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5章 遣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銀子問題稍稍有些頭緒之後,皇上決定將平定西北叛亂的決定公諸於眾,而他選擇的公布方式也有些特別,不是像往常那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直接親口宣布,而是通過下發一道上諭的方式間接昭告天下。


  雍正元年十一月初月,皇上正式任命川陝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加封二等公,坐鎮西寧指揮平叛,同時從陝甘各地調集精兵即刻前往青海平定羅布藏丹津的反叛。


  隨著這一道聖旨的下發,平定羅卜藏丹津之戰在雍正元年冰天雪地的隆冬季節全面爆發,戰事從以往的零敲碎打瞬間進入白熱化階段。


  戰事已經全面打響,而這道上諭引發的連環效應仍然沒有停止。不論是誰都從這道聖旨中讀出了其中的全部含義:空缺將近一年的撫遠大將軍一職終於由年羹堯走馬上任,其權勢和地位仍然凌駕於雲南、貴州等其他各位總督之上,而曾經掌管大將軍信印的延信終是成為棄將。這樣的結果不出任何人的意料之外,因為換作他們任何一個人當這個皇帝,也都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是的,皇上堅持了五個多月,終於在羅卜藏丹津的猛烈攻勢下不得不放下他對年羹堯的所有偏見和狐疑,也就是說他最終選擇了年二公子,完全是被逼無奈之舉,絕非他心甘情願,因此在他簽發上諭的那一刻,握著硃筆的手舉了又落,落了又舉,令一旁服侍的高無庸看了也是委實地心疼皇上。那麼驕傲又自負的一個人,先是被逆臣賊子羅卜藏丹津逼迫,現在又被局勢逼迫,被朝中的反對勢力逼迫,心裡的苦跟誰去說呢?原本還有一個貴妃娘娘能夠時時解他寬心,現在因為這位娘娘也姓年,以致皇上連這唯一的一個寬心人都說不得了。


  話說那年二公子身為十餘年的封疆大臣,歷任四川總督和川陝總督,熟悉西北事務,在處理西北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事務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鞏固帝國邊疆安防等方面同樣具有極其豐富的實戰經驗,特別是在平定西南各路匪患,以及後來與十四阿哥並肩戰鬥的三、四年期間,以及最終平定了策旺阿拉布坦叛亂等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充分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作為一個文官出身的翰林院檢討,能夠取得如此卓著的軍功,更是極為難得,實實在在地堪稱「文武雙全」的典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由他出任撫遠大將軍一職,整個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不服氣,絕對是不二人選。


  然而年二公子本身的政治立場實在是讓皇上頭痛至極。這位國舅大人從來都沒有讓皇上省過一天的心!不管他是從前的皇子,還是現在的皇上,年羹堯總是一副讓他摸不透、猜不準的姿態。從出身來講,年二公子一直是八阿哥一黨的重要成員;從近十年的雍親王門人的表現來講,對皇上這個主子也從未顯示出應有的尊敬與謙恭之舉。面對如此桀驁不馴、驕縱跋扈之人,皇上心中實在是沒有底,不知道能否訓服這頭自由翱翔了十多年的邊疆之鷹。這也是十四阿哥從西北奉召回京奔喪之際,皇上改派由延信執掌撫遠大將軍信印而不是由年二公子接任的一個重要原因。若論能力,延信當然是在年羹堯之下,除了宗室出身之外,毫無任何優勢可言,然而當時身處皇權鬥爭的關鍵時刻,皇上不得不放棄了他一貫的任人為賢的用人原則,做了一回任人為親的「昏君」,然而他也有他的苦衷,枉他擁有這麼一位實力雄厚的親二舅子,卻是想拉攏對方不給面子,想利用又沒有把握是否與他同心同德。


  現在戰事當頭,被羅卜藏丹津逼入絕境的皇上為了大清帝國的利益,不得不放下個人恩怨,一切服從於帝國江山永固這個唯一的前提,對於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又熟悉西北事務的曠世奇才,他只能是橫下一條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畢竟大敵當前,此招雖為險棋,但唯有放手一搏,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畢竟對於與羅卜藏丹津之戰,不僅僅是關係到新生皇權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更是關係到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關鍵時刻,諒他年羹堯在如此大是大非面前,理應服從大局,捐棄內部黨派紛爭的前嫌,以保家護國為首任。因此皇上果斷地決定,啟用年羹堯!就當是押寶賭一把,他也要義無反顧地做出此等選擇,儘管無法預知戰事的結局如何,但是他一定要確保自己現在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即使最後是以落敗而告終,他也能夠拍著胸膛問心無愧地說道:朕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列祖列宗。


