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故宋帆影> 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 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 下

  上一回說到張鏑故意放出範文虎,回報伯顏,使之誤以為益、廣二王已經東走,而實際則護著二王南行,這一招調虎離山用的成功,那麽內中詳情又是如何,二王現到了何處,是否安穩?忠勝軍又是什麽去向?

  張鏑深知伯顏是隻老狐狸,並不那麽好糊弄,想要真正騙過他,需得將戲做得極真才好。於是接應到楊鎮,放走範文虎之後,他便與胡、袁等人在西興定下計議,大部隊仍舊要往慶元而去,用以迷惑元軍。隻派出兩百精騎追上二王的隊伍護送南下,這一路元軍大部尚未深入,二百騎的兵力應當可保無虞。東去的主力由胡隸、袁鏞率領,南下的精騎則由張鏑親自帶隊。


  先說東去的一路,這一路主要目的就是迷惑元軍,將追擊力量吸引於浙東,避免敵人南顧。為此胡、袁帶領隊伍大張旗鼓,毫不掩飾行蹤,甚至故意放慢速度,好方便元軍斥候的探查。胡隸還找了幾頂軟轎,用帷幕圍了,讓士兵抬著走,而且團團防護著不讓人接近,做出有“貴人”在軍中的樣子。這偽裝做得,莫說是旁人,就是自己軍中的普通兵士也都信了此事。


  路上但逢村寨集鎮,胡隸便遣人去征購衣糧蔬果,有意無意的表現出要讓士紳敬奉的意思。村社中總有一些所謂的消息靈通人士,將傳言滿天飛,而且故作高深,神秘兮兮的將捕風捉影臆測的情況雜糅成了以假亂真的故事。如此一來,不到兩日,從蕭山到紹興的一路上傳言紛紛,很多人自稱親眼看到了“貴人”經過。傳到最後甚至成了“太後和小皇帝要遷避到紹興複國”,或者“三宮要從慶元出海”。持這兩種觀點的人勢均力敵,甚至為此爭論不休。於是兩方都有所謂的“聰明人”來分析形勢,說出一大通“紹興複國”和“慶元出海”的理由和證據,都是些市井之人瞎猜,無稽之談罷了。


  唆都引兵追至,沿路探聽而來的消息讓他有些納悶,宋人帝後明明還在臨安,怎麽這麽多人傳說老太後帶著小皇帝跑來浙東了?

  而這時範文虎則揣著明白裝糊塗,“恍然大悟”道:“鄉野愚民哪裏認得甚麽真龍,必是宋人餘孽過此,被他每誤認了,見了婦人以為是太後,見了小兒則認作小皇帝了罷!”


  “有理!有理!定然如是!”聽了範文虎的解釋,唆都也想“明白”了,而接下來收集到的情報又不斷印證著這個猜想,各地都宣稱親眼看到了有軍隊護送著婦孺經過,這是以訛傳訛,沿路的人都相信了自己的錯覺。


  有時候,人們追求的真相隻是自己以為的真相,事實卻往往與之南轅北轍。


  唆都循著宋人逃亡的蹤跡一路窮追不舍,誓要將那些漏網之魚抓到手上。而範文虎則“很有覺悟”的不去爭功,全聽蒙古老爺的指揮。


  追了兩日,發覺宋人並未進紹興城,而是繼續向東,看來按照伯顏丞相的猜測,這些人定是要往慶元去了。


  “哼哼,且向相爺報告,調董文炳的水師開到錢塘口,水陸夾擊,定要他插翅難逃!”


  元軍輕兵直進,而宋人卻似乎頗有累贅,沒法走的太快。三五日後,兩軍就在上虞一帶相遇,唆都的騎兵與宋軍殿後部隊接了幾仗,因宋軍防守嚴密,並未占到什麽便宜。為穩重起見,元軍也放慢了速度,不緊不慢的尾隨到了餘姚。

  在餘姚,宋人忽然分兵,約兩千人往東走,四五千人直轉南下鑽進了四明山中,往東的都是騎兵,但是走的不快,往南的多為步卒,卻跑的很急。


  “雕蟲小技,怎瞞得過本將!東去的騎兵故意慢行,顯是引我軍去追。南下的步卒卻走的那麽急,正主肯定就藏在其中!”唆都大膽判定,宋人就是想利用四明山區的崎嶇地勢,使騎兵難以展開而甩脫追擊。斥候前出探查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宋人隊伍以牽線陣急行軍,內裏卻防護嚴密,常人難以靠近。情況看來是確鑿無疑了,宋人的策略必然是想護著“大魚”向南繞道四明山,從奉化一代再兜回慶元。


  由於分兵誤導,宋人又忽然加速逃跑,使得兩軍距離又拉大了一點。唆都當然不能讓宋人得逞,下令加緊追擊,卻被宋軍設下埋伏,前驅的一個千人隊被狠揍了一頓,折損好幾百人。而且東去的那支宋人騎兵竟又折返回來,要不是唆都在後路早就有備,險些被宋人包了餃子。當然元軍兵力占優,倒沒那麽容易被吃掉,但這事給了唆都一個警醒,不敢再輕兵冒進,隻能不遠不近的吊著,還得防著後路。


  ……


  話分兩頭,再說南麵的一路,這一路才是“正主”所在。


  張鏑領二百騎兵,每人雙馬,在駙馬都統楊鎮引領下往南接應,在蕭山以南諸暨以北的兩縣交界地帶趕上了益、廣二王的隊伍,二百多人無車無馬,連楊淑妃、俞修容兩位太妃都得步行,二王則由楊亮節、俞如圭兩位國舅馱著,走一陣、背一陣、歇一陣,好不艱難。更壞的是保管財物的幾位宮人見財起意,裹了細軟半路逃跑了。倉皇出宮之際,本就來不及帶什麽值錢的東西,這下雪上加霜,兩百多張嘴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兩宮太妃和益廣二王都吃不上一口熱的,手下從人更是沒辦法,很多人已經一整天沒喝過一口水了。養在深宮中的人何曾受過這樣的苦,前麵道路艱險,後麵又有追兵,幾乎到了絕境。一幫子老弱婦孺,對於前途實在失去了信心,多有趁早開溜的心思了。


  就在這時,張鏑領二百精騎來援,不啻於雪中送炭,救星終於來了,絕境中的人們隻差一口哭出聲來,怎不激動萬分呢。


  現在有大兵護送,人人都似吃了一顆定心,。又有多餘馬匹駝載,總算免了大部分人的跋涉之苦。不過畢竟離臨安尚近,隊伍還需謹慎,張鏑便請示兩宮,接下來晝伏夜行,掩飾行蹤。而且鑒於各處官府難免已經變節,確保安全之前,沿路都盡量不向州縣求救,以免被一鍋端了。至於行進目的,按照張鏑的建議,最好等行至婺州,離敵稍遠再做休整。


  兩位太妃都是年輕無主見的婦人,對張鏑的建言無不應許,兩位國舅自然也都同意。於是在四五百人的隊伍中,雖有親王、貴戚、顯官,但區區九品實職的張鏑卻儼然成了其中的核心,眾人都不自覺的惟馬首是瞻,這大約便是一種天然的領袖氣質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