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六百一十章 報復性掠奪

第六百一十章 報復性掠奪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當他們把精力放在作文跟李景手下的槍手辯駁的時候,便沒有精力再整日舉著孔子的牌位到衙門示威了,而這原本就是李景刊發他們的文章的目的之一。


  同時刊發文章的好處也凸顯出來,代表李景聲音的文章擺事實講道理,曆數八股取士的害處,並闡述新法取士的目的,爭取了很多深受八股之苦的文人,令這部分文人的立場迅速向朝廷傾斜,尤其是那些年輕的文人。


  這些年輕的文人思想轉變,令讀書人一下子分成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年紀大的讀書人為代表的守舊陣營,一個是以年輕人為主的傾向於新法的革新陣營。


  由於年輕的文人立場轉變,參加鄉試的人驟然多了起來,雖然最後的結果這些人大多落第,但是這些人發現,鄉試中考的那些題目對他們以後做官或者做事是有大用的。


  因此,這些人雖未考中,卻並未氣餒,開始專心學習實學。一時間,大明上下,崇尚新學之風驟盛。原本學員凋零的教授新學的學堂,求學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許多學堂已經人滿為患,現有的學堂已經不足教授如此眾多的學員。


  不過這個時候,李景已經沒有時間顧及這些了,這時李景的注意力已經轉向呂宋。


  不是李景不關心教育,實際上李景比誰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開辦學堂,推行教育要有錢,而大明國庫現在已經沒錢了。


  袁樞已經幾次請求李景撥款,李景都拿不出錢來。有一次,袁樞急眼了,竟然要李景動用大明銀行儲備的現銀。


  可是那些現銀李景如何敢動用?

  大明銀行存放的白銀是發行紙鈔的儲備金,如果把這些錢花了,那麼紙鈔就要面臨貶值的危險,而這個風險李景是萬萬不敢去冒的。


  於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李景只好把目光放在正在打仗的呂宋方面。


  李景的想法跟後世那些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的想法一樣,那就是掠奪。


  唯一不同的是,李景是報復性掠奪,李景要報復屠殺華人的西班牙人,報復給西班牙當幫凶的呂宋土著。


  對於掠奪別國的財富,李景心裡並沒有壓力,弱肉強食,本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測,李景並不怕後人說他殘暴不仁。


  其實戰爭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戰爭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掠奪財富,不管是非正義的戰爭還是正義的戰爭,目的都是一樣,翻開人類的發展史,那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就是一部掠奪史。


  其實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一般來說,沒有任何借口,只以掠奪別國財富為目的發動的戰爭叫非正義的戰爭,也叫侵略戰爭,而反抗侵略的戰爭便稱作正義的戰爭。


  當然,正義戰爭的名目還要多一些,反抗壓迫,反抗***,民族獨立等等都叫正義戰爭。


  事實好像真是如此,但是真的如此么?只怕未必。


  外國的戰爭史李景所知不多,但是這些年李景閱讀了大量的史書,由於地位的不同,李景認為很多歷史恐怕並不像史學家評價的那樣。


  比如說秦始皇,世人皆說秦始皇殘暴不仁,不知體恤百姓,耗費無數人力財力修建萬里長城,修建阿房宮,修建自己的陵寢。


  但是是真的如此么?如果秦始皇真的殘暴不仁,不知體恤百姓,那他如何能統一六國完成華夏一統的大業?如果秦始皇真的殘暴不仁,恐怕不等秦國統一六國,秦國就被老百姓給推翻了。


  在李景看來,秦始皇絕對是一位雄才大略,富有遠見卓識的英雄。從秦國的耕戰體系可以看出,秦國是異常重視農業發展的,既然重視農業發展,那秦始皇就絕不會苛待農民。


  等秦始皇統一全國,規定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這些事情說明秦始皇是知道如何治理國家的。


  秦始皇絕不是閑得蛋疼,沒事兒去修什麼萬里長城,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寧。


  秦國統一六國,這時北方的匈奴開始崛起,延綿千里的邊境,一馬平川的平原,使得匈奴人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進出大秦境內。匈奴人連年騷擾,打了再來,來了再打,國家為應付匈奴人所花軍費無數。


  而秦國為統一六國連年征戰,財政已不堪重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才決定修建萬里長城,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修建城牆關隘,以此來抵擋匈奴的騎兵。


  秦始皇肯定是算過賬的,修建萬里長城雖然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是肯定比動用幾十萬大軍防禦不知從什麼地方過來的匈奴人要划算的多。


  事實也是如此,萬里長城建好以後,匈奴人入侵的路線就不多了,大部分邊境地區的百姓比以前要安寧的多。沒有匈奴人的襲擾,這些地方很快恢復了經濟發展。從這一點來說,誰能說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的決定是錯誤的?

