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決戰前夜
同樣的夜晚,韓遂大營中,對於天降流星的反應同樣極為激烈。
正如段增所說的那樣,流星在這個時代本就象徵著不祥之兆,而羌人更是極為敬畏鬼神,對這些現象尤其感到敬畏。
今晚出現的流星,帶著隆隆的轟鳴聲,拖著長達十餘丈的光芒劃破夜色,照亮韓遂營中,軍營里的那些牲畜紛紛受驚發出驚恐的嘶鳴聲,將士們更是惶恐不安,覺得他們已經遭到上天的厭棄。
便是韓遂、邊章等首領人物心中也同樣有不妙的感覺。
「文約,原本我等我等都以為漢朝衰微,氣數已盡,但沒想到朝廷在這麼短時間內就從各地調集了十多萬大軍,如此看來,漢朝朝廷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咱們難以與之力敵,不如暫時退回涼州去吧?」
北宮伯玉明顯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氣勢,經過上次的兵敗后,他的實力大受損失,急需返回涼州休整,所以他對於退兵也是最積極的一個。
「是啊,文約,漢軍勢大,不可力敵;而且自從三月出兵至今,將士們已經連續征戰了八個多月,士卒們傷亡很大,而且大家都非常疲憊,急需要進行休整;尤其是那些來自各個部族的勇士們,更是思鄉情切,不願再戰;咱們還是先退回涼州再做打算吧。」
「不錯,三輔地區對咱們來說畢竟還很陌生,這裡的地形咱們都不怎麼熟悉,而且距離涼州又遠,距離洛陽卻很近;在這裡交戰對咱們大為不利;我覺得,咱們應該退回涼州去,那裡的地形極為複雜,而朝廷大軍卻以關東人為主,對那裡的情況必然不熟悉。」
「退到涼州去,利用咱們對那裡地形的熟悉來打擊敵軍,這才是咱們戰勝漢軍的唯一希望;在三輔地區與他們力拚,未免有些不智。」
李文侯、邊章二人的想法與北宮伯玉類似,也是極力主張退兵的。
戰事打到現在,眼看漢軍援兵越來越多,自己一方根本沒有取勝的機會,他們心中自然也就有了退兵的念頭,再加上今晚的流星,更是讓他們下定決心要立即退兵返回涼州。
聽到二人的話,韓遂撫了撫頷下鬍鬚,點頭道:「三位兄弟既然都主張退兵,某自然願意聽從。不過,在敵軍陣前撤兵,向來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一不留神就容易被敵軍所趁,不知三位兄弟可有什麼好的辦法沒?」
北宮伯玉笑著說道:「咱們在這裡與漢軍對峙了這麼久,張溫等人肯定想不到咱們會突然退兵,只要咱們動作迅速一些,想來應該沒問題。」
韓遂聞言擺了擺手道:「不妥,你太小看漢軍了,或許張溫此人文官出身,不擅長帶兵打仗,但張溫手下卻有不少人才,別的不說,像那董卓、段增等人,這些人的才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輕視他們,是會付出代價的!」
一旁邊章也點頭道:「不錯,那董卓的能力不用多說,那段增更是當年段熲的公子,剛一出仕,就在狐盤和涇水兩地大敗我軍,上次擊敗北宮時,他也出力甚多,是個勁敵。大家切不可小瞧他們!」
北宮伯玉聽他提起上次的兵敗,頓時臉色有些不好看。
上一次的大戰,他麾下兩萬多大軍據守的營地,居然在幾個時辰內就被兵力還要少於他的漢軍給攻破了,這對他來說是件至今難忘的慘敗。
而在那一戰里,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便是漢軍的霹靂車,遠遠的拋射石彈,無堅不摧,是攻城拔寨的利器,在這幾個月的對戰中讓叛軍吃盡了苦頭。
可惜這玩意漢軍保護得極為嚴密,叛軍一方至今都未能搞清楚其原理,但他們卻得知了一點,那就是霹靂車乃是由段增「發明」的。