  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是關係到整個雍正王朝榮辱成敗最關鍵、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場戰事!一方面,這是新生皇權建立之初面臨的第一場大戰役,皇上自幼以來一直都是文強武弱,這個形象在崇文的漢人心中無可非厚,但是在崇尚武力,也是依靠武力打下江山的滿州人心目中,他的這個特點就會經常被世人拿出來詬病一番。因此皇上急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來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既鞏固了皇權,又提升了個人威望,從而徹底改變世人對他的偏見,從而充分證明先皇選擇他作為繼承大統者是極為正確的選擇。


  另一方面,西北邊疆的穩定,對於大清帝國版圖的完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經過先皇平定三蕃的豐功偉績,大清帝國逐步走向了國運昌盛,但是相較於其它邊疆地區,西北是最不穩定的區域,就連八歲登基具有豐富帝國統治經驗的先皇都沒能實現在該地的長治久安,更不要說才剛剛掌權,還在摸索中前行的皇上了。


  然而不管有多少借口都不能夠成為逃避責任的理由,祖宗們打下的江山,豈能在他的手中丟失一寸一毫?他沒有能夠成為打下江山的帝王,為大清帝國開疆拓土,反而將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讓,那他豈不是千古罪人,他將來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列祖列宗?

  事實證明,皇上大膽起用年二公子,這個寶,他押對了!

  自接到上諭那一刻起,年羹堯一刻不停地開始了開赴前線的各項準備,只用了短短三天的時間就從陝甘各地調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反叛。此時羅布藏丹津經過五個月的積累,從當初的幾千部眾發展到現如今的幾萬人馬,再加上臨時收繳和暫時依附的其它部落烏合之眾,也勉強可以號稱十萬大軍了。而年大將軍從各路調集的人馬只有五萬之眾,既是長途奔襲兵力有限,也是軍響不足而捉肘見襟的表現。


  然而敵我實力懸殊對比似乎難不到這位新晉撫遠大將軍,畢竟他的學識和閱歷都擺在明面上的,響噹噹的資歷是靠自己的人材實學真本事打拚出來的,不是依靠溜須拍馬和行賄受賄平白得來的,是憑藉多年署理邊疆事務的豐富經驗,特別是與十四阿哥共同作戰,參與平定策拉策旺阿拉布坦叛亂的驕人戰績,恰恰印證了那一句至理名言: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留下的。因此,即使是困難重重,他仍是憑藉高人一等的遠見卓識和旁人難以企及的實戰經驗,用一場又一場漂亮的戰役堵住了悠悠眾口,也給皇上吃了一顆徹徹底底的定心丸。


  現在已經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回過頭來看這一場平叛,因為感受不到當時的烽火硝煙,而說起來異常輕鬆,然而當我們把當時的戰況回放一下就又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那是一場多麼艱苦的戰鬥,難以想像也難以置信,但結果只有一個,年二公子贏了!


  平叛的艱苦程度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當年羹堯率五萬大軍兵臨青海邊境的時候,已是寒風呼嘯、大雪紛飛時節,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而至的人馬,並不熟悉的作戰地理環境,一骨腦地都擺在了新一任撫遠大將軍面前的,這是一場決定他自己命運,也是決定皇上命運的一場戰役。


  老天爺從來不會厚此薄彼,深深的積雪擋住了以年羹堯率領的平叛大軍前進的道路,也同樣冰封住了叛軍的老巢,令他們同樣受困於惡劣天氣而不得不龜縮在匪穴之中。不過,老天偶爾也還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公平,雖然羅卜藏丹津盤踞的匪穴也被白茫茫的深雪覆蓋,行動困難,但是福禍相倚,狡詐如他一下子就化弊為利,利用深雪做掩護,樹立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將他的巢穴無衣無縫地隱藏起來。此外叛軍是本土作戰,不但熟悉地理環境而且還是以逸待勞,僅憑這一點,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又進一步地拉大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