  後人評說秦始皇修建長城時不知愛惜民力,士兵督促老百姓幹活,死在士兵的皮鞭下的老百姓不計其數,這便成了秦始皇殘暴不仁的證據。


  但是結合當時的情況,應該理解秦始皇,秦始皇也是無奈之下才這麼乾的。


  匈奴人不傻,他們不會不知道秦國修長城的目的,既知秦國的目的,他們怎會任由秦國安安穩穩地修建長城?自然要加以破壞。


  實際情況應該是秦國修長城的過程中,匈奴人在不停地襲擊秦國的邊境,企圖阻止破壞秦國修建長城,也就是說長城修建的越慢,死的人就越多。


  秦始皇應該是存了壯士斷腕地決心,哪怕死幾十萬人,也要用最快地速度把長城完工,因此才下了死命令,讓士兵督促民工拚命幹活兒。


  如果把修建長城看作是一場戰爭的話,那麼這幾十萬民工就相當於敢死隊,相當於正攖敵鋒的工程部隊,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進行施工建設,他們要跟匈奴人比速度,他們的速度越快,己方死亡的人數越少。


  最後這幾十萬人損失殆盡,而長城建成了,匈奴人被擋住了。匈奴人再想侵擾秦國,就要面對秦國的大軍,秦始皇以損失幾十萬人的代價換取了一條穩固的防線。


  如果這真的是一場戰役的話,無疑,秦始皇又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但是留給他的卻是千古罵名。


  其實,把秦始皇換成後世任何一位英明偉大的君主恐怕都會這麼干,換成李景,李景肯定也會這麼干。


  實際上,李景這樣的事情也沒少干,當年在紅山嶺,李景調動全山寨的人力興建西山水庫,當時可是冬季,天寒地凍的,恐怕山寨的人沒有幾個是心甘情願出去做工的,但是在李景的強壓下,愣是用一個冬季加一個春天把水庫建成了。


  從工程本身來說,水庫顯然無法跟長城相提並論,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苦幹快上,爭取早日見到成效。


  後來李景到了平陽府,建水庫,建軍工廠,幾乎所有的工程都是動用了大量的民力,工程結束時,因勞累過度死亡的民工也不在少數。怎麼不見老百姓反對李景?

  因為老百姓不傻,他們知道李景為什麼要這麼干,當時流寇作亂,各地皆不得安寧,李景建軍工廠是為了武裝部隊保護地方安寧,而那幾年陝西山西連年大旱,興修水利設施是為了積蓄水源,為的是日後能有個好收成。


  平陽府治下的老百姓明白這個道理,同樣修長城的老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早一天修好長城,他們就能早一天擺脫匈奴的侵擾,所以在修長城的過程中,並沒有老百姓鬧亂。


  後人曾有疑問,秦始皇擁有數十萬精銳部隊,為何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尋找匈奴決戰,把匈奴徹底從邊境驅逐出去?

  有這樣想法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處在秦始皇的位置,不了解大秦的國家狀況。


  要知道秦國為統一六國打了多年仗,國家再有錢,能經得起常年作戰么?另外秦國統一六國以後,整個國家並沒有馬上穩定下來,六國殘餘的勢力還在反抗秦國。


  時隔多年,到秦二世胡亥當政時,楚國的項氏家族和齊國的田氏家族還能很快糾結出一支部隊跟秦軍對抗。由此可見秦始皇當政時,國家是什麼狀況。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怎敢輕易出動大軍與匈奴決戰?

  而且匈奴皆是騎兵,秦國則是以步兵為主,茫茫草原,以步兵對騎兵,匈奴人就算打不過,轉身就可以逃跑,步兵如何追的上騎兵?一旦戰況膠著,六國殘餘勢力復起,秦國如何去應對?至於漢武帝能對匈奴用兵,首先要感謝他的爺爺和父親,沒有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積累的財富,漢武帝拿什麼對付匈奴人?而且經過文景之治,大漢國內內憂已除,可以一心一意地對付匈奴人。即便這樣,匈奴人也沒有被漢軍徹底殲滅,而大漢的國庫卻打得一窮二白,國力幾近枯竭。當然,秦始皇後來興建阿房宮和地下陵寢確實是勞民傷財,不過後世哪個王朝的皇帝沒有修建過皇宮,哪一位皇帝沒有給自己修建過寢陵?而修建這些工程的過程中,哪一次死的人少了?偏偏就秦始皇挨罵?就秦始皇殘暴不仁?


  【 - 為您精選好看的小說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