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周柱國> 第29章 直為斬樓蘭

第29章 直為斬樓蘭

  沒過多久,詩會就在一陣徐徐的管樂聲中開始了。


  詩會這種玩意兒可雅可俗,放在尋常子弟眼中,在酒樓上擺上幾桌,隨性而為,在高門子弟眼中,不配上些樂曲就顯得沒味道。


  寧王向來喜歡與詩文管樂為樂,所以王府上也養了一批水平相當可以的樂師。


  不論是莊嚴肅穆的宮廷禮樂,還是坊市街頭的流行小曲,抑或是巍然凜冽、殺氣徵然的軍陣鼓樂,寧王府的樂師們都能奏得出不少來。


  當然,王府樂師們的高水平是相對而言,地處江南的宋國在樂曲上的造詣要比北方樂師們要高得多。


  據說當年,武烈帝鬥酒詩百篇,其中曾有一首寫給漢末江東孫氏的詩,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雖然不知道武烈帝口中的‘後庭花’具體是何曲目,但其中前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足以讓人想得到這曾是在秦淮河邊傳唱的樂曲。


  江南秦淮河上的藝妓們甚至和樂師們協作著,還原了一首完整的《後庭花》,讓這首武烈帝口中早已失傳的名曲,重新回響在秦淮河邊,晝夜不息。


  北方諸國流傳下來的樂師曲藝,主要以奏演宮廷曲目和軍陣歌樂為主,偶爾學一學從南方傳過來的,詩詞配曲。


  眼下,在徐徐和風和樂師們柔和的管樂聲中,賓客們按照引導徐徐落座。


  因為在露天場外的原因,所以樂師們的奏曲顯得聲音並不高,甚至在吵鬧的人群中幾乎不可辨識。


  這低沉婉轉的樂聲,免不了聽入耳中時時斷時續,而在某一瞬間,又會突然有連續綿雅的樂聲被和風送進耳中,又是一種不一般的感覺。


  等到皇子、公主們落座之後,其他人才在蓮花池一側圍坐,沿著擺設好的桌案形成巨大的橢圓圈型,賀若雲才滿麵春風的走到正中間三位皇子案旁。


  詩會之上的座位位置,相當隨意,除了幾位公主和皇子們的位置在北側中間外,其他高門子弟們都是沒什麽順序的。


  韋昭、呂琦幾人就在賀若雲的可以安排下,坐在西側距離主位皇子們較近的地方。


  此時賀若雲站起身來,在低柔的樂聲之中按照往常慣例,說些場麵話,比如此番詩會的意義所在,此番詩會的流程如何。


  最後在逐漸盎然的樂聲中,賀若雲講解了一下詩會上遊戲的規則。


  除了往常的飛花令鬥詩、隨樂唱詞、投壺等環節外,重點是需要在場賓客都要現場作詩為寧王出征助威壯行。


  而自漢末以來,曾一度流行的曲水流觴則並不會有,畢竟這詠春園中隻有一坑蓮花池,雖有渠水緩緩灌入,但不足以玩那種遊戲。


  也隻有在河川溪流無數的江南,才能暢所為樂。


  每個人都需要作一首詩,這是在詩會請帖發出之前,韋昭就和賀若雲商量好的。


  這是當時韋昭做的一項準備,為了預防雕版印刷的《武烈文集》沒辦法準時完成,後來事實證明,果然沒能按時印刷出來。


  雕版刻製要比表麵上看起來,要耗時費力得多,不到十天的時間,工匠們沒有辦法在熟悉工藝的同時,將那麽多雕版刻出來。


  總不能拿著十來張紙的文集,就裝訂成冊,當成書賣吧。


  為了防止現場作詩的尷尬出現,前幾天賀若雲將請帖送到各個高門府邸的時候,就提前說明了需要現場作詩的事情。


  隻要腦子還算好使,應該都會提前準備好一首送行壯威的詩,畢竟不是誰都可以像漢末魏國的陳王曹植一般,七步成詩。


  詩會主持者賀若雲在眾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談,十分享受如此時光,看得一旁的韋昭、呂琦十分服氣。


  賀若雲頓了頓,清理了一下略顯幹澀的喉嚨,接著興致高昂地說道:“正如前朝武烈帝的詩中所言‘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賀若雲興致所至,接著說道:“‘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武烈帝詩才真是空前絕後,這兩首詩用來贈送寧王殿下,正是十分應景!”


