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糕點

  孛的意義據《說文》解釋是變色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按,孛之狀,光芒四射,如草木枝葉旁出。」推想糯谷或米爆裂后顏色變白,故用孛形容。同時爆裂的聲音如孛音,也有表音作用。


  至於孛婁連稱,其義不明,孛婁亦稱孛羅,《田家五行》(元·婁元禮撰):「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這說明孛婁花不一定都卜人事休咎,農民也可用來卜稻色,即年成好壞。范成大「吳中節物詩」[12]:「熬稃腷膊聲。」自註:「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則孛婁並不限於吳中南方,北方人也有之。看米花怎樣定休咎,據《武陵舊事》說;「吳俗,每歲正月十四日,以糯米穀爆於釜中,名曰孛羅花,又名卜谷,以番白多者為勝。」就是說,爆裂出來的米花,白色多者為吉利。


  孛羅花所用糯谷的數量多少不得而知,但據《吳中歲時雜記》說,只用一顆:「爆孛羅,鄉農以糯谷入焦釜,老幼各拈一粒,曰爆孛羅,謂卜流年之休咎。」[13]從上引材料,似乎爆孛羅的時間主要在正月節,也有在雨水節的。以在正月節的為普遍,男女老幼皆爆。


  雨水節可能限於農民卜稻色的。這種風俗的起源必甚早,且不以食用為目的。後世什麼時候起逐漸轉為食用不得而知。但據《廣東新語》的記載,清朝時廣州人的「炮谷」和孛婁很相似,是供食用的:「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14]

  (六)飯食、糕點稻米除一日三餐煮飯或粥為主食外,其他的加工食用方式,在歷史上極為繁多,不可勝計,可說是中國稻文化的特色。《廣東新語》記述西寧、南雄等地有不少特殊的煮飯方式,如:「西寧之俗,歲三月,以青楓、烏桕嫩葉,浸之信宿,以其膠液和糯,蒸為飯,色黑而香。


  楓,一名烏飯木,故用之以相餉。南雄以寒食前後,婦女相約上丘壟,以烏糯飯置牲口祭墓。又以蠟樹葉搗和米粉為粔籹,色青而香。長樂人以香桂皮葉蒸飯,食之亦香。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15]

  這只是廣東幾個縣的情況,全國各地的飯食變化就更多種多樣了。


  主食以外以稻米作糕點和點心的品種,恐不會少於麥食的點心。


  《夢粱錄》記南宋杭州一地的米食糕點和點心即有:豐糖糕、乳糕、栗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粟粽、金鋌裹蒸茭粽、巧粽、糍團、常熟糍糕、春餅、元子、湯糰、蒸糍,水團、米食等等[16]。


  又據《武林舊事》所載的「糕」類有糖糕、蜜糕、栗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生糖糕、蜂糖糕、線糕、間炊糕、乾糕、乳糕、社糕、重陽糕等19種。


  粥類有七寶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糕粥、饊子粥、綠豆粥、肉盦粥等9種[17]。這些吃食品種中,有些是歷史很早的,如《廣東新語》所說的「粔籹」,早見於《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註:「餦餭,錫也。以蜜和米面,熬煎作粔籹。」《齊民要術》也有記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