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 70 章
第七十章
杜雲彤饒有興緻地看著馬逐溪。
馬逐溪道:「我能寫得出治國策, 便能寫得出反治國策的文章。」
上道。
跟她想的一樣。
自相矛盾雖然不是一個好法子, 但若是持盾之人並不知道如何完美地運用盾,那便是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法子了。
鄭勉盜用的治國策有多驚才絕艷, 馬逐溪的反治國策便有多振聾發聵,鄭勉開篇的驚艷,不過是給馬逐溪當了墊腳石而已。
杜雲彤滿意點頭, 這才是能寫出治國策的人,不是迂腐的書生, 不是死板的文人, 是胸有丘壑的謀士, 更是可寄萬里的良臣。
「殿試尚有一段時日,這段時間, 公子專心鑽研文章便是。」
杜雲彤道:「我會把公子安排在殿試那一日。到了那一日,便看公子的發揮了。」
天子腳下,出了這種冒名頂替之事, 讓原本對世家大族多有不滿的寒門更會厭惡世家。
科舉是寒門唯一的晉陞之路,如今連這條路都被世家用權勢堵上, 寒門再想要出人頭地,光耀門庭,除非先把橫在他們面前的世家除去, 才有可能實現心中報復。
這便是杜雲彤為秦鈞打算的,用寒門之力, 去拔除某些藏污納垢徇私枉法的世家。
這條路, 很多人走過, 女皇武則天便是個中翹楚,用寒門打壓關隴貴族,最終改朝換代,成了華夏史上的第一任女皇。
當然了,這條路也有利有弊,女皇就是有點用力過猛,在選拔出大量賢才的同時,也弄出了很多濫竽充數之人,後來李隆基上位,罷黜了不少官員。
有著女皇的前事之師,杜雲彤痛定思痛,覺得她堅決不能走女皇的老路,巨唐強盛,胡亂折騰也沒什麼,哪怕出了安史之亂,後期照樣能打到周圍異族跪著叫爸爸。
巨唐有資本折騰,大夏可沒這麼雄厚的財力物力。
大夏朝本就處於風雨飄搖的時期了,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要思慮再三的,如一艘破破爛爛的船,行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里,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巨浪打來,這船還能不能撐得住。
她現在能做的,就是給船加固加固甲板,給帆打打補丁,剩餘的,便看秦鈞的超常發揮了。
秦鈞悍勇,從無敗績,但這個世界上,能夠左右戰局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糧食,比如軍費,這些都是秦鈞解決不了的。
抿了一口茶,杜雲彤看向面前的馬逐溪。
若是籌劃得當,馬逐溪被鄭勉冒名頂替的事情,能讓鄭家吐出不少糧食呢。
滎澤鄭氏佔據著中原之地,中原之地便是天下糧倉,以一州之力,支撐著大夏朝除卻姜度麾下的地區的所有地方的軍糧。
這也是鄭氏雖然在朝中身居高官的人不多,但在世家上仍然排得上號的最主要原因。
說起來杜雲彤挺心疼中原百姓的,因為扛著大夏朝糧倉的重任,所以根本沒有其他精力去發展經濟,導致中原之地雖處於大夏朝腹地,地勢平坦,沒有山脈,本是一個繁榮昌盛之所,偏偏給過成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日子。
世人常道,江陵之地風水好,出高官大賢,真的是風水好嗎?杜雲彤覺得未必。
江陵繁榮,家家戶戶都上得起學,當地官員沒有糧食任務,商稅的壓力也不大,各項指標都容易完成的情況下,自然就會重視學子,以每年出的學子來提升自己業績了。
學習氛圍好,學子們若肯努力,通過童試鄉試並非難事。
一旦參加科舉進入朝堂,江陵的高官也會多加庇佑他們,高官大賢,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但是中原之地,遠遠沒有這般好的運氣。
每家每戶都忙著種地,根本沒有銀錢去送孩子上學,官員們又扛著糧食重任,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官職考核,出一兩個學子,遠不如多一兩個壯丁種地,多產點糧食來的實在。
環境就是這個環境了,跟江陵的學子們根本就沒在一個起跑線上,中原之地的學子跑斷腿,可能還抵達不了江陵學子的起跑線。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卻皇帝的失職,刻意引導外,當地的世家也脫不了干係。
中原之地論繁榮比不了江陵,論悍勇比不了北地和蜀地,論物產之豐富又比不得青州,若想在世家裡站穩跟腳,可不是就死命發展農業,把控大夏糧倉了嗎。
結果一把控,就把控到如今這個局面。
杜雲彤看到各地的學子名單時,都替中原的百姓感覺委屈。
別的州地一大串,密密麻麻寫滿了學子的名字,中原呢,稀稀拉拉的幾個名字,還有一個鄭勉是冒名頂替的。
委屈,太委屈了!
