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內閣(2)
現在的內閣製度,基本可以算是皇帝指派遞進製,說起來也簡單,皇帝看你順眼、能力不錯、資曆足夠等等方麵都還算合格,並且滿足了入閣的條件,就有可能將官員提拔入閣。
這條件大致有兩個,一個是硬性的,就是必須出身翰林院的庶吉士,比如張煌言中了狀元以後,朱慈炯盡管已經為其安排好了將來的路,但還是要讓其先去翰林院供職個一年半載,目的不是為了讓張煌言入閣,而是給張煌言一個入閣的希望,畢竟入閣進入權力中樞可是有明一代所有官員集體奮鬥的目標,張煌言若是連入閣的希望都沒有,難免會被別人看輕,辦起事來消極怠工可就非朱慈炯之所願了。
有明一代那麽多閣臣,是否有非翰林而入閣的官員存在,朱慈炯並不是很清楚,但想來即便有也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不值得作為參考標準。
第二點就是政績,政績的概念比較籠統,皇帝看得上你,你就算沒政績也能芝麻變成西瓜,憑空生出無數政績,反之,皇帝看你不爽,你就算政績驚天動地也是屁用沒有,聖武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刑部尚書解學龍,這個老家夥用好聽一點話說是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用難聽一點的話說就是死板頑固、食古不化……
內閣走了兩人以後,解學龍的資曆原本二陳要強的多,史可法舉薦的也是解學龍和陳邦彥,不過最終朱慈炯將解學龍換成了陳子壯,原因沒別的,內閣一個高弘圖就夠朱慈炯頭疼的了,再來一個喜歡抬杠的解學龍,朱慈炯還活不活了?
這就是內閣舉薦皇帝指派製度,一般情況下皇帝不太可能會反駁內閣大臣舉薦的人選,已經有了那麽一絲後世民主製度的風采,至於遞進製則更簡單,首輔退了次輔遞進成首輔,三輔變次輔,四輔成三輔……
就好像當年高拱受首輔徐階引薦入閣,幹掉前麵幾個成為次輔,最後幹掉徐階成了首輔,張居正成為高拱的次輔,最終一頓猛彈,將高拱攆回老家,得以走上仕途巔峰一樣。
這遞進製純粹比的是資曆,皇帝一般情況下不會幹涉,而聖武朝則是朱慈炯沒得幹涉。
史可法在曆史上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但在執政能力上麵卻飽受詬病,朱慈炯一開始的打算隻是讓史可法在首輔的位置上坐上一年半載完成一個過渡,沒想到的是史可法或許政治智慧一般,但辦事能力還算符合他的心意,尤其是在被刺之後表現出的狠辣,更是讓朱慈炯相當滿意。
當然最重要的是史可法腦子沒有僵化,好歹還知道變通,朱慈炯以極其強硬的姿態或改或廢了那麽多祖製,史可法在其中斡旋開解可算是功不可沒,若是解學龍做首輔這個位置,朱慈炯若是還想這麽幹,哪怕最後強行推動,隻怕最後也隻能是將解學龍開革回家了事。
但這並非是說史可法貪棧權位或是沒有原則,恰恰相反,史可法身上有一股絕大多數儒家文臣沒有的果敢,當權者一是為了掌控更大的權柄,第二則是為了身後之名,所謂‘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就是這個道理,史可法以四十歲出頭的年紀便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這在大明曆代都不多見,隻要按部就班的幹下去,晉升太傅幾乎沒有任何難度。
因此史可法身為儒家臣子,這輩子唯一的追求便隻剩下死了以後能不能被諡‘文正’了,但死了以後諡文正的難度比活著時候晉太傅難度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古往今來,位極人臣甚至權控一朝的大官不知凡幾,但死了以後有幾個諡文正的?
說白了,活著的時候你狠你說了算,牛到皇帝都要看臉色不敢輕易得罪的地步,可死了以後呢?終歸還是活人說了算,本朝的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權傾朝野,李太後甚至以皇位威脅萬曆聽張居正的話,最後張居正一死,鐵三角缺了一角,然後沒兩年全族被清算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張居正活著能為死後諡號做主,弄個文正公豈非輕鬆至極?
諡文正的難度有多大,看看大明三百年來那麽多儒家大臣,最終隻有三個就能一目了然了,差不多百年才出一個的概率何其的渺茫……
方孝孺的文正最是淒慘,那可是用自己被五馬分屍外加十族的八百四十七條人命換來的,而且還是被聖武皇帝登基之初追封……
第二位是弘治朝人稱‘伴食宰相’的李東陽,老好人一個,主持國政一十八年,贏得外朝、內廷、外戚、顯貴乃至民間百姓的一致讚譽,最後被諡文正,與其性格有脫不開的關係。
第三位是成華年間的謝木齋,被世人稱為賢相,畢生致力與劉瑾鬥爭,隻不過權傾朝野、惡名傳萬代的劉瑾又豈是那麽容易被鬥倒的,內廷與外朝的鬥爭最終以外朝滿盤皆輸而告終,直至劉瑾最終以謀逆罪倒台,謝遷才得以重返朝堂,一生對大明朝嘔心瀝血、居功至偉,最後被世宗皇帝諡為文正。
因此史可法想要死後被諡文正的難度極其之大,他沒有方孝孺的慘烈,沒有李東陽會做人,也沒有謝遷的人望……
想要死後得到文正這一文臣的至高評價,基本上要滿足幾個條件,位極人臣、政績卓著、朝野讚譽以及民心所向,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皇帝認同,做不到這些隻能去學方孝孺……
現在史可法已經位極人臣,政績也有了,民心雖然向的是朱慈炯,可史可法身為聖武朝的首輔多少能有些分潤,但朝野讚譽……史可法實在差的太遠。
一個差不多已經是孤臣的首輔,還能有什麽官場讚譽,而他死了以後的諡號就是百官提議禮部草擬,要走這條路毫無疑問根本沒有半點可能,那麽史可法這個孤臣,唯一的指望隻有天子,因為諡號最終的裁定者是天子,而非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