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兵鋒
函穀關外,章邯領著司馬欣、董翳等人靜靜地等候。
不大會時間,一行數十騎就出現在三人眼中。當先一人全身甲胄,控馬技術相當嫻熟,正是從鹹陽趕赴此地的王離。
“末將等見過上將軍。”待到王離到了近前,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人一起上前拜見。
“幾位將軍免禮,如今叛軍情勢如何?”讓幾人起來,王離一邊下馬,一邊問道。
隨後章邯三人請王離進了函穀關,在路上章邯回應道:“先皇駕崩,新皇剛立。再加上趙高身死,朝局不穩。六國趁此機會大肆招兵買馬,如今各國裏就連最弱小的韓國都有了數萬精兵。而最強悍的楚國,已經發展了二十多萬人馬。且六國已經聯合起來,推舉一個名叫項羽的年輕人為盟主,以此對抗我大秦。”
“哦,這項羽何許人也?”王離有些好奇的問道。
“項羽,名藉,字羽。相傳乃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前些日子,會稽郡郡守殷通本想投機起義,任命項羽之叔項梁為將。但項梁、項羽叔侄早有歹意,趁此機會斬殺了殷通,然後控製全郡,又立楚國貴族熊心為楚王,成為六國之中最先複國的國家。這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曾單槍匹馬殺死重重護衛中的殷通,而被熊心封為‘霸王’。”一旁的司馬欣接口說道。
“霸王嗎?”聽到這裏,王離自言自語地說道,眼中閃過一抹亮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王離出身名將世家,此刻心中有了戰意。
進了臨時指揮所,隨行而來的參謀部打開製作好的地圖,眾人開始分析起來。
章邯說道:“上將軍,如今我大秦能夠平叛的軍隊都在這裏。末將以為,與其在這裏等待他們來攻打,不若我們主動打出乎。”
“章邯將軍何以有此說法?”王離看著他,然後問道。
“上將軍,如今天下百姓都在看著我們的動作。如果我們不主動出擊,而是等待著叛軍來攻打函穀關。一來不可以打出我大秦的威風,讓天下百姓以為我大秦怕了叛軍,二來也不能將戰場轉移到國境之外,消耗的是我大秦。”章邯接口說道。
聽到章邯的話,王離點了點頭。然後看向了包括參謀部在內的其他人,發現眾人都若有所思。
“你們也認為章邯將軍的想法很好?”王離開口問道。
“末將以為章邯將軍的想法不妨一試。現在六國叛軍中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趙國的叛軍,而且前兩天趙國發生了叛亂。此時攻打趙國,可以趁六國尚未集結完畢,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司馬欣接口道。
而他所說的叛亂,則是張耳和陳餘殺死了原來的國君武臣,立了趙國貴族趙歇為趙王的事情。
“末將也讚同。趙國複國,距離我大秦最近,我們有函穀關天險,進可攻,退可守。滅了趙國,一來可以打擊六國叛軍,二來也可以樹立起秦軍的威望,讓接下來的平叛更加容易些。”參謀部張儀也開口說道。
“既然大家都讚同章邯將軍的想法,那我們就來研討一下攻略。”見大部分人都讚同,王離也不反對,於是開口說道。
最後議定由章邯領五十萬大軍出函穀關奔襲趙國,王離率二十萬秦軍留守函穀關,同時做好支援章邯的準備。
準備妥當之後,章邯與司馬欣、董翳領大軍五十萬出了函穀關。因為這些軍隊原本是驪山囚徒構成,章邯也是他們的第一任統領,所以並沒有什麽隔閡。行進的速度也很快,當天就進入了趙國境內。
進入趙國境內之後,章邯大軍由於目標太大,不可避免的被趙國人發現。昭襄王時期,秦國武安君白起對趙國的長平之戰一舉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因此,趙國人可以說對秦人是恨之入骨,因此反抗極為強烈。雖然章邯因為人數眾多,打退了趙國人的反抗,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出現了傷亡。
“章邯將軍,趙國人反應太過激烈。按照這種情形來看,恐怕我們在趙國境內舉步維艱,必須要想辦法加快進度才行啊。”路上,司馬欣向章邯說道。
“司馬將軍可有什麽高見?”章邯勒轉韁繩,停下馬匹,出聲問道。
“趙人對我等恨之入骨,必然是不可能是向我們投降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再眷顧著趙國的百姓,一路上強攻,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屠城。”司馬欣咬牙切齒的說道。
這五十萬大軍裏有不少都是他當年從內史帶過來的兵馬。是他司馬欣的嫡係,傷亡一個都讓他很心疼。
“董翳將軍有什麽想法?”聽到司馬欣的話,章邯並沒有說什麽,而是轉向了另一人董翳。他跟司馬欣一樣,同樣是章邯的副手。
董翳看了看章邯,隨後開口道:“我認為司馬將軍說的有道理。這些趙國百姓視我們為賊寇,必須斬草除根。”
見手下兩個副將都是這樣的想法,章邯閉了閉眼睛。這一路上來,他手下的大軍雖然沒有盡數誅殺百姓,但是趙國軍民卻是抱著必死之心,想要與親人同歸於盡。在較多的自殺式攻擊下,秦軍傷亡慘重。他五十萬大軍,傷亡已達五六萬。
睜開眼睛,章邯說道:“接下來的進攻中,遇到反抗激烈的城池,城破之後采取屠城,雞犬不留。因此所造成的後果,我章邯一人承擔。”
見章邯答應了屠城,司馬欣和董翳心中微喜。一起道:“我等願與章邯將軍共同承擔此後果。”他們知道,一旦選擇屠城,對章邯幾人的名聲有很大的影響。
接下來,眾人在章邯的帶領下,攻城拔寨。在部分城池遇到了較為頑強的抵抗,果然在城破之後,章邯等人選擇了屠城。逃回去的趙國人開始將秦軍屠城的消息大肆渲染,一時之間天下都流傳著屠夫章邯的名字。
而在楚國吳縣的趙國使者張耳,更是向盟軍哭訴了秦軍的暴行。鑒於唇亡齒寒的故事,其餘六國先是對趙國表示了慰問,隨後在盟軍盟主項羽的決策下,開始抽調部隊,準備北上支援趙國。
最終議定了各國出兵人數,項羽、項梁、範增等人在保留了各自的防禦力量之後,率領二十萬盟軍浩浩蕩蕩的奔赴趙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