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之道
25 工作質量不完美沒關係,調整思路也可以,關鍵是不要中途放棄
如何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這是大多數人都關心的重要問題。與以前相比,現在的職場氛圍、男女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感覺艱辛的人似乎依舊很多。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的時間往往會被擠占,工作精力也會受到影響。
很多事情,往往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很多女性會有這樣的煩惱:「無法按照預期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往往落後於同事。由於孩子發燒等突發問題,也會給工作帶來麻煩。在育兒方面,也沒其他媽媽那麼細心嫻熟。」
自己明明有理想,卻無法實現,從而使自己喪失自信,心情焦慮。對於認真負責的人來說,這種感覺真的很痛苦。
但我認為,為什麼非要達到理想的狀態呢?這麼做又是為了誰?
其實,不完美也是可以的。
世間不存在完美的事情。看似完美的人或事,當你深入了解后可能會感到詫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的丈夫就是這樣,工作以及因工作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也一樣。無論外表多麼光鮮,打開盒子,誰也不知道會冒出什麼東西。
每個人都有不能對別人訴說的事情。因此,請放棄「希望萬事都朝理想方向發展」的想法,轉換思維,思考「如何做才能推進事情順利進行」。
拿我自己來說,從長子出生到次子長到5歲這一階段,我一直承擔著家庭主婦這一角色。
對於帶孩子,我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感覺結果應該在平均值以上。
我對工作沒有那麼高的期待,覺得這樣下去做個全職媽媽也可以。
但是,醫院人手不足要求我趕快回去,那時剛好父母從鄉下過來,告訴我「他們可以住過來,讓我去上班」。就這樣,我被「強迫」回到了工作崗位。
一回到醫院,工作排山倒海而來。沒辦法,照顧孩子的事情只能全部交給父母,現實和理想差距很大。
我也曾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但現狀並未立即發生改變。
當我琢磨自己能做什麼時,發現可以嘗試「兩者都不放棄」,即家庭與事業兼顧。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當我決定這麼做時,也是一種自我解脫。
現在回頭來看,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可以達到平均分;最糟糕的時候,只要避免不及格就可以。根據這樣的判斷,我覺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摸索」比較適合。
在我看來,與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斷,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堅持下去。
制定一條界線,確定「超過這條線就可以」,就會努力進取以確保成績不低於這條線。這樣,即使中途出現問題也沒關係。切換成這樣的方式后,以後的生活就會變得很順利。
與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斷,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堅持下去。
26 家庭和睦比什麼都重要,只要守護它,其他都會慢慢變好
我在工作時,最擔憂的就是「家庭和睦」。
如果家裡發生糾紛或家庭氛圍不好,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心理狀態。
比如夫妻吵架、婆媳關係不融洽、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等,孩子就容易出現不想上學或走上歧途,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這個規律,從古至今都未改變過。
尤其是孩子的母親,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穩定,孩子的精神狀態就會受到影響。
我結婚後就有了孩子,即使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還是會為了孩子,把家庭和睦放在第一位。
不要因為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情而發生爭執,而是讓家庭氛圍保持平和。
家庭和睦不僅僅對孩子頗為重要,對父母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生病或走上歧途,父母心神不安,也就無法好好工作。
父母的心情會擾亂孩子的內心,孩子的波動反過來又會反彈給父母。
我多次提到,我丈夫把錢都花在了喝酒上,所以為了生活費,我不得不工作。
那時候,周圍的人都不太理解。他們覺得有個當醫生的丈夫,自己還要如此拚命,實在不可思議。
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如果能下定決心就一定會找到出路。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
有多種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左右瞻顧,當「只有一個選擇」的時候,反而會意外地突破現狀。如果你意識到人的強大,你的心情也許會輕鬆一點。
縱然如此,帶孩子的辛苦也毋庸置疑。通過與患者或職場年輕女性聊天,我深知這個時代有很多單身媽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她們需要處理工作和家庭的關係,極其不容易。
當你為「我如此拚命,為什麼事情偏偏不順利」而煩惱不已時,該放棄的時候,果斷放棄就好啦。
無論是孩子還是家庭,不要試圖追求完美,保持一種細水長流的態度,結果會更好。
其他家庭都這麼做,世間大眾都這麼做。不要去和別人家比較。那麼,「我們家這樣,實在是沒辦法」的想法就不會糾纏你。
一旦你總想著「為什麼只有自己這樣」,你的焦慮就會累積並影響孩子,然後再由孩子反過來影響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你就會改變你優先排序的方式。
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和孩子的幸福並無多大關係。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其為設立高遠的理想不能實現而苦惱,不如平和歡笑地與孩子好好相處。