再加上去年就臨涇解圍的一戰里,段增也有過出色的表現,可以說現在韓遂等人沒有一個敢輕視這個剛剛出仕才一年的年輕將領。
「我軍在此停留的時間太久了,若是退兵的話,敵軍肯定會有所察覺;尤其是今晚的流星,我擔心會引起漢軍的警覺。所以在退兵之時必須謹慎小心,不能有半點差錯。」韓遂沉聲說道。
「諸位,你們說咱們連夜就撤兵如何?咱們把那些不重要的東西都留在營地里,輕裝簡行,連夜就退兵;等到漢人發現咱們退兵時,咱們已經拉開了距離,再想追上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時,李文侯提出建議。
「連夜退兵?輕裝簡行?」韓遂沉吟了片刻,搖搖頭道:「我覺得還是不妥,今晚就退兵的話未免太匆忙了,而且夜間行動,容易造成混亂。」
邊章沉聲道:「不錯,連夜撤兵太匆忙,不過輕裝簡行倒是很有必要。這大半年時間裡,咱們從各地劫掠了太多的東西,全部運回西涼去顯然不現實,必須拋棄一部分,甚至是拋棄大部分東西。」
李文侯、北宮伯玉等人也都紛紛點頭贊同,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東西沒了將來還可以再搶,但是兵力被打光了可就難以再招募了。
這時,韓遂開口道:「你們看這樣如何,咱們今晚就通知各部,做好退兵的準備;明日一大早就退兵,咱們將所有騎兵都集中起來,由閻行統一指揮,負責為大軍斷後,只要斷後的軍隊得力,漢軍也未必能把咱們怎麼樣!」
「將所有騎兵都集中起來讓閻行指揮?」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聽了都有些猶豫。
要知道現在叛軍一方實力最強的就是韓遂,其他三人的實力加在一起也就勉強比韓遂強上一些,這一點不能不引起北宮伯玉等人的警覺。
尤其是騎兵,叛軍的騎兵多是從各個羌人部落裡面集結出來的,在這方面北宮伯玉、李文侯二人的優勢較為明顯,這也是他們制衡韓遂最有力的手段。
現在韓遂提出來將所有騎兵集中起來交給閻行指揮,誰知道這是不是韓遂故意藉此剝奪北宮伯玉等人的軍權?若是所有騎兵都被韓遂給掌控了,那其他三人豈不是連最後的制約手段都沒有了?
「文約,派遣騎兵斷後這當然很有必要,但將所有騎兵交給閻行將軍統領,這就沒有必要了吧?」北宮伯玉開口質疑道。
「不錯,而且各部騎兵分散在各處,要集中起來也要花費不少時間;我覺得根本就沒必要。」李文侯也沉聲說道。
邊章雖然沒有開口,但他的意思也差不多。
韓遂見了頓時知道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只好答道:「罷了,某原本也只是想儘可能加強斷後的軍力,既然大家都反對,那此議就算了吧。」
北宮伯玉三人聽了這才鬆了口氣。
邊章沉聲道:「今晚就將退兵的消息傳遞給各部,讓大家都做好退兵的準備;明日一大早便開始退兵,讓騎兵負責斷後,步兵輕裝簡行,以最快的速度撤兵。想來等到漢軍反應過來時,咱們已經與漢軍拉開足夠的距離。」
韓遂等人都點頭道:「好,就這麼辦!」
……
同一個夜晚,張溫卻顯得非常無奈。
他望著坐在對面的袁滂、孫堅二人,問道:「段校尉連夜送來的這份文書,你們是什麼意見?」
就在不久前,段增連夜派信使送來一封急信,說是要在明日一大早與董卓聯手進攻敵軍左翼,並且請求張溫抓住機會,派兵攻打敵軍的中軍,定能一舉破敵。
因為時間太晚的緣故,張溫來不及召集眾將商議,只能將大軍副帥袁滂和參軍孫堅二人招來。
「大人,我剛剛仔細看了一下段校尉的書信,他在書信里根本就不是請求大人您同意他出兵,而僅僅是通告您而已。換言之,他已經下定了決心要自行出兵,這對大人您可是大不敬啊!」袁滂沉聲說道。
一旁孫堅卻道:「不然,屬下倒是覺得段校尉此舉並無不妥,非常之時就要行非常之事,如果真如他判斷的那樣,叛軍將在明日就退兵,那麼他所做的就沒有錯,軍情緊急,哪裡有那麼多時間浪費?」
