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七章:萬丈高樓平地起
當然,這些都是實話,在新加入的六個省,廣東、湖南稍微好一點,因為護法軍和北洋軍相互爭奪,戰火連年,所以當地的統治被破壞的很厲害。
這正是東南政府需要的,在一個支離破碎的統治基礎上重建,遠比破壞一個統治基礎要來得容易。
在場的人沒有說話,但是這並不帶表示他們不贊同,相反的是,他們特別認同馮庸的說法。特別是湖北省省長劉修月、廣西省省長李耀漢和江西省長趙從蕃。
他們的工作相對於其它省長來說,要難很多倍,當然這也是出於政府對他們的重視,畢竟最好的人才就要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過,在各省武警部隊建立起來之後,局面就不一樣了,工作也變得好做很多,畢竟有武裝力量震懾的地方,和沒武裝力量的地方,那治安絕對是不一樣的。
「諸位,我想大家都知道,南方七省可以說是中國的膏腴之地,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我們治下百姓一萬萬,而且農業基礎紮實無比,農田數量也佔全國大頭,自古就有湖廣熟則天下足的口號,這足以讓我們不再為糧食所擔憂,但是僅僅農業並不夠,獨腳巨人學不得。「
「所以我們要學習福建,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工商業,要知道工業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兩者是互補的,就比如去年福建農業機械公司成產出來的收割機、拖拉機,福建化肥公司生產的磷肥、氮肥,為我們的農業生產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僅僅福建出產的糧食就足夠養活東南六省,這是什麼情況?這就意味著我們東南七省可以生產養活全中國甚至外銷世界的糧食,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且農業生產限制住了我東南七省大部分的青年勞動力,這很不好!」馮庸說道。
後世的偉人有一句話很雄壯,』十萬青年十萬軍『,雖然這句話有些誇張,但是意思是沒錯的,如果每年東南能夠從一千萬人中找出四百萬的青年勞動力的話,再從這些人當中,招募兩百萬優質兵員,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東南有著肥沃的土地,所以能夠產出這麼多糧食,養活的人自然不少,但是南方人的體格比北方人小瘦小,所以只能精益求精,挑選足夠強壯的士兵,若是對付日本那種矮個子,自然不成問題。
可是遇上俄國那種壯得跟熊一樣的傢伙,肉搏和白刃戰都很吃虧,體格差沒關係,可以用食物來補足,但是體型的話,受先天條件限制,無法改變,步兵的話還是需要比較強壯高大的青年男子,至於特種兵、坦克兵、空軍、海軍的要求就更高了。
「少帥說的沒錯,現在東南土地開墾已經到了極致,原本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裡,但是經過我們的政策以及軍隊的宣傳,大量土地都到了農民手裡,農民有了土地自然回家安心種地,這也是我中華幾千年來的傳統,所以外出務工的人很少,當兵就更不用說了,自古就有好男不當兵的說法,除了吃不起飯或者土匪、蟊賊會主動參軍,誰有地有飯吃還會跑去當兵,這就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周世輔也補充道。
東南的人口的確很多,甚至不遜色於關內的某些人口大省,沒有足夠的人口的話,想要發展,那隻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但是有了人口,想要發展,這也是一個難事。
南方不比北方,沒田種或者收成不好,導致的流民很多,所以招兵、招工都簡單。
南方基本家家只要有田就有飯吃,你想讓人家離家參軍、務工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以我們現在的實力,縱觀全國,又有誰比我們這裡更好呢?單單就平均地權這一塊,我敢說,百姓心裡絕對願意來東南,對於他們而言,有田就有一切。」民政部長葉大徵說道。
他是福建閩侯縣人,民國三年被委任威平陽縣知事,還是馮德麟打過來的時候,建立的官員考核制度讓他嶄露頭角,正是因為馮家父子推行的開明政策,才讓他這個』庶民『有了當官的機會,他對馮家政府的認同感絕對遠超其他人。
這是一個明確的事實,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事實,雖然每個地方都嚷嚷著讓百姓有飯吃,甚至孫大炮的政治綱領其中一條就是』平均地權『,可除了福建又有誰能做到呢?
這就是東南最大的底氣所在,憑什麼爭取百姓,憑什麼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嶄露頭角,憑得就是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雖然話有點無恥,嘿嘿!不過真正的好處,那些百姓無一沒有得到。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一點,從北方、西南乃至西北都大肆招收百姓,不管人家來不來,但是我們的意思要讓他們知道,名頭打出去了,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馮庸出了一個好主意。
大家都覺得不錯,畢竟有一個好名聲的重要性,他們不會不知道,這個時代的人,追求好名聲比追求權利的慾望絲毫不遜色,這也是一個招牌。
更何況這是趁東風的好機會,東南大戰剛結束,福建陸軍的強悍印象正在所有軍閥腦子裡描繪,沒有人敢在這個檔口招惹東南,特別是直系,嘿嘿!他們恐怕一輩子都忘不了。
且不說他們直系因為東南大戰,相繼失去了三個省地盤,尤其是湖北,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之地。
就算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兵員,可失去了漢陽兵工廠,他們從哪裡買武器?日本嗎?或許是個選擇。
又接著手中最好的王牌——北洋陸軍第三師,全軍覆沒,舔傷口都來不及,哪裡又有空來招惹東南。
要知道他們最要緊的是怎麼保住自己的執政地位,失去了大部分力量的直系還能阻止皖系,就段祺瑞那武裝到牙齒的參戰軍,就足夠他們喝一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