即使父母給予不了孩子太多,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在竭盡全力用愛守護著他們,他們就會安心地努力進步。
當然,養育孩子不可能持續一輩子,帶孩子也有疲憊的時候。當將孩子養育成人後,你的人生還很長,而且會很有趣。
這樣的生活,也很值得期待呢。
父母的心情會擾亂孩子的內心,孩子的波動反過來又會反彈給父母。
27 人生常常需要忍耐,思考可以輕鬆忍耐的方法
上文中我曾提到,為了孩子也好,為了工作也好,為了生活也好,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
即使我覺得丈夫有問題,但我決定不和他離婚。
如今,單身媽媽和單身爸爸並不稀奇,但在以前卻是不太被接受的。對單親爸媽來說,一個人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確實不容易,還會受到「那個家庭的孩子肯定有問題」的質疑。這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就是我決定不離婚的原因。
然而,一味地忍耐會帶來極大的痛苦。要忍一輩子,想想都不寒而慄。對此,大家不妨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孩子的結婚儀式上,你們倆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
確立了這樣的目標,那麼即使夫妻關係、家庭生活出現危機,也會有一種超越矛盾的勇氣,覺得這些都是「小問題」,或者「終會解決」。
話雖如此,現在離婚的人基本上不考慮設定什麼共同目標。
現在的家庭比較自由,雙方父母可以幫忙照顧孩子,所以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離婚。如果非離不可,則取決於具體情況。
我認為,不僅僅是夫妻關係,在需要忍耐的時候,可以制定界限來嘗試解決問題。
如果之前約定好了,之後出現一些傷痛、疲憊,也會變得輕鬆一些。
生活如果沒有目標,就會變得懶散。一旦決定「今天這樣做」,生活一下子就會張弛有度。
人生常常需要忍受。如果能儘可能避免煩惱當然最好,但是有些問題由不得自己,所以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要試圖「不再忍受」,而是思考「同樣的耐心,如何才能輕鬆一些」。
就我自己而言,家庭問題能忍耐就忍耐,工作方面能放鬆就放鬆。
無論是護士還是其他同事,只要我覺得「和這個人相處得來」,我就不會顧忌身份、關係,和她們友好相處。
我和同事經常在工作之餘說說丈夫的壞話來緩解壓力。當孩子長大后不用我太操心的時候,我也會和她們一起登山,放鬆身心。
同事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一旦擁有這樣的關係,不僅可以緩解來自家庭的壓力,工作起來也會輕鬆許多。簡而言之,工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成為我們的休息場所。
我非常推薦大家和同事一起出去玩,你可以發現同事在工作之外的真性情,也可以與趣味相投的人成為好朋友。
同事中可能有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人,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要在職場度過,還是心情舒暢地工作比較好。人際關係的好壞,是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
這樣若干年後,「在孩子的結婚儀式上,你們倆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這一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我當時定下這個計劃的時候,眼看就要和丈夫離婚了。可是實現目標后,卻發現丈夫上了歲數后性格變得溫和,酒量也減少了,變得更加成熟,於是心境改變了,就覺得「還離什麼婚呀,真麻煩」。
生活如果沒有目標,就會變得懶散。一旦決定「今天這樣做」,生活一下子就會張弛有度。
28 所謂育兒,其實也是成長
當我打算把精神科醫生作為一生的事業時,很多同行前輩多次叮囑我「精神科醫生最好有結婚、育兒的經驗」。
就這樣,我結婚並生了孩子,然後想著終於可以積累這方面的經驗啦。
將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大人,普通的方法肯定無濟於事,因此育兒過程對我來說需要面對很多挑戰和問題。
說起來,不順利的事接踵而至。有的是突發事件,有些事令人感到心煩,還有的事讓人心生不安。總之,自己想做的事情,怎麼也抽不出時間。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理自己的身體,然後怎麼處理自己和家人以及朋友之間的關係。作為母親,通過育兒我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這些都是我工作及後來人生的巨大財富。
說到底,人通過「培養孩子」,其實也是在培養自己。
比如,一個人口頭上說什麼並不會有太大改變,如果不是他發自肺腑的話,就不足以影響到他的內心,也不足以改變他的行為。
同時,提醒別人的事情,自己如果做不到,更加不好。即使是孩子,也會看穿大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這樣,通過育兒,也會注意到自己一些為人處事的方式。
育兒基本的原則是,對待大人和孩子一視同仁。
有的人珍惜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孩子,有的人不想擔責任所以不帶下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培養他人是一種很好的經驗。
特別是在帶孩子方面,每個人投入的精力不同,但畢竟其中也有許多歡樂和欣慰的時光。
從一個剛生下來只會哭泣的孩子,到一個人學會走路、說話、上學,然後經歷青春期長大成人。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比任何一部動漫或電影都令人感動。
育兒過程,就是讓自己越發優秀的成長過程。養育孩子,也是成長。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還是希望身體健康的人,儘可能生個孩子,並將他們養育成人。
育兒過程,就是讓自己越發優秀的成長過程。養育孩子,也是成長。
29 對於養育孩子,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行動
關於養育孩子的話題,女性的煩惱比較多。
當我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其實她們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孩子。
