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我和我的三國> 第二回製度弊端

第二回製度弊端

  光陰似箭,轉眼就過了一個月,很快就要到太平書院開學的日子了,但又出現新的問題那就是教學所用的書籍和紙張不夠


  要知道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前當時記錄各種史料還都是用竹間、木塊和絲綢造價昂貴,導致書籍成為了奢侈品。


  隻有少數達官貴人和富豪商賈或豪門氏族的子弟才能接觸到書籍,造成教育的失衡。


  後來到了大約百年前,蔡倫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


  他本人也因此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在這個時空的東漢不像另一個時空的現代中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孩子接受最基礎的教育。


  在這個年代這個時代不成讀書人,就是人下人。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出名的方式那就是參軍,通過累積軍功不斷提升官職至乎封侯。


  但在冷兵器時代上陣拚殺的死亡率極高,最終能脫穎而出的相當少,也隻有像呂布、張飛這種極少數賦異稟的人才能名留青史

  因此,讀書識字,是每一個寒門之人都向往的事情。


  即使要參軍,也須要讀書識字沒否則隻憑武勇最終的成就也都是有限的。


  然而,漢代的書籍何其稀少,許多書籍都是用手抄寫,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私藏的東西。


  對於普通百姓來講,讀書也就成為了遙不可及的事情。


  達官貴人和士族子弟一生下來,就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擁有著遠超他人的資源和人脈。


  對於普通百姓來講,要麽被人賞識,傾力教導,成為別人的門生故吏,擺脫黔首的身份。


  要麽發憤圖強,賺取了足夠的金錢,花重金購買書籍,改變自己的子孫後代的命運。


  所以後世才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法。


  在漢代,絕大多數寒門的出路,也隻是第一條。


  如此一來,縱然這些人能夠擺脫黔首的身份,身上也會打上某些勢力的痕跡。


  要知道,察舉製是漢代至隋代的一種選官製度,就是考察推舉。


  察舉始於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時成為一種製度。


  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通過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幹出眾的人才推薦給朝廷。


  這些人經過考核,然後授予官職。


  察舉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父母老人和廉潔者)、秀才(才能優秀者)、明經(通曉經義者)、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等。


  因此,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


  對於被察舉的人,朝廷會提出一些治國和經義方麵的問題進行考核,叫做“策問”。


  這種考察的方式點類似現代的論文答辯,應舉者回答朝廷提出的問題,叫做“射策”或“對策”。


  同時,受人提拔,若是不能一心為那個賞識你的人辦事,一定會被打上忘恩負義的標簽。


  那個時候,下之大也再無容身之地。


  正是察舉製度的出現,才使得這種風氣越演越烈。


  雖然設立察舉製度的初衷乃是好的,朝廷也希望通過各個地方官吏的推薦,能夠得到更多人才。


  然而,是人就會有私心。


  那些負責察舉的官吏,自然希望自己察舉的人,以後能夠成為自己的助力。


  這樣一來,那些能夠滴水之恩湧泉已報,以及對上官懷有感恩之心的士人,自然就成為廣大官吏察舉的對象。

  反之,有些忘恩負義,或者不善阿諛上官之人,自然就會受到冷落。


  長此以往,漢代的整個社會風氣,就產生一種畸形的“忠”


  但這個“忠”不是忠於朝廷,不是忠於百姓,乃是忠於提拔自己的上官。


  就這樣,氏族豪門通過察舉人才,培養自己家族的子弟,勢力亦是越來越大。


  袁氏為何勢力如此龐大,袁紹,袁術兩兄弟,都能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


  到底,也是因為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下。


  當袁氏兄弟起事的時候,那些所謂的袁氏門生故吏,很多成為了袁紹兄弟的爪牙。


  自從這些人,甚至他們的祖先,成為袁氏的門生故吏以後,就與袁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種關係也就是現代的利益共同體。


  這種利益共同體的製度讓那些氏族豪強用利益捆綁、道德綁架等方式將一大批通過官方察舉任用的官員納入了自己的朋友圈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袁紹兄弟才能擁有如此大的聲勢。


  不管是漢代察舉製度,還是那種畸形的“忠”,都使得寒門士子,隻能靠依附他人才可以有所成就。


  世家大族也正是靠著這個,才能一直屹立不倒。


  熊晨飛之所以想普及教育,就是想打破了世家壟斷知識、人才之後,建立起一套新的人才選拔製度。


  他建立這個四不像的書院,也正是為了日後普及教育,實行“科舉”製度做鋪墊。


  因此,這個書院,除了免試招收部分資助過書院建設的商賈和官員子弟外,不會像以前那樣,要有家世、關係才能進去。隻要符合條件的,都可以進入太學學習。


  當然,接受過現代教育的熊晨飛的教育理念是寬進嚴出,對於這些進入書院學習的學子,不管身份都會嚴格要求。


  這個學院采取類似現代教育的方式每年對所有學子進行兩次考核,由授課講師對學子的成績進行綜合品評。


  成績的檔次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檔次。


  連續獲得優秀評價的可以被批準學習更高深的科目,連續不合格的將會被強製退學。


  而講師對學子的評價隻是參考,最終決定這些學子晉升或淘汰的隻能是熊晨飛這個龍之團政權的最高領導者。


  熊晨飛正是想要通過潛移默化,培養出大批的“子門生”,好使的自己不會太過依賴世家子弟。


  不過,現在文龍之團境內的官吏,也大多都是世家子弟。


  這些人熊晨飛也不不得不用,因為他可能找那些根本不認識字的普通百姓來為他治理國家。


  熊晨飛可以厭惡氏族豪強建立的這種製度,卻不能否定世家的人才。


  畢竟世家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注定了他們要遠遠超過寒門士子。


  拿起手中的蔡侯紙,熊晨飛也是眉頭一皺,這個時代畢竟技術不夠,即使經過改良後的蔡侯紙也隻是比後世上廁所擦屁股用的草紙好不了多少。


  “大帥,好一點的紙都隻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和少數富豪商賈才用得起。”


  “書院的條件有限,這些學子能用上這樣的紙已經是大的福分了”張峰在一旁尷尬的道。


  熊晨飛心中自然明白張峰所言屬實,但他心中卻浮現出一個驚人的想法。


  他想將自己在現代所學的知識“發明”的九九乘法表”和“算盤”已經掀起了轟動。


  他現在想到的是造紙術、印刷術甚至火藥這些知識運用起來改變這個世道,既能助推文化發展和知識的傳播,也能用於軍事加快戰爭進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