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內閣(3)
所以現在史可法為天子龍首是瞻,隻要不違背聖人大義,史可法甚至決心跟隨天子一條道走到黑!
現在今上說內閣是不是人手少了,史可法自己便考慮過這個問題,高弘圖、薑曰廣,兩位眉毛胡子都白了,沉重的內閣事務處理起來已經不是那麽的得心應手,光靠他與二陳處理如山一般的政務已經多多少少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個時候讓大臣入閣,其實也算正當時,一來可以減輕史可法等人的壓力,二來可以讓新入閣的大臣熟悉政務,一旦高、薑二老致仕,便可順利接過擔子,不至於造成脫節。
若是換做一年前,史可法多半會推薦解學龍和錢謙益入閣,不過解學龍已經被天子否決,自然排除在外,錢謙益身為禮部尚書又是原南都的實權重臣,資曆方麵完全足夠,隻可惜年紀比高弘圖和薑曰廣還大,最多一兩年便要告別政壇,選他入閣顯然不符合如今的朝堂形勢。
史可法端正身體道:“臣有三位人選,可舉薦入閣。”
“哪三位,史卿不妨直言。”
“一位是右僉都禦史王永吉,另一位是禮部右侍郎餘煌,第三位是吏部右侍郎侯峒曾……”
朱慈炯默然,史可法舉薦的這三人年紀都在五十上下,可謂正當時,曆史上侯峒曾倒是一位鐵骨錚錚的忠臣,清軍南下以後,率領百姓死守嘉定十餘日,最後城破投水自盡殉國……
明末曆史上如侯峒曾這樣殉國死難的忠臣不在少數,隻不過變節的更多,因此這些忠臣原本的光芒差不多也被掩蓋住了,好在朱慈炯有過現代經曆,還算熟悉明末那一段曆史,史可法提到侯峒曾,朱慈炯就不由想到了倪元璐,北京城破之際散盡家財招募死士力抗清兵,最後兵敗自縊,乃是北京城破以後,極少數的選擇殉國的重臣之一。
可惜倪元璐在弘光朝的時候被追諡‘文正’,那是有明一代的四位文正公之一,真正的名垂青史、萬代流芳,隻不過朱慈炯繼位以後,前前後後追諡了十幾位大臣,文正公卻隻追了一個方孝孺,實在是方孝孺太狠,不追文正,朱慈炯感覺過意不去,何況這本是福王做過的事,他也算借此還了福王一板凳的歉意,當然福王自己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倪元璐最終被追諡‘文成’,這可是僅次於‘文正’的美諡,足以對得起倪元璐的忠義之名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慈炯不想大明文官的最高諡號如同後世清朝時候那麽泛濫,有清一代,國祚和大明差相仿佛,可諡文正的官員足足是大明的一倍,平均三十幾年一個,相當不值錢……
至於王永吉,朱慈炯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家夥朝野風評極佳,且深受皇恩,如果不是趕上明清交替,沒準就是一代名臣,隻可歎這家夥在明亡以後投降了滿清,最後在清廷混的還不錯,官拜吏部尚書,加銜太子太保、國史院大學士……
餘煌,朱慈炯對他的印象隻記得是天啟年間的一個狀元,他登基以後,官場洗牌,被史可法舉薦入仕,不過此人一向低調,在朝裏幾乎沒什麽存在感……
史可法舉薦這三人入閣,朱慈炯倒是沒有異議,不管是如侯峒曾這樣明亡甘願殉國的忠臣還是如王永吉這號最終變節的貳臣,朱慈炯都不在意,否則這聖武朝第一個被驅逐的也是錢謙益,王鐸更不可能成為內閣第一屆成員之一。
曆史沒有如果,既然大明在他的手裏已經起死回生,這些曆史上變節之臣也沒了迎奉新主的機會,隻要實心辦事,朱慈炯完全可以將腦海裏的不佳印象全部祛除,反之若是一心隻知道以權謀私、結黨營私什麽的,那自然是新賬舊憶一起算,不打的永世不得翻身都不算完。
“史卿身為內閣首輔,舉薦大臣入閣協理政務也是應有之意。”朱慈炯笑著說道:“這三人年紀、資曆也沒有什麽可讓朕指摘的地方,便依史卿的意思讓他們三人全部入閣便是,不過對於內閣選人製度,朕有點建議,可供史卿參考。”
史可法正襟危坐,一副洗耳恭聽的架勢。
“大明官員一旦入閣,想要出閣,一般都是年歲太大告老還鄉,或是被彈劾下台,告老還鄉自不必多說,但被彈劾離開中樞,這裏麵的文章就多了,被彈劾下台的閣臣,到底是能力不足還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史卿想必心知肚明,很多懂得治國之道的博學鴻儒因此黯然離開朝堂,空有一身才學,卻已報國無門,豈不可悲?”
史可法並不太明白今上話裏所要表達什麽意思,但對這番話卻是感同身受,論陰謀詭計、勾心鬥角,以他的政治智慧完全應付不了,自他成為聖武朝的內閣首輔這兩年半以來,彈劾他的奏章差不多能裝滿一隻大木箱,尤其是去年年底的官場整頓之後,彈劾他的官員顯貴多不勝數,兩京十三省官員,六科十三道禦史,大有不將其彈劾下台絕不罷休的架勢!
但史可法始終屹立不倒,說白了隻有一個原因,因為史可法的背後是鼎力支持的聖武大帝,而聖武大帝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史可法這樣能辦事的孤直之臣,如果把史可法換到弘治、成化或者天啟、崇禎年間,隻怕早已是黯然下台,以四十歲高齡回鄉養老去了。
以史可法對天子的了解,朱慈炯會說這番話,絕非是一時興起,更不可能是無的放矢,應該是已經有了改革內閣的想法,但或許並不成熟,所以拿出來姑且一說,而史可法自己隻需要安穩的做好一個聽眾,時不時回上兩句,就足夠了。
“朕這個建議是內閣選人製度可以用舉薦、投票的方式來產生,並且對內閣成員的任職時限做出規劃,一旦年限達到,則必須離開內閣,或致仕或調任,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