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亂世前息
扶蘇不是嗜殺之人,但對於敵人,他也絕不會仁慈,趙高——李斯二人屢次害他殺他,他自然不會放過。
得知李斯有逃離的打算,扶蘇臉上一愣,口上卻不慢道:“此時離函穀閉關約有三個時辰,李斯想逃定會出函穀,遠離老秦之地,孤打算讓你帶領二百禁衛前去攔住他可否。”
扶蘇本打算命徐晃前去了解此事,但轉念一想,季布雖是投靠了他,卻一直未露其忠心,如今大好機會擺在眼前,豈能錯過。
季布自然明白扶蘇之意,知曉該是他做投名狀的時候了,瞬間抱拳領命:“陛下放心,末將保證完成重任。”
“很好。”
扶蘇要的就是這個結果,細心叮囑道:“事不宜遲,將軍你速去點齊兵馬,出函穀後……便可。”
“陛下好計謀,末將佩服。”
聽完扶蘇給他的計謀後,季布更是佩服,想不到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扶蘇盡能想出如此天衣無縫之計,完全將他置身事外。
“來人。傳徐晃來見孤。”
季布離去後扶蘇對著殿外吩咐了句,繼續安坐下來看著各地傳來的奏折。
中車令府,徐晃靜靜坐在煥然一新的大堂內,右手拿著一本孫子兵法正在觀看,左手時不時提筆在一旁的竹卷上記載著。
因在趙高一事中徐晃立下大功,所以扶蘇便將昔日的中車令府賞賜給了他,作為他的居所。
“稟告將軍,陛下有旨,傳您進宮一趟。”
正在徐晃全神貫注記載著心得之際,一名士卒急匆匆的跑了進來抱拳稟道。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徐晃不敢怠慢,瞬間放下書筆起身,對著士卒應了一聲,轉身朝著內室走去。
十多個呼吸的功夫,徐晃再次走了出來,先前的一身戎裝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威武霸氣的戰鎧。
就在徐晃入宮的同時,一輛四匹寶馬拉著一車架悄悄離開了鹹陽。
半刻鍾之後,徐晃來到了鹹陽宮外,守門的士卒見是他,並沒有阻攔,反而推開門戶將他放了進去。
“陛下,不知召臣前來有何吩咐。”
徐晃邁步入殿,率先打破平靜道。
“孤準備令你率領一部,出池陽經潼關繞過函穀,協助季布一部攔下丞相,不知公明能否趕至。”
“陛下之意是說丞相有逃離之想,打算將計就計除去一患,又怕季布心慈手軟,讓末將暗中監督?”
扶蘇臉色頓時一板,言明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孤既然選擇季布擔當此任,又哪來不信任一說,隻是丞相老奸巨猾,姑此命你作為後手,以防萬一。”
其實就如徐晃所說,扶蘇還是不太信任季布,之所以不信任,不是不信任他的忠心,而是怕他太過優柔寡斷,心慈手軟之下放過了李斯。
況且李斯為相多年,泥潭陷阱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由不得扶蘇不小心對待。
一番叮囑嚴厲之下,徐晃抱拳退去。
若扶蘇沒有猜錯李斯這時已遠離鹹陽,徐晃如果率人直奔函穀關兩人一定會相遇,引起李斯的猜疑,增加不少變數,倒不如舍近求遠,確保李斯能安安全全毫無後顧之憂的走出函穀關,步入自己設下的圈套中。
“現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怨意四起,臣以為還需派兵鎮壓減少民怨後,在行安撫一事為妥。”
徐晃走後不久,蒙毅前來提出建議道。
“上卿之言表麵上看實乃上策,可從長遠角度來說,雞肋而已,一時鎮壓,並不除根,反會加深民怨,與其如此,不如放任行之,待天下百姓口中惡氣出盡後,孤在行安撫一事,彰顯孤之大度,到時一針見血,豈不美哉。”
扶蘇直接否定了蒙毅的提議,道出思考多日的決定。
至從百姓暴亂開始,扶蘇就一直思考著解決之法,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個日日夜夜的付出,總算給他想到了一個治國方針,第一步便是借次機會,消除百姓心目中的暴秦之名,為日後統一天下打下一個牢不可破的基礎。
“陛下此舉實乃良方,可不免太過費時,須知我大秦麵臨的問題,不僅百姓一亂,近日已有叛賊打著討伐暴秦的名義四處收攏亂民成軍,準備行不忠之事,若在拖延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蒙毅亦是態度堅決,持已反對,更多的則是擔憂。
“跳梁小醜,不足為慮。上卿未免過憂,孤心中已有良策。”
扶蘇嘴角上揚,不屑不笑,雙眸中盡是自信滿滿。
“陛下既然已有解決之法,何不抓緊時間實施,早些穩定朝綱。”
蒙毅見扶蘇半分不急,還一副勝券在握的神情,頓時不知說什麽是好,到是可伶了他整日茶不思飯不想,連做夢都在想著保國大計。
“孤這不是一直在忙嘛!”
扶蘇頗為尷尬,他能感受到蒙毅恨鐵不成鋼之情。
“既然如此,擇日不如撞日,孤就將心中所想,給上卿言說,不妥之處,還望上卿給予補全。”
“陛下放心,臣定傾盡一身所學,保我大秦度過難關。”
蒙毅收回思緒,臉上嚴肅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水勢洶湧之時,應該避其鋒芒而不是一味相抗。”
扶蘇賣了個關子,掃了一眼下方認真聆聽的蒙毅繼續道。
“孤決定,棄昔日六國之疆土,收攏各郡,各縣兵力撤回函穀,已函穀之險為屏障,重新鑄我大秦基業,修身養性,慢慢圖謀天下。”
“其一,這些年來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對我大秦可謂是恨之入骨,如若輕易動用兵戈,萬民將同仇敵愾共伐之,無疑自尋死路。”
“其二,棄天下疆土,能拖延各路叛軍伐秦之鋒,促使他們不得不暫且放下大秦,廣占領地壯大自己,試問無主之地,抬手可取,何人不要。”
“此舉三年內,能保大秦無憂,三年時間,我大秦將會成為鐵板一塊,到時天下何處不可去,誰能阻攔我大秦六十萬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