張溫點了點頭,沉聲道:「不錯,段校尉的決定並無不妥。老夫所關心的是,他所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大家也知道,自從三月份開戰以來,這場戰事已經拖得太久了,國庫里早就空虛了,陛下更是多次派人來催促咱們儘快解決戰事。咱們,拖不起啊!」
十多萬大軍駐屯在美陽,每耽擱一天都不知道要花費多少錢糧,可以說身為大軍統帥的張溫,身上背負了太重的責任,讓他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眠。
若是段增說的是真的,那麼漢軍就有可能在短期內取得勝利,這才是張溫最關心的問題,至於段增沒有經過他同意就私自出兵,這一點他反而不怎麼在意了。
袁滂皺眉道:「大人,老夫覺得,段校尉的判斷未免有些太武斷,僅憑今晚的流星他就覺得叛軍要退兵,這未免有些兒戲了。若是叛軍並沒有退兵的打算,他卻發起強攻,而且還要咱們也全軍出動發起進攻,這豈不是要讓整個大軍都因為他而亂套嗎?」
張溫嘆了口氣,向孫堅望去:「文台,你有什麼想法?」
孫堅沉聲道:「司空大人,屬下倒是覺得段校尉所說的有些道理;不知大人是否還記得,當初咱們剛剛抵達槐里時,召開軍議,那時候段校尉就提醒過大人『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如今回想起來,顯然他的判斷才是對的。」
張溫聞言也點了點頭,那一次軍議上,段增認為敵軍實力依舊很強,漢軍應該繼續堅守不戰,等到敵軍撤兵時再發起反擊;然而眾將都主張立即與叛軍決戰。
而之後的戰局卻表明,段增的判斷是對的,叛軍的實力的確還很強,漢軍與之反覆交戰,始終難以佔到上風,便是後來漢軍兵力逐漸增加到十多萬人,也依舊沒能擊敗叛軍,只能與叛軍持續對峙。
只聽孫堅接著說道:「大人,叛軍征戰日久,他們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希望,所以退兵乃是必然之事,唯一的問題就是退兵的時間早晚,今晚的流星很可能會是促使韓遂做出退兵決定的契機。」
「此外,屬下覺得,段校尉畢竟是涼州人,論起對涼州人的了解,應該在咱們之上,咱們應該相信他。」
袁滂沉聲道:「就算他的判斷是對的,韓遂將會做出退兵舉動,但也沒必要明日一大早就進攻吧?司空大人,老夫覺得咱們還是應該慎重一點,他段叔益敢於那自己的前程去賭,但大人您手中卻執掌十多萬大軍,萬萬不能輕舉妄動啊!」
兩個手下人的意見相左,張溫聽了也有些頭痛起來。
從他的本意來說,他還是更傾向於孫堅的意見,畢竟袁滂與他一樣,也是文官出身,對統兵作戰不怎麼擅長,而孫堅的軍事才能卻早已得到張溫的認同。
不過,袁滂有一句話也說得很對,他乃是漢軍的統帥,手裡執掌著十多萬大軍,這些軍隊也是漢朝幾乎所有的精銳,若是一旦出了什麼岔子,那整個天下都會出現動蕩。
背負著如此重任,由不得他不謹慎小心。
孫堅見了他的臉色,頓時明白了他的想法,當下嘆了口氣道:「大人,段校尉已經決意要出兵,而且董將軍只怕也會與他一起出兵,此事已經難以挽回。既然大人您下不了決心,那麼至少也要派部分兵力牽制敵軍,不讓敵軍救援他們的左翼吧?」
張溫點了點頭,出動部分兵力進攻敵軍,幫右翼牽制一下敵軍,這點事情還是沒什麼風險的,張溫自然不會不答應。
商議許久后,張溫最後做出決定,明日派遣周慎領兵兩萬攻打敵軍營地,以配合右翼的行動;若是右翼的行動順利,那麼再投入主力不遲;若是段增判斷錯了,張溫也還有足夠兵力來收拾殘局,不至於出現大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