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明末皇太子> 第三百零八章 雄圖(10)

第三百零八章 雄圖(10)

  自古君王皆多疑,崇禎也不例外,他更像是一個悲劇人物,大臣們報喜不報憂忽悠來忽悠去,忽悠到最後把江山都給忽悠沒了,當皇位被兒子篡奪,靜下心來了解在位十七年的為政得失之後,早已是恨絕了滿朝的文武大臣。


  崇禎心底並不如何痛恨篡位的朱慈炯,相反還有些慶幸,試想若非朱慈炯南下祭奠孝陵,他們父子四人皆陷在北京,那麽大明江山無正統皇族繼位,皇位之爭必然上演,這要是換做天下承平之時倒也無所謂,迎立藩王繼位大明也不是沒有過,可值此天下大亂朝廷中樞幾乎被摧毀殆盡之時,議立新君多半會演變為黨派之爭,對已是千瘡百孔的大明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心裏麵慶幸歸慶幸,皇位被篡奪乃是事實,所以本就多疑的崇禎並不介意用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朱慈炯南下前後的真正用心,首當其衝的自然便是太祖托夢。


  但是現在朱慈炯一口否認並且直言他疑心太重,這讓崇禎又開始懷疑起自己先前的推斷是否正確。


  “如此說來太祖皇帝給你托夢是真?”崇禎將信將疑的問了一句。


  依舊跪在地上的洪承疇不禁無語,自他來了這竹林大宅以後崇禎就不止一次的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他當然不敢光明正大的去質疑如今英明神武的聖武皇帝,但也不止一次隱晦的提出此乃無稽之談。


  崇禎最終還是信了,並且在沒有任何佐證的情況下為朱慈炯按上一個早就圖謀不軌的名頭,沒想到朱慈炯利用崇禎多疑善變的性格,幾句輕描淡寫的話就能讓崇禎再次對自己得出的結論產生懷疑,這等本事讓洪承疇這個一輩子在權謀裏麵打滾的人都不禁感到深深折服。


  朱慈炯誠懇得說道:“其實兒臣昏迷醒來之後也有些不太相信,所以沒能在第一時間稟告父皇,然而最後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無得態度去向父皇稟告了此事,父皇一直在等待太祖皇帝給出的三個預言是真是假,兒臣又何嚐不是,隻不過兒臣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內好好研讀了一下曆朝曆代亡國之因,並苦思解決之道,京城大疫太祖預言成真,兒臣才確信大明國怍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所以才會在南下途中收攏流民編練新軍,以備不時之患。”


  “如此說來倒是朕錯怪與你了。”崇禎歎了口氣,想想也是,一個十四歲的孩童就算有心機又能厲害到哪裏去,再說了組建一支能夠潛伏在張獻忠和皇太後身邊,並且能得到絕對信任的殺手密諜談何容易,苗宣那個時候可不是如今掌管內廷的天字第一號大太監。


  一個親王身邊的大伴,在親王未曾就藩之前能有什麽權勢,沒有權勢何來銀子,沒有銀子又能辦成什麽事?如此一想,崇禎頓時覺得自己先前確實是多疑冤枉了朱慈炯。


  不過也是因為今時不同往日,若崇禎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即便朱慈炯這番辯解,他也未必會馬上消除疑慮,但現在他已是閑居的太上皇,朱慈炯卻是手握重兵的一代英主,朱慈炯又有什麽必要繼續欺瞞於他……

  崇禎放下心結道:“你方才說在等待太祖預言的時候便苦思解決之道,給父皇說說看,你都想到了些什麽?”


  朱慈炯舒出一口氣,看來最難度過的一關已經過了,心情立時輕鬆了些許道:“兒臣遍覽之古籍並非正統史書,因為兒臣以為正統史書諸如《資治通鑒》一類的史書皆由儒家文臣所繪,書中對於王朝得失大多避重就輕,尤其是對儒家臣子黨爭之禍大多一筆帶過。”


  “故兒臣讓苗宣尋找民間野史,勤加閱覽之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曆代王朝傾覆之前多有農民起義禍亂天下,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瓦崗、唐之黃巢、宋之方臘莫不如是,盡管這些農民起義都未曾推翻道統,但對於王朝無疑產生了致命性的打擊,也使得一個王朝從此脫離皇權掌控,最終被取而代之。”


  “但一個王朝為何發展三四百年便會被推翻?其實簡單點說就四個字‘土地兼並’,王朝末期天下大亂,無數權貴豪門覆滅,無數百姓死於非命,以致於人口銳減大量土地荒廢,新朝初建之時,新貴初立這些人大多由民間崛起,多少知道民間疾苦,故而還能善待百姓,何況大量荒蕪的土地有待開墾,百姓不會擔心無田可耕無地可種,所以曆代王朝建立之始也是百姓最為安樂祥和的一段時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大量繁衍,土地的總量卻沒有變多,土地的產量也沒有增加,原本一戶人家能夠擁有的土地假設是一百畝,到了一百年後因為人口的原因,或許便知隻剩下五十畝,兩百年後便隻剩下二十畝,時間越久農民的土地便會越少。”


  “一旦遇上天災,土地產量銳減甚至顆粒無收,農民連養活自己的口糧都沒有了還要繳納賦稅,逼不得已隻能賣地,不良門閥士紳乘此機會大肆兼並土地,於是落在士紳手裏無需繳納賦稅的土地越來越多,而需要繳納賦稅的百姓土地越來越少,國家的稅收也因此銳減,豪紳士族為了一己之利大肆鼓吹不與民爭利,強烈反對征收商稅,隻會把沉重的負擔強加在已經不堪重負的農民身上,到了最後有得活不下去的百姓隻能賣兒賣女賣妻賣自己,有得便會揭竿而起,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吹響推翻王朝暴政的號角。”


  崇禎聽的眼皮子直跳,朱慈炯說的每一個字都直指他的為政之失,偏偏他還無力反駁,因為事實便是如此,他繼位大統之後聽信百官之言廢除各項商稅,卻在百姓的頭上強加了包括‘三餉’在內的各項雜稅,絲毫沒有顧及百姓是否能夠承受,農民軍為何越剿越多,以至於到最後勢大難製,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逼不得已最後隻能走上造反的道路,造成這大明社稷糜爛的不是農民本身,而應該是他自己才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