她都想勸勸秦鈞,先對中原下手算了,一來得了中原之後,不用再被鄭氏卡著糧食,二來么,中原也該發展發展了,除了糧食,他們還能做很多事。
心思一動,杜雲彤問道:「公子對中原之地,有什麼看法?」
馬逐溪端著茶杯,淺嘗一口,看了一眼杜雲彤,停了一會兒,慢慢道:「中原之地此等狀況,非一人之罪。」
「若想改變,需從根本入手。中原百姓並非只會種地,世宗皇帝復國,依靠的便是中原之地,興一國,滅一國,不過彈指間。」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帝王對中原之地多有忌憚,百年來,只許他們發展農業。」
講到這,馬逐溪有些唏噓:「說來可笑,當年青山學院分校,看上了中原地勢開闊,準備在潁水創建分校時,卻遭到了當地官員的拒絕。」
杜雲彤眉頭微動。
這事她聽說過,因為每年向書院交的糧食沒談攏,青山書院把分院改到了江陵。
青山書不亞於後世的清華和北大,是大夏朝的第一學府,在哪裡建校,除了育學成才外,更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若能在潁水建校,將會徹底改善中原之地的格局。
但僅僅因為糧食,中原的官員們便放棄這大好機會,在嘲笑官員們愚昧的同時,背後的悲涼更是讓人徹骨生寒。
糧食紅線不能動,哪怕犧牲中原所有的一切,都要保證糧食的產出。
大夏糧倉這個稱號,太重太重了。
馬逐溪把手中杯子重重在桌上一放,薄唇微抿,沒再說話。
青山書院是每個中原學子心中永遠的痛,痛恨當地官員的短視,痛恨世家只要「糧倉」稱號,不管百姓死活,更痛恨皇帝的不管不問,任由這種畸形繼續發展下去。
杜雲彤杯里的茶喝完了,小丫鬟上前給杜雲彤續茶。
杜雲彤吹著杯中茶,道:「根子爛了,就把根拔了。」
這句話影射層面太廣,馬逐溪微抬眉,打量著杜雲彤,試探道:「姑娘的意思是?」
「字面上的意思。」
喝完杯中茶,杜雲彤放下了茶杯,道:「我看好你,加油。」
馬逐溪呼吸一緊,瞳孔微張,胸口微微起伏著。
寒門與世家的矛盾,數中原之地最為尖銳,馬逐溪出身中原寒門,這也是她格外欣賞馬逐溪的原因。
馬逐溪的才華,出身,都是對付滎澤鄭氏最為鋒利的一把劍。
看著面前的男子對她深深拜下,杜雲彤伸手拍了拍他的肩,道:「中原的未來,大夏的未來,看你了。」
馬逐溪身體微微顫抖著,不知是被她拍他的動作給嚇的,還是其他原因。
杜雲彤起身離開,身後的少年逆光抬起頭,眼底澄澈,卻也堅韌。
回到自己房間,杜雲彤給秦鈞寫了封信。
將馬逐溪的事情詳細告訴秦鈞后,又忍不住多寫了幾行字:就不能先對李晃身後的鄭氏動手嗎?
蜀地,青州,江陵,甚至雍州,這幾個地方都產糧食,他們完全可以分擔一部分中原的糧食壓力,但因鄭氏要保住糧倉的稱號,並不讓各地分擔,還向正德帝覲言,說中原盛產糧食,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其他州地發展商業便好。
這一覲言,便拖累了中原百年的發展,杜雲彤不是中原人,都替中原百姓感覺委屈。
以一己之私,毀當地百年繁榮,這種毒瘤世家,就不應該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秦鈞收到杜雲彤的飛鴿傳書,打開看完之後,飲完杯中酒,將書信就著火摺子燒為灰燼。
守墓的內侍重新給秦鈞斟滿酒,秦鈞端起酒杯,灑在李昱墓前。
李昱曾跟他說過,說他是正德帝的話,必然會處置鄭家,一個稱號,有甚好的,至於把百姓們害到這種程度嗎?
皇陵處風聲喧囂,秦鈞站起身,暗衛立在他身後。
暗衛道:「侯爺?」
「去皇莊。」
中原和青州,哪是這麼好動的?
動了中原,便無暇顧及虎視眈眈的青州,青州離天啟城並不算遠,兵臨城下也不過十來日的時間,天啟城一旦有失,大夏朝便不復存在。
但若動了青州,可能會被鄭氏扼住糧食咽喉,將士無糧,拿什麼跟兵強馬壯的青州兵打仗?
他與異族打仗不怕缺糧,是因為他以戰養戰,但對於大夏子民,他不能這樣做。
風吹起秦鈞鬢間的發,秦鈞微眯著眼。
或許是他的錯覺,他總覺得,他眼前的這兩個難題,杜雲彤能幫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