有的父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或是社會的衡量標準,原因各種多樣。他要麼在意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幹什麼,要麼在意與別人家孩子相比自己家孩子怎麼樣,這些都是沒有正視孩子本身。
我認為,培養孩子沒有必要和其他人一樣。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想讓孩子在什麼年齡段學習什麼,這些都是次要的。
最關鍵的是,父母應該真心為孩子的幸福考慮,並付諸行動。這樣做,才能將愛傳遞給孩子。
即使你工作很忙,也要儘可能以某種形式,讓孩子感受到「我一直在關心你」。如果你這樣做了,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父母的用心。
即使你不心靈手巧,也沒有奇思妙想,但如果有時間,就盡量親自動手做飯;盡量多陪在孩子身邊,當他們想找你聊天的時候,認真傾聽;不要把孩子只當作小孩子對待,多嘗試和他們一起思考,時不時問他們「你會怎麼做?你是怎麼想的」之類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日積月累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為自己著想,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的關愛。
無論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時間,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少看似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面子或社交,其實很容易被孩子看穿。
有不少前來諮詢的父母,喋喋不休地發牢騷「孩子什麼也聽不進去」,或者孩子直接對他說「雖然你辛苦地為我做了很多事,但卻不是我想要的」,甚至還會出現「對父母不孝」的情形。其實,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因為父母的真實目的已經被孩子看穿。
說得難聽一些,「這樣撫養孩子,孩子最後還認你嗎?」仔細想想,不是孩子拜託我們生下他們,而是我們一廂情願地把他們生下來。
如果忽視了這個前提,你就無法對孩子投入他真正所需要的關愛,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對於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當老闆感嘆員工不好好工作,那麼請問這個公司是誰的?不給員工調崗位,或者不給員工提供合適的工作條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誰呢?
類似這樣,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怎麼能指望別人加倍努力呢?
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這樣最終才能活出自己。
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為自己著想,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的關愛。
30 不要阻礙別人自立,如果全面掌控,成長就會停止
一個人終有長大獨立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大約在中學階段進入青春期,然後逐漸與父母分離,直到20歲左右開始自立。
工作也是一樣。新員工經過幾年的錘鍊后,慢慢懂得以自己的節奏和能力開展工作,他們不再拘泥於領導說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具備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
不過,近些年來關於自立的問題層出不窮。
對於孩子,父母該管教的時候,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孩子才會安心成長,直至獨立生活。
可是,很多父母總是不放心孩子,方方面面都要掌控孩子;有的父母總是試圖讓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結婚後,還想插手孩子的生活。
這種依存式、支配式的父母,很多時候會阻礙孩子自立。
公司也是如此。對員工進行壓迫或者無微不至的指導,都會使員工疲憊不堪。
沒有管理員工的一言一行就不放心,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樣一來,員工就無法順利成長,將來也不可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精英。如果這樣管孩子,就可能引起自閉、厭食、心理疾病等各種問題。
當然,如果孩子或者員工處於什麼都不會做的年齡或者階段,對他們細心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若在成長過程中總不放手,就會阻礙一個人的獨立和發展。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從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分離出來。
當孩子成人後,父母和孩子的人生就要完全分離。父母如果有這樣的意識,就能順利地處理與孩子的分離,讓他步入獨立。
也許有人對此會有疑問,和孩子完全分離,自己會感到非常孤寂。
要知道,既然是親子關係,你們之間的紐帶就永遠不會斷開。在我看來,這樣的紐帶就像橋樑。父母和孩子的人生車輪雖然駛向不同的方向,由於橋樑的存在,你們可以隨時往來。
「孩子怎麼樣,是不是健康,是不是一切順利?」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偶爾通過橋去看一看。
不過,敲敲門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怎麼樣,孩子既然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貿然闖入。
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親子關係基本不會出現什麼煩惱。
相反,如果父母毫無顧慮地闖入已經成人的孩子的世界,各種矛盾就會產生。婆媳問題,尤其要注意。
我雖然和長子住在同一小區的不同單元,但除了周末,我們平時幾乎沒什麼往來。
只有周日,大家才會聚在一起吃飯,其餘時間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我也不去他們家裡。
長期以來,我一直是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來獨自一個人生活。
在兒子結婚的時候,我就想好「把兒子交給他的妻子」。兒媳婦不僅燒得一手好飯菜,家務活也幹得很好,把五個孩子也照顧得非常周到。沒有比這更難得的了,我還要奢求什麼呢?