  聽到賀若雲吟誦的兩首詩,一旁坐著的韋昭心中知道詩文原意。但還是耐不住吐槽,樓蘭樓蘭,我的樓蘭招你惹你了。


  賀若雲自顧昂頭笑笑:“不過此時此景,為寧王送行,自當另有新作祝之!某雖不才,願為諸位之先,獻醜一首,權做引玉之磚!殿下、諸位,還請細聽!”


  開始了開始了!詩會剛一開始,就在賀若雲情不自禁的陶醉中,進入到輪流作詩送寧王督軍出征的節奏中。


  當下賀若雲也不客氣,昂然仰頭,表情真誠,搖頭晃腦,直接開口吟誦,眾人跪坐於席,獨他一人站立,猶如鶴立雞群。


  “萬裏長城在,三軍殺氣深。


  將星明北極,邊月照南岑。


  戰馬嘶風疾,寒沙落日陰。


  功成報天子,應見凱歌音!”


  賀若雲聲音柔美,不像戰陣豪邁之聲,但他高聲吟誦,感情飽滿,加上表情豐富,讓人頗為讚歎。


  此時若是有一把劍在身旁,賀若雲少不得又要情至此處,拔劍起舞了。


  賀若雲吟詩完畢,席中讚歎之聲不絕於耳,韋昭也一時呆住。


  雖然這首詩必定也是賀若雲事先就做好的,但卻也頗為出彩了。


  在武烈帝之後,詩詞分門別類,一時大盛。


  有的人恪守格律,十分講究,而有的人不重格律,隻為抒發情誌。


  但不約而同地是,自從武烈帝鬥酒詩百篇之後,這世間的才華靈氣仿佛被用盡了一般,再難冒出幾首佳作。


  不論是沙場征戰,還是宮廷閨怨;不論是摯友作別,還是遊子思鄉;不論是寫氣節誌氣,還是寫田園小事;都仿佛很難脫離武烈帝的陰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縱然之後數十年來,多少文人墨客作出了無數佳作,但終究是雕琢痕跡明顯,遠不如武烈帝‘天成之句’那般自然動人。


  縱可以一時傳唱,但過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們遺忘,遠比不上數代不衰的武烈詩文!

  此時賀若雲的詩就是這般,格律整齊,可謂一時佳作,但用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忘掉。


  說到沙場征戰,人們的詩中免不了就是長城明月、落日寒沙、戰馬西風、大漠飛雪……來回換些修飾詞,終究少了些意氣靈氣!


  當然,能做到這個水平,賀若雲已經對得住平日自詡‘詩才大家’了。


  畢竟尋常紈絝連一聯詩都憋不出來,還得請人代做。


  “好!子龍此詩,豪邁威武,本王謝過!子龍當滿飲此杯!”寧王蘇羨撫掌而笑,隨即手捧杯酒,與賀若雲遙遙拱手相請,各自飲了一杯。


  當下賀若雲贈詩完畢,開了個頭,後續其他人就開始依次輪流站起來,來一場聲情並茂的古詩朗誦。


  好在送上請帖之時,就已經提前叮囑過的,一時間沒有誰掉鏈子。


  不論是誰,都準備了一首詩,雖然水平參差不齊,但也不會太差,詩會還能有說有笑,在一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下去。


  韋昭自顧自獨酌,一邊聽著對麵依次站起來的高門子弟們的詩作,一邊聽耳邊呂琦講著站起來的人的趣聞樂事。


  呂琦言辭之間還會夾雜幾句對高門閨秀的點評和欣羨之情。


  韋昭也樂得聽呂同學叨叨分析,畢竟韋昭確實有很多不了解的。


  “一夜秋風吹客衣,長安回首暮雲低。羽林仗劍出師日,曾有家人問歸期。”


  一段柔美的女聲傳入韋昭耳中,梁國公府,喬可柔!

  遠遠望去,眼中映出的是身著淺綠色身量豐腴、膚如凝脂,容貌如仙子般的喬可柔,她念出自己所做的詩,遠遠地朝寧王殿下施了一禮,然後緩緩坐下。


  聽到詩句的刹那,韋昭有些驚訝,而身邊的呂琦也在喬可柔站起來的瞬間愣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