是在搗鼓電燈……純粹就是不務正業。
趙立功也確實有點後悔,不過他和宋應星接觸這幾年下來,對這位古代科學狂人的性子幾乎摸透了,這個時候讓宋應星放下電燈去架電網絕無半分可能,於是隻能梗起脖子和黃建國對吵,黃建國的鬆江船廠不管怎麽說還是要依賴梅山工業基地才能發展,最後隻能憋著一肚子鳥氣,鬱悶的回了上海……
久而久之,黃建國乃至全鬆江船廠的工人們已經完全習慣了發電機產生的噪音,甚至於到了耳邊沒有轟鳴聲都無法入睡的地步……
電網還要等很久才有可能架設,這一點黃建國可以等,噪音日以繼夜黃建國能夠忍受,但作為船舶製造專家,新世紀的尖端人才,重生大明的三人之一,黃建國對於自己遠遠落後於趙立功和周衛東兩人實在無法忍受!
梅山工業基地之名在大明各行各界都是如雷貫耳,不提恐怖的鋼鐵生產量,便是電報、蒸汽綠皮火車兩樣劃時代的產物就足以讓任何一個人將梅山視為大明的聖地,幾年前對朱慈炯每年投入梅山幾千萬兩白銀的微詞言論更是早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