如果他們邀請我過去吃飯,我會說「你好,謝謝」以表示打擾;如果他們沒有邀請我吃飯,但把做好的飯菜送過來,我從心底里非常感激,對他們說:「謝謝。」
我不敢肯定我的做法是否妥當,但我充分地意識到「孩子的人生與自己人生的軌跡已經完全分離」,我們之間依靠一座「橋樑」溝通關係,而且不能頻繁登上這座橋。
因此,我會在自己的生活、事業以及興趣中尋求充實感,而不是闖入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家中指手畫腳,我認為這才是讓自己快樂的源泉。
不管怎麼樣,孩子既然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貿然闖入。
31 孤獨地死去非常好,擔心死亡的方式毫無意義
如果有人孤獨地死去,周圍的人可能會覺得可憐、悲慘,但我卻不這麼想。
在我看來,孤獨地死亡也沒關係。孤獨地迎接死亡可以不給任何人添麻煩。既不需要家人辛苦地照顧,也不需要到醫院挂號、花費,一個人安安靜靜地離開也很美妙。
無牽無掛、瀟瀟洒灑地死亡,是不是很精彩?所以,我一點也不害怕孤獨地死去。
我經常告訴長子和兒媳婦:「如果好幾天都沒看到我,說不定我已經死了,你們可以隨意進來。」
對於90歲且一個人獨居的我來說,死亡之神隨時都可能光顧,不足為慮。
周三到周六早上,司機師傅都會接我去醫院,所以我經常拜託他:「如果到時間我還沒出來,可能我已經死了,請您去隔壁告知我的長子。」
人從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死亡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死亡即生命的終結,至於死後的評價、虛榮以及其他情況,大可不必在意。
死亡后,無論你是被稱讚,還是被評論,都與死人無關,因為聽不見他們在說什麼。
在健康的時候,擔心孤獨地離開人世實在是白白浪費精力。
我唯一擔心的是,不想在死之前身上插滿針管、人工呼吸器。此外,心臟復甦按壓看起來似乎比骨折還要疼。
因此,我經常叮囑長子:「絕對不要做延長壽命的搶救。如果發現我倒在地上,還有呼吸,就先放一會兒。如果那時候被送去醫院,醫院肯定會搶救。確定送到醫院后剛好能死,再叫救護車。」
我經常在病房護理比我年紀小的患者。我曾詢問住院多年的患者「您去世前想做什麼」,對方告訴我:「請不要進行搶救。」也就是說,對方也不希望痛苦地死去。
我清清楚楚地告訴對方家屬:「病人希望在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安心地離開,所以你們要儘可能地用心照顧,避免他遭受痛苦。」
因為我一直這麼做,所以我的看護相當受歡迎。
最近,有一名患者,他的主治醫生不是我,卻點名讓我護理。
總而言之,任何事情有開始就會有結束。人只要出生,就會面對死亡。
不管是一個人離開,還是在醫院離開,我覺得能帶著尊嚴,安安穩穩地死去便足矣。
擔心死亡來臨、提前做好計劃終究無濟於事。把最基本的要求告訴家人,其餘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可以。
死亡后,無論你是被稱讚,還是被評論,都與死人無關,因為聽不見他們在說什麼。
故事5 煩惱、痛苦,即使在人生最糟糕的時候,也必須持續工作
恆子老師再次回到工作崗位時,長子五歲,次子兩歲,都需要她照顧。為了能和從尾道過來的父母一起居住,她搬到了新家。
「其實,那時是我人生最糟糕日子的開始。」每次回憶起來,老師都苦笑不已。
老師的父母在照顧孩子方面沒有問題,但因此掌握了家裡的「實權」。
「他們說家裡的事交給他們,讓他們自由去做。他們把孩子帶得確實很不錯,但我在管教孩子方面失去了話語權,而且孩子的運動會、參觀日,都是他們去參加。後來,正在上大學的弟弟都住到了我家裡……」
就這樣,恆子老師不知不覺失去了對生活的主導權。
時間一長,老師的丈夫就有了怨言,每天晚上都會十分不滿地告訴恆子老師:「我能待的地方只有衛生間呀。」正因為這樣,他在外面喝酒的次數越發頻繁。
「由於我回到了工作崗位,他也就不用再操心錢的事,於是只要出去喝酒就大肆請客吃飯。他覺得家裡的貸款、生活費我肯定可以搞定,所以全然不顧家庭生活,大吃大喝地過日子。此外,我還會被當成壞人,丈夫的親戚都認為『我不把丈夫當回事』。因為要維持家庭開支,我也不敢貿然辭職,每天都飽受精神上的煎熬。」
丈夫和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讓恆子老師夾在中間十分為難,精神科醫生的全職工作每天也要照常進行。工作期間,她有近80個患者,還要承擔接待門診和病房的值班工作。就這樣事情一件接一件,她不得不埋頭於工作。
「那時候就是努力工作,家裡和職場處處都是煩惱。但是,正是那時候無暇顧及煩惱、瘋狂工作的經歷,也許讓我學到了作為精神科醫生的根本技能。擺脫來自孩子、父母、丈夫的煩惱,這樣的經歷竟能在後來的諮詢過程中發揮作用,真是不可思議。」
就這樣在與父母住在一起的衝突中,同時被工作緊逼的狀態持續了大約10年。
「次子上中學后,父母終於跟我說要回尾道。我才放下心來,鬆了一口氣。」
1974年,恆子老師終於在丈夫和父母的夾縫中解放出來,回歸家庭,守護在孩子身邊。
在這期間,作為精神科醫生,她的經驗和實力獲得了提升,因此成為職場不可或缺的骨幹。
兩個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所以工作結束后,她就立即乘電車,到商業街上的肉店、魚店、菜店精挑細選,然後兩手拎著滿滿的東西回家做飯。
回憶起來,恆子老師會說,那時候「總是在單位和家之間,提著一大堆東西跑來跑去」。
接下來的日子,她作為醫院的主治醫師,每天要接待60餘名患者。在值班的日子裡,她還要提前做好飯菜或咖喱,早上用值班室電話叫孩子起床。考試前一天和值班時間重合時,為了保證孩子不遲到,她會讓孩子住在值班室,第二天直接從醫院把孩子送到考場。
而那時,丈夫依然到處喝酒,如果喝醉了心情不好,他還會找恆子老師或孩子教訓一個多小時,而且不讓別人插嘴。丈夫這種說教的毛病「屢教不改」,恆子老師有好幾次都把離婚協議放在他面前。
「什麼話都別說了,我要跟你離婚。」
「對不起,對不起。」
之後他就會反省,比如買點蛋糕討好家人。可是幾個月後,他又重複了惡習,如此反反覆復……恆子老師知道「他這個毛病一輩子也改不了」,便也不抱太大期望。
於是恆子老師決定:「總之,堅持到孩子結婚。如果孩子結婚時我們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
恆子老師在家庭生活方面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因此,她把孩子安心學習、成長放在第一位,為了這個目標,就忍耐一下吧。家庭和睦在她心裡永遠是第一位。
也許是孩子們理解恆子老師的決心,兩個孩子都成長得很好,長子成為一名耳鼻科醫生,次子是一名藥劑師,都擁有自立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數年後,恆子老師一直堅持的「在長子、次子的結婚儀式上,她和丈夫共同致辭」的大目